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上,那老师又开始了他那千篇一律的 “画大饼” 行径。每个学生都那么努力,以求考上理想的大学。
树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他拥有一项独特的才能 —— 能够构建出一个多层次、非连续性的情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轻松地与各种历史人物对话,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伟人在他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他甚至能与小说电影里的虚构角色畅谈交流,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他还能在短时期内操纵这个世界中的人物进行一些活动,然而,一旦时间跨度太大、情景过于复杂,整个演进过程就会陷入僵局,无法继续下去。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树的境界还不够高深,这一点倒是值得他好好去探究一番。
而且,树并不能完全掌控演进中的人物,当他试图让他们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时,整个演进就会戛然而止。但好在,在大的前提设定上,树可以随意修改背景环境,而这并不会对整体的演进产生太大的影响。
对于树而言,这可不仅仅是一项用来打发时间的本领。他常常难以控制自己陷入这种深度的思维世界中,在那些模棱两可的思考里,他甚至坚信自己大脑中构建的这些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相对的冷漠,因为在他看来,他大脑中的每一个世界都只是一个随时可能中止的思想产物。那么,相较于他所处的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可能被中止的思想呢?就像《夜间的潜水艇》中作者虚构出幻想改变现实的奇幻情节,而《苏菲的世界》又给了我们这些自认为真实存在的人当头一棒。树隐隐约约地相信这些理念,于是他引入了相关的概念,常常在心中意难平的时候,无意识地开启一场思维的演进,去拯救那些他认为可以改变的事情。这与大多数人用完即弃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还会为某次重要的演进编号,甚至记录下来,他坚信自己的这种 “拯救” 行为是有一定意义的。而对于那些中途中止的演进,他始终认为那个世界仍然存在于某个未知的角落。
他也曾思考过,如果自己也不过是别人笔下的一个人物,或者是某个虚构的形象,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如果星期知道他的这些想法,肯定会觉得他是在发疯。但倘若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那么星期才是那个真正发疯的人。树最终决定,无论这一切是否会发生,他都坦然接受。人生短暂,他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否如同蝼蚁一般渺小,即便如此,他也要活出属于人类的尊严,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与高傲。
而星期呢,在上课的时候,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的架构。无论是老师传授的知识、教材上的内容,还是他自己的思考感悟,他都能像一位精湛的建筑师一样,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而辉煌的知识框架。他极其善于综合处理各类信息,对于详略的安排、内容的增删划分,他都能做得恰到好处。他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者,追求真理的方式,如果用画地图来比喻,他是先绘就一部分一部分的区域,然后再将它们合并添加,最终形成一幅宏大而精确的地图。就如同树为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遇见的人而感到高兴一样,当星期成功地将他精密构建的知识器械合并在一起时,他也会获得一种内心的通透感。在星期的认知世界里,那是一片完美的星空,每一颗星子都沿着自己既定的轨道运行,井然有序,不容置疑。
政治老师还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说着:“我觉得这个题选项有问题,或者说应该从衰微走向重振,还是振新,而且应该是很快的。” 接着又质问:“你说那老师你为什么选 d?” 星期听到这些话,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并不是反感老师的这种唠叨,只是觉得这已经妨碍到了他构建知识框架的进程。星期在面对庞大复杂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时,从来不会抱怨,他享受这种挑战,但若是老师的行为阻碍了他的 “工作”,他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厌恶之情。他尤其讨厌政治老师那夸张的讲课方式,还有那种质问式的、情绪化的表达,他觉得这对于教学毫无借鉴意义,纯粹是在妨碍别人的学习。
树同样受到了老师的影响,但他早有心理准备。从今天老师一上课的种种迹象,比如开始时突然询问同学们讲到哪里,然后又自我反驳说同学们会说不管说什么都会讲到某章节,接着又大谈政治是民主的这些话题时,树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这堂课恐怕会陷入令人厌烦的境地。
说实在的,树很清楚自己的不良情绪从何而来。他在面对一个令自己厌烦的事物时,总会以一种冷漠、近乎残忍的态度去剖析自己讨厌的原因。当他确定政治老师并无恶意,而且他也明白老师并非完人,没必要将他们供奉在 “树人园” 的金框里当作完美的存在时,他便释然了一些。
于是,树和星期都将内心的不满压抑在心底。
政治老师那疯狂的叽叽喳喳声仿佛具有传染性,班上的同学也跟着喧闹起来;或许真的如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说,今天班上的同学确实吵得嗡嗡作响。星期艰难地转动脖子,手中不停地把弄着笔帽,眼睛盯着书上的文字,可越看越觉得混乱,但他还是固执地看着,无论是星期还是树,都不屑于加入这场吵闹之中,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低级的行为,不符合他们自认为的高傲姿态。
几个女生在那里推搡、尖叫、嘻嘻哈哈,完全没有一点学生该有的样子。几个男生则跑到电脑前,胡乱地点击着地图,发出群体性的惊叫,呜呜嗡嗡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教室就像是一个混乱的菜市场。
树不停地挠着头,直到下节课老师进来,班里仍然叽叽咕咕地吵个不停。树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烦躁之感,有一种 “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孤独与高傲,但他又很快地否定了这种想法,他觉得自己不能和这些浅薄的人相提并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贬低。
树讨厌此时的混乱局面,他不愿强迫自己重新陷入宁静之中,尽管他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但他就是不肯带着这种苦闷的情绪去做任何事情。在这种时候,他的头脑一片混乱,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像饿狼一样争抢着他的眼球,周围的问话声他听得一清二楚,他的头脑运转变得曲折而艰难,各种奇怪的想法不断地冒出来,而他却无法主动停止这种思维的狂奔。这时,树甚至开始讨厌自己那过于活跃的思想,觉得它像是一个失控的怪物。
今天晚上恰好是换座位的时间,在这看似偶然的安排下,树与星期成了同桌。
树与星期,从最初的互不相识,到稍微友好的阶段,再到后来相互排斥,他们两个人性格迥异,就像是两个有着不同凹槽的零件,怎么也合不来。星期对树相当讨厌,觉得他行事古怪、想法荒诞;树也看不惯星期那副自以为是的做派,觉得他太过刻板、双标。可如今他们却不得不天天坐在同一个座位上,这就好比要将两块完全不同的凹槽强行贴合在一起,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好在星期和树都是那种把话憋在心里的人,表面上还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静。
尽管他们都没有真正看得起对方,同时又都有着各自的高傲。但树的性格使然,他常常会不经意地去找星期搭话,然而他们之间又相互提防着,这种关系充满了矛盾和张力。
星期常常带着他那高傲且不屑的心态去看待树的 “取悦” 行为,觉得树是在讨好自己,而他根本不屑于理会。而树呢,从始至终都将星期当作他的朋友,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但在树的心里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他跟星期讨论双方都讨厌的话题,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但他也一直觉得星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知心的好朋友,只是一个可以偶尔聊聊的对象罢了。
他们这种对抗的关系一直持续着,直到有一天,树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得罪了星期。实际上,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错了,因为星期仅仅是因为树的一句话就大发雷霆,他的反应同样很不克制;而树却能迅速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他知道这只是一场误会,但他的道歉中却带着一丝别样的心思,他为了显得自己高尚且有气度而道歉,其实内心深处并没有太多的愧疚。
树知道自己这样做并不厚道,他以认错的方式将对方置于一个不义的境地,并且有意地引导着这场误解的发展,他想着如果对方不接受道歉,那么就会显得对方不近人情。然而,这只是在他们两人之间的道义层面上的较量,树也知道这对星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约束。
树内心不由得有些欣喜,因为他觉得自己实现了从未将星期当作真正朋友的目标,仿佛在这场较量中占了上风。但这场僵持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树再次找星期搭话时,明显感觉到了星期的冷漠,树知道自己之前的做法不对,但此时他仍然表现得无所谓,毕竟星期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树来说,也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他觉得自己并不在乎星期的看法,依然可以我行我素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着那份属于自己的狂傲与不羁。
后来,冷静下来的星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有些过分,于是向树抛出了橄榄枝。树知道这是停战的信号,但想到之前自己几次碰壁的尴尬,他选择了拒绝。不过,树处理得非常巧妙,星期也能感觉到树已经原谅了他,就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依然有些微妙,但也多了一份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只是他们那少年的负气与狂傲依然在心底隐隐存在,随时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再次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