她细心地挑选那些树皮较为完整的木材,因为这些树皮可以在运送和存放过程中保护木材不受潮湿和虫蛀。
最细的枝干和柔韧性较强的小木材,她决定保留为房屋和家具的骨架使用。
这些木材经过简单削皮处理后,被工人们细心码放在另一处,以备城内的木匠们用于制作门窗和家具等小型结构。
她还特别叮嘱工人们留出一些中空的树枝,以便用作水渠的管道连接,满足城中饮水的需求。
最后,古锦岩看到一些不适合直接使用的木材,比如扭曲或有裂缝的树干,便安排将它们分割成较短的木块,用于日后的柴火和日常烧制砖瓦。
这些柴火块堆放在最远的角落,避免与建筑用木材混杂。
每一块木材都被妥善安置,整个分类过程井然有序。
她的身体虽已被汗水浸透,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百姓们看见她身先士卒,深受鼓舞,干劲十足,力争在短时间内将更多的木材运回城中。
木材采集到一定数量后,古锦岩带领部分人开始沿山路将木材运回赫沙城。
为了减轻运送的难度,她特意安排人用绳索将木材固定在牛车上,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牛车缓缓穿过狭窄的山路,车轮在泥泞的路上碾出深深的印痕。
古锦岩和工人们用尽全力推拉着牛车,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脚底也被石块硌得生疼,但每个人的脸上却带着坚毅的表情。
一路上,有些牛车在颠簸的山路上差点倾覆,工人们立即围上去,合力将木材重新固定好。
古锦岩一边指导人们修整车轮,一边不断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这些木材能让我们的城墙更坚固、让我们的房屋更稳当。”
她的声音中带着鼓舞和信念,仿佛传递着无穷的力量,让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长途跋涉后,第一批木材终于运抵赫沙城。
城门口的百姓早已等待多时,看到一车车木材缓缓驶来,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古锦岩命令大家将木材逐一卸下,分类堆放在城墙旁,确保每一块木头都能得到合理利用。
她指挥工匠们迅速投入工作,百姓们围在旁边,望着这些木材,脸上都露出希望的神情。
与此同时,古锦岩也意识到石料的缺乏可能会拖延工程进度。
她再次召集工头们商议,决定修缮城中废弃已久的石窑,用来烧制砖瓦。
几位工匠听闻后面面相觑,有人担忧地说:“大人,这石窑年久失修,怕是很难重启。”
古锦岩坚定地回答:“无论多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能让它重焕生机。
修缮石窑是我们目前的必经之路。”
古锦岩带领工匠们来到废弃的石窑前,眼前的景象让每个人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个石窑显然已经废弃多年,外墙上布满了苔藓,裂痕纵横。
像被时光腐蚀了一般,支架也部分损毁,似乎一碰就会坍塌。
看到这样的情形,工匠们忍不住低声议论,脸上露出迟疑之色。
古锦岩深吸一口气,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坚定地说道:“无论多困难,我们一定要让这个石窑重新运作起来。
这不仅仅是为了砖瓦,更是为了我们的家园。”
工匠们被她的坚定所感染,点了点头,纷纷拿起工具,开始进行修缮工作。
古锦岩指挥大家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清理石窑内外的杂草和灰尘,另一部分人则检查每一处支架和外墙的稳固性。
泥土和灰尘漫天飞舞,工匠们挥汗如雨,丝毫不敢怠慢。
这座石窑的恢复至关重要。
首先要修补的是石窑的外墙。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刮去墙上的苔藓,用铁铲剔除松动的石块,然后将新的石料小心地嵌入原本的缝隙之中。
每嵌入一块石头,他们都要仔细地敲打调整,确保石块的紧密度和稳固性。
由于石窑年代久远,有些石块已经腐烂成了粉末,他们不得不将整块区域的墙体重新砌筑。
古锦岩在旁边帮忙递石块,时不时俯下身用手指抹去多余的泥浆,确保每一块石头都贴合得严丝合缝。
就在修补外墙的过程中,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
由于墙体的结构太过老化,一块石头在敲打时突然松动,墙体的一部分竟塌陷了下来,险些砸到一位工匠的脚。
大家吓得倒退了几步,心头掠过一丝恐惧。
工匠们面面相觑,有人低声嘀咕:“大人,这石窑怕是彻底不能用了吧?”
古锦岩迅速上前查看塌陷的地方,脸色凝重。
她并没有因为挫折而动摇,反而冷静地安抚大家:“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不要害怕。
我们可以加固这部分,使用更稳固的石块,再搭配木支架,一定能解决问题。”
于是,工匠们重新聚集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清理塌陷的区域。
古锦岩命人搬来粗大的木梁,先搭建起一个临时支架,将松动的部分支撑住,然后再逐一将新的石料砌入塌陷处。
她亲自用木槌轻轻敲打每一块石料,确保它们的稳固。
整个过程耗费了几个时辰,但大家都没有退缩,心中满是对石窑重生的期待。
接着,工匠们开始修补石窑的支架。
由于长年风雨侵蚀,石窑内的木质支架早已朽坏,部分支架甚至一触即倒。
古锦岩让人用刚刚砍伐的木材制作新的支架,以替换腐朽的部分。
她带领几名工匠抬着粗重的木梁,缓缓进入石窑内部。
由于空间狭窄,工匠们只能弯腰前行,小心翼翼地移动木材,避免触碰到周围的破旧墙体。
在安装支架时,古锦岩和工匠们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石窑年久失修,内部地面已经不平整,木梁无法稳固地架设。
她仔细观察石窑的结构,忽然想到可以在木梁下方垫上一些石块,平衡支架的高度。
工匠们依照她的建议,将石块一层层堆砌成支架的基座,然后再小心地将木梁安放在基座之上。
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精度,每一块石头的摆放都经过反复调整,确保支架稳如泰山。
终于,新的支架架设完成了。
工匠们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的任务并未结束。
古锦岩走出石窑,望向高空中炽热的太阳,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坚定地说道:“接下来,我们要清理窑内的排烟口,确保窑火燃烧时不会因烟气滞留而引发窒息危险。”
工匠们听令,纷纷爬上石窑的顶端,清理那些被杂物和泥土堵塞的烟囱和排烟口。
这些排烟口年久失修,早已被树叶、鸟巢和尘土塞得严严实实。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掏出每一根树枝和每一片叶子,将厚厚的灰尘一点点扫除,终于让排烟口重新畅通。
整个过程中,烟尘不断飞扬,呛得人们咳嗽不已。
但没有人退缩,他们用布巾蒙住口鼻,继续坚持清理,直到每一个排烟口都被彻底疏通。
经过数日的修缮,石窑终于焕然一新,窑体重新坚固,支架稳如磐石,排烟口通畅无阻。
古锦岩望着被重新修复的石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但她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最后一步——点燃窑火。
傍晚时分,古锦岩带领工匠们将柴火和干草填入石窑,火光跳跃在每个人的眼中,映照出紧张又期待的神情。
她拿起火把,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将火焰递进窑口,轻声说道:“愿火光再次照亮赫沙城的希望。”
火焰逐渐在窑内蔓延,温暖的橙红色光芒映照在工匠们疲惫的脸上,大家屏住呼吸,紧盯着窑火的燃烧。
窑内的温度逐渐升高,火焰从干草蔓延到木柴上,窑火稳稳地燃烧起来。
排烟口开始冒出丝丝青烟,在夕阳的映衬下,如同飘散的希望之云。
看到窑火重燃的那一刻,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工匠们相互拍打着肩膀,激动地欢呼起来。
这一刻,他们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
古锦岩也忍不住微笑,眼中闪烁着欣慰。
她环顾四周,轻声说道:“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赫沙城的重建有了希望,感谢你们每一位的辛勤付出。”
火光映红了石窑,也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疲惫不堪的工匠们围坐在窑边,望着燃烧的火焰,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与自豪。
经过这一番艰难的修缮,石窑不仅恢复了它的功能。
古锦岩带领工匠们开始进行砖瓦的烧制工作。
虽然古锦岩有些紧张,但这一次烧制砖瓦的成败将决定赫沙城重建的进度和质量。
清晨,工匠们开始将事先和好的泥土和水搅拌成泥浆。
古锦岩要求他们在泥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沙子,这样能增加砖瓦的硬度,使其能够承受重压。
她站在工匠们身旁,时不时检查泥土的黏稠度和湿度,确保它们符合要求。
泥浆和好后,工匠们将其放入模具中,用力压实,使其没有气泡或裂纹。
古锦岩仔细叮嘱道:“每一块砖瓦都要压实,千万不能有空隙,不然在窑中受热会产生裂缝。”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泥浆填入模具,然后将多余的泥料刮平,一块块整齐的生坯被堆放在阴凉处晾干。
因为砖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成品砖的坚固性,所以这一过程需要耐心。
古锦岩巡查每一块生坯,仔细检查表面是否有细小的裂纹,确认无误后才让它们晾晒。
晾晒的过程中,古锦岩让人搭建起遮阳棚,避免砖坯被强烈的日光晒裂,影响后续烧制的质量。
生坯晾干后,工匠们便将它们搬入石窑中码放。
码放砖坯也是一项技术活,每一块砖坯都需要留有空隙,确保热气可以均匀穿透每一处。
古锦岩指挥大家将砖坯层层叠放,形成一个既紧凑又通风的排列结构。
这时,她耐心地解释道:“城墙用的砖瓦要厚重结实,放在窑中心区域,以确保受热均匀。
用于房屋的砖瓦稍薄,可以放在外层,但也要保证其温度不低于一定标准。
而街道用的地砖则放在最外围,烧制时间短一些,避免过分硬脆。”
当所有砖坯排列妥当后,工匠们在窑口堆放了柴火,点燃火焰。
随着火光升腾,窑内温度逐渐升高,热浪滚滚。
古锦岩站在窑口前,紧紧盯着火势,指挥工匠们不断添加柴火,保持火势的均匀。
烧制砖瓦的过程极为复杂,温度稍有不稳便可能导致砖瓦开裂或烧制不透。
为了控制窑内的温度,古锦岩时不时让人将窑口的火势减弱一分。
再根据温度的变化逐步增加火焰,确保窑内保持稳定的高温。
在烧制过程中,工匠们发现窑内的温度难以保持均衡,有些区域的火势较弱,导致部分砖瓦受热不够。
古锦岩见状,指挥工匠们在窑的四周挖出小洞口,称之为“通气孔”。
这样便可通过控制空气的流动,调节窑内的温度,使火焰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窑内。
工匠们按照她的指示,逐一挖出通气孔,窑内的温度果然逐渐稳定下来。
古锦岩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微笑。
当温度达到设定的高度后,工匠们继续向窑中添加燃料,窑内的火焰越烧越旺,整座石窑都被烤得炽热。
夜幕降临,火光映红了周围的一切。
工匠们的脸上满是汗水,眼中却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古锦岩走到他们身旁,轻声鼓励道:“大家再坚持一下,成功就在眼前。
这些砖瓦将为赫沙城的重建奠定基础,所有人都会记住你们的努力。”
经过一整夜的烧制,砖瓦终于成型。
古锦岩让工匠们逐步降低火势,开始冷却窑内的温度。
冷却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温度下降过快会导致砖瓦因骤冷而开裂。
古锦岩仔细观察窑内的温度变化,等到温度逐渐降至安全范围,才让工匠们打开窑门,开始取出烧制完成的砖瓦。
第一批砖瓦的成品质量异常出色。
那些用于城墙的砖厚重坚实,表面呈现出深红色,轻敲之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显然是被烧得十分透彻。
古锦岩检查了一块,点头赞许道:“这些砖瓦非常适合城墙的建设,足够承受重压和风雨的侵袭。”
接着,她查看了用于房屋的砖瓦。
这些砖瓦比城墙用的砖稍薄,但依旧紧实,且重量较轻,适合用于搭建房屋的墙体和基础。
房屋砖的强度适中,既能提供良好的保温效果,又不会给房屋结构带来过多的负担。
最后是街道用的地砖,这些砖瓦被放置在窑的最外层,烧制时间较短,因此呈现出较浅的红色。
古锦岩特意挑选了几块,放在地面上测试耐磨性。
她吩咐工匠们用工具反复摩擦地砖的表面,确定其坚硬耐磨,足够经受行人的长期踩踏。
她满意地说道:“这些地砖铺在街道上,不会轻易磨损,非常适合。”
然而,烧制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接下来的几天里,工匠们在烧制过程中偶尔会遇到砖瓦爆裂的情况。
经过一番排查,古锦岩发现这是由于部分砖坯在晾晒时没有完全干燥,内部的水分在高温下迅速蒸发,导致砖瓦内外受热不均而开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命令工匠们在烧制前务必检查每块砖坯的干燥度,确保没有一丝多余的水分残留。
此外,窑内温度过高时,也会使砖瓦表面出现细小的裂纹,影响其坚固性。
古锦岩根据这一情况,调整了烧制的流程。
她规定烧制到一定时间后,窑内的火势需要逐渐减弱,让砖瓦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完成最后的成型。
这一改进果然有效,后续烧制的砖瓦再也没有出现裂纹。
当第一批烧制的砖瓦被运回赫沙城工地时,百姓们看到这些崭新的红砖,心中充满了希望。
古锦岩指挥工匠们按照之前的规划,将砖瓦用于不同的建设。
城墙部分需要特别结实的砖瓦,工匠们将厚重的城墙砖一块块垒起,确保城墙的防御性。
而房屋的墙体则使用较为轻便的砖瓦,既节省了材料,又保证了房屋的稳定性。
她还安排工匠们用地砖铺设街道。
在她的指挥下,地砖被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中央,平整而美观,仿佛一道道红色的路带,延伸向赫沙城的各个角落。
铺设过程中,古锦岩叮嘱工匠们每块砖之间要留有细缝。
这样可以防止热胀冷缩导致的开裂,也能让雨水顺畅地流入地下,避免街道积水。
当街道铺设完毕后,古锦岩带着工匠们站在新铺的街道上,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道路,感到无比欣慰。
此时,太阳缓缓升起,阳光洒在整齐的街道砖上,红色的砖瓦反射出温暖的光芒,仿佛一条通往未来的光辉之路。
城墙的修补工作逐步展开,一根根木梁被架在基石之上,一块块砖瓦在工匠们的手中精准地砌入城墙。
古锦岩每日巡视工地,认真检查每一处细节,确保建材得以合理利用。
她会留意每一块木材、每一块砖瓦的摆放位置,确保建筑结构稳固,不让任何一块材料被浪费。
在这片忙碌的工地上,古锦岩的身影无处不在。
她帮助搬运木材、调配工人、检查每一寸城墙的稳固性。
每当她出现在工地,工人们都士气高涨,百姓们也心怀感激地望着她。
日复一日,赫沙城的城墙一点一点地修复,渐渐地,大家仿佛能看到昔日繁荣的赫沙城重新屹立的模样。
有一日,夕阳西下,古锦岩站在城墙上,望着眼前那即将完工的城墙,感到无比自豪。
她转头对身旁的一位工头说道:“这些木材和石料,凝聚了大家的心血。
赫沙城的重建,不仅仅是砖瓦和木头的堆砌,更是所有人的希望和信念。”
工头感慨地答道:“大人,若不是您,我们这些人早就失去了信心。
这座城墙不仅护卫着赫沙城,也守护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古锦岩轻轻点头,心中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赫沙城的重建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城墙一日日升高,百姓们心中的希望也越发坚定。
古锦岩忙碌地巡视着赫沙城的重建工地,四处是忙碌的百姓。
街头巷尾充满了锤锤打打、呼呼拉拉的热闹声。
然而,随着重建的深入,各地前来支援的百姓越来越多。
他们带着不同的家族背景和地域习惯,不同地区的风俗、语言差异,甚至日常的饮食习惯,都在这片重建的土地上交织碰撞。
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潜在的分歧,重建的进度将会被内部的纷争所拖累。
经过深思熟虑,古锦岩决定从工头中挑选几位德高望重、性格公正的长者,成立一个临时的“公议团”。
她召集工头们开会,语气郑重地说:“赫沙城重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不同地区、家族间的误会和争执难免会发生。
公议团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大家的诉求得到公正对待,希望这能让大家更安心投入到建设中。”
经过一番筛选,几位在当地有声望的工头被选入公议团。
他们有的是耕作多年的老农,懂得百姓的辛苦;
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木匠,带着工人们一路建造;
还有的是为赫沙城提供后勤保障的中年妇人,温和而耐心。
古锦岩叮嘱他们要一视同仁,秉持公平正义,公议团的成员也纷纷点头应诺。
公议团刚成立没几天,便迎来一场不小的纠纷。
早上,工地的角落突然传来激烈的争执声。
原来是两户百姓因搬运木材的分配问题吵了起来。
两户人家分别来自不同的村落,一户是名叫刘汉的大个子,一户是李老太和她的儿子小李。
刘汉声称他搬了整整一天的木材,累得腰酸背痛,理应多分些口粮;
而李老太却不服,认为她和儿子两人也是从早忙到晚,搬得不比刘汉少,按理说也该分得相同份量的粮食。
双方互不相让,刘汉粗大的嗓门嚷嚷着:“我一大男人扛起的木头,比你们两个小胳膊小腿的多一倍!凭什么要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