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精盐恐怕还需要再等两个月,苏常一带正在用海水做测试。倒是您之前说的高炉,工部已经做出来。”
“高炉做出来了!”李彦心头一颤,激动地说道,“焦炭呢?”
“工部昨天写给臣一份初步的汇报,焦炭已经使用过一遍。”宋濂回答道。
“情况如何?”
“目前稳定,不过由于冶炼的铁不多,无法做评估。”
“走!去看看!”
李彦怀着激动的心情很快到了工部,陈凌急匆匆赶来。
“陛下。”
“高炉呢?”
“高炉刚建立起来不久,不如等臣等多试几次,陛下再来查看。”
“无妨无妨,快带朕看看,快!”
“这边请!”
进入工部的军器监之后,沿着里面一直走,走到最后面,才是冶铁的地方。
这一片高炉冶铁还是机密,所以不是以大和广为主,而是以隐蔽为主。
前面正是浓烟滚滚,陈凌进去后再出来,才说道:“陛下,请!”
等李彦带着几个心腹大臣进去的时候,里面的工匠们都停了下来。
李彦对那些工匠说道:“你们继续,不要因为朕来了就局促,该做什么做什么。”
“陛下,您看这边,这就是高炉。”
李彦抬头看去,一座雄壮的高大炉子伫立在眼前。
它还显得有些粗糙,是用砖头和泥土垒积起来的,由于烧焦炭,炉口很快就被熏黑,但却有一种粗糙的美感。
“陛下,那最上面是炉喉,炉料从那里加入进去,煤气从那里导出来。这中间一部分就是炉身了,再下面是炉腰和炉腹,最下面是炉缸和炉底。”陈凌很仔细地介绍着,“目前来说,这座高炉的运行非常稳定,我们做过对比,锻造同样的铁,高炉是之前炉子的五倍。”
陈凌此番话一出,大臣们忍不住震惊。
宋濂问道:“若铁矿增加,工艺变多,还是五倍吗?”
“差不多,不会改变。”
“如此说来,这铁……这铁不缺了啊!”公孙赞用一种震惊的语气惊呼道,“那边军铁甲岂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何止铁甲,箭簇、重弩、长枪,都可以提上日程了!”
陈凌又命人将高炉冶炼出来的铁取过来。
“陛下请过目,这是之前的铁,这是高炉锻造出来的铁。”
李彦接过来,只知道入手的质感不同,却看不出有什么其他的不同。
陈凌解释道:“这种高炉铁降低了脆性,更加坚韧,更适合制作出更多工具、兵器。”
“坚韧?”宋濂疑惑道。
“可伸展性更好。”陈凌解释道。
“原来如此。”
“这样的话,锻造的铁甲甲片更加精密,也更加坚固。这种铁,能够满足陛下之前提到的胸甲,臣专门制作出了一副。”
“胸甲吗?在何处?”
今日李彦大为震惊,没想到陈凌连胸甲都锻造出来了。
陈凌立刻命人取过来,那是一副看起来十分简约的胸甲,从正面看像是一整块铁板一样。
陈凌命人将胸甲放在木桩上,然后又命人用重刀劈砍,用长枪刺,最后用斧头劈开。
重刀劈砍只在上面留下了痕迹,长枪只刺了一个浅浅的小坑,最后斧头劈砍了好几下,才有深且长的凹痕。
“如果再加厚一些,斧头重伤胸甲兵的难度会增加。”陈凌解释道。
“需要几次?”公孙赞追问道。
“大约四五次。”
“还是能破,防不住斧头。”公孙赞感慨道。
李彦说道:“四五次已经足够了,一次破不了,敌人被反杀的几率是八成!”
陈凌补充道:“最重要的是,胸甲的制造比鳞甲更简单,鳞甲的甲片微小,数量多,非常繁琐,穿线的过程更是麻烦。胸甲却不必。”
“可手臂呢?”
“手臂会制造额外的铁甲块来保护,腿部和腰部都是。”
李彦问道:“若接下来的铁甲都转制造胸甲,多长时间可以制造出十万副铁甲?”
“这无法保证,因为目前高炉数量少,最主要的是焦炭和铁矿数量也不多。”
“没问题的,荆州就有很多铁矿。”宋濂说道,“铁矿数量没问题,至于焦炭,各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如果材料供给充足,高炉数量充足,军器监一个月就可以制造出一千副胸甲。主要是手臂和腿部的甲耗时间,不过这也比过去的铁甲省了太多时间。不过只有荆州一州之铁矿,恐怕无法满足陛下的要求。”
“越州呢?”公孙赞突然说道,“就我所知道的,越州就有不少铁矿,主要在建安郡一带,只不过那里大部分都是南蛮,朝廷在那里其实说不上话。”
“说不上话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要说得上话。”李彦来回走了几转,说道,“给常瑜十艘大船,让他出汉江,沿海南下,在建安郡登陆,先和当地南蛮谈一谈,如果对方不同意,就打到他们同意为止!”
“南蛮之地多山地,王师在那里未必能占到优势。”
“不是有火药吗?第二代火药的威力可以了,制造一批霹雳炮,此火药便于携带,适合防守和山地作战,正好可以训练训练新设立的火器营。”
大臣们对视一眼,宋濂说道:“可以试试。”
现在恰好是夏魏议和的关键时期,魏国短时间内不会再大举进攻。
第二代火药是可以大规模投入战场的,眼下正好是禁军试练的大好时机。
“那就这样定了!”
等出了工部的时候,在回去的路上,宋濂提到:“陛下,这是三镇今年调运的粮食,一共调运了五百万石,三镇民力有所恢复,但想要恢复到之前,恐怕至少要五到十年,明年可能还需要调度如此多的粮食。臣现在担心的是,持续抽调,会影响粮价。”
李彦看完后沉思片刻说道:“苏常的粮食不够吗?”
“要供给三镇是不够的,京畿的粮食也不够了。倒是洪州的田亩众多,但臣派人去洪州买过粮食,不尽如人意。”
“朕如果没记错,洪州一州之地有一千万亩田。”
“是的,不过这恐怕只是朝廷统计到的。”
“不急,三镇粮食今年应付过去了,这笔账咱们慢慢算。”
粮食这东西是商业社会的基础,粮食如果不够,没办法发展商业,只能先乖乖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