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他是南宋初期的顶级谋士,也是文采斐然的爱国英雄。他以笔为剑,以智为刃,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握笔行文,华章立就,对军事理论、历史等多有论述,为后世研究南宋军事、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就是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实际谋略与行动力的南宋直秘阁——汪若海。

汪若海,字东叟,号城山,宋歙县古城关(今属安徽歙县古关)人。南宋时期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

汪若海出生于歙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勤奋,他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手不释卷。汪若海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当地的知名才子。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汪若海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家乡,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宋史·汪若海传》记载:“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

在太学中,汪若海刻苦钻研经典,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他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还对历史、文学、军事等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如汹涌的潮水般大规模入侵,北宋王朝岌岌可危。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乱作一团。为了寻求御敌之策,宋钦宗急忙下诏,征召天下懂得军事的人才 ,希望能够借助众人的智慧,找到退敌的办法。

汪若海得知此消息后,奋笔疾书,应诏上书朝廷。在这篇上书中,汪若海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指出河北地区乃是国家的战略要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国家的门户和屏障。北宋朝廷应当充分利用河北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积极组织力量,加强防御,以抵御金兵的入侵。

当时,北宋朝廷已经割让了河北地,汪若海对此痛心疾首,他强烈反对这种怯懦的做法,认为这种消极的防御策略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使国家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相反,朝廷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主动出击,以河北为据点,招揽天下的英雄豪杰,组建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构成统揽天下的战略态势。

恰逢康王赵构在相州起兵,汪若海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敏锐地意识到,康王的起兵为扭转局势带来了一线希望。于是,他立即上书枢密使曹辅,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请立康王为大元帅,让他统领大军,镇守安抚河北地区。汪若海认为,只要康王能够在河北站稳脚跟,集结兵力,就能够有效地牵制金兵的后方。金兵在进攻北宋京城时,必然会有所顾忌,不敢全力进攻。这样一来,京城之围自然就能够得到缓解。

曹辅收到汪若海的上书后,对其内容深感赞赏。他认为汪若海的建议极具可行性和战略价值,对于缓解当前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曹辅立刻将汪若海的上书呈递给了钦宗皇帝,并极力推荐汪若海,建议朝廷任命他为参谋,派到康王的麾下,协助康王实施这一战略计划。

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宰相何栗的强烈反对。何栗是一个胆小怕事、目光短浅的人。他以道路梗阻为由,声称无法将汪若海派往康王处,也无法实施这一计划。他认为,在当前的局势下,朝廷应该采取保守的策略,尽量避免与金兵发生冲突,以免激怒金兵,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汪若海的计划所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也没有看到康王起兵所带来的战略机遇。

在何栗的阻挠下,钦宗皇帝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汪若海的建议。汪若海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心。自己的计划是拯救国家的一次难得机会,一旦错过,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局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计划夭折。

由于朝廷未能采纳汪若海的建议,未能及时组织有效的抵抗力量,金兵得以长驱直入,继续向北宋京城逼近,京城的局势日益危急。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走,大量的皇室成员、官员和平民也被一同押往北方,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犹如一道沉重的伤疤,刻在华夏大地之上。

徽、钦二帝被金兵押解北上后,汪若海悲愤交加,毅然决定挺身而出,为挽救赵氏江山做最后的努力。他怀揣着一份饱含着忠诚与勇气的书信,踏上了前往敌营的危险之路。在敌营中,汪若海直面金兵统帅粘罕,毫无惧色地递上自己的书信。他慷慨陈词,恳请粘罕能够保留赵氏的帝统。《宋史·汪若海传》记载:“及二帝北行,袖书抗粘罕,请存赵氏。”汪若海的言辞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也有对正义的执着坚守。然而,汪若海的请求被金兵无情地忽视。

面对金兵的冷漠与拒绝,汪若海并没有气馁。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他必须尽快找到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凝聚人心,组织抵抗力量,以图恢复中原,重振山河。而康王赵构,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在宗室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汪若海认为,康王赵构是领导南宋复兴的不二人选。

于是,汪若海趁着夜色,用绳子缒城而出,踏上了追寻康王的征程。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跋涉,他终于在济州找到了康王赵构。此时的康王,正处于迷茫与犹豫之中,面对国家的破碎和前路的未知,他的心中充满了彷徨。

汪若海见到康王赵构后,立即向他进言,言辞恳切地请求康王早日即位,以图中兴。他向康王详细阐述了当前的局势,分析了金兵的弱点和宋朝的优势,强调了尽快建立新政权的紧迫性。《宋史·汪若海传》记载:“缒而出,谒康王于济州,谓神器久虚,异姓僣窃,宜蚤即位,以图中兴。”汪若海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康王赵构心中的迷茫。康王赵构也对汪若海的忠心和胆略十分赞赏,并将他作为重要的谋士留在了身边。

同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南宋政权正式建立。

宋高宗即位之后,广施恩泽,汪若海被改任为承奉郎,后升任江南经制使,又转任承事郎,监管登闻检院。当时,五个官署都竞相征召他,后来他改到枢密院任职。汪若海积极投身于朝廷事务之中,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朝廷对于张浚宣抚川陕一事犹豫不决,难以做出最终的决策。汪若海得知此事后,凭借着自己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卓越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天下的形势犹如常山之蛇,秦蜀之地处于蛇首的位置,东南地区则是蛇尾,而中原地区恰似蛇的脊梁。如今若将东南地区作为首要发展的核心,而忽视秦蜀之地,就如同失去了蛇首的引领,又怎能挺起天下的脊梁,实现国家的复兴呢?因此,汪若海坚定地主张,若要图谋恢复中原,必须重视川陕地区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复兴的关键所在。

为了说服朝廷采纳自己的建议,汪若海亲自前往拜见张浚。他与张浚促膝长谈,从天下大势到具体的战略部署,从军事力量的调配到民心的凝聚,无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汪若海的观点和见解,令张浚大为震惊,对他的才能和智慧钦佩不已。张浚当即决定聘请汪若海作为自己的随从,希望能够借助他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宣抚川陕的重任。然而,汪若海因家中双亲年迈,需要有人照顾,因此婉言谢绝了张浚的邀请。

汪若海力主川陕的战略主张,虽然未能亲自参与实施,但却在南宋朝廷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的观点为南宋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川陕地区在国家复兴中的关键地位。此后,南宋朝廷在川陕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规划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汪若海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

在南宋政权艰难维系的过程中,内部的稳定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建炎年间,局势愈发复杂,各地盗贼蜂拥而起,一些地方军阀趁机扩充势力,不听从中央调遣,对朝廷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江夏军马李允文便是典型代表,他拥兵自重,麾下聚集了数十万之众,态度跋扈,全然不将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

李允文本是宣教郎,一个品阶不高的小官。后来张浚前往经营陕西,途经郢州时,将部分人马留交李允文统制,并赋予他便宜处置的权力。自此,李允文有了自己的军队,开始在地方上坐大。他不仅私自招安流寇张用、马友、曹成、李宏等,还私自任命官职,将这些流寇收为己用,势力逐渐膨胀。

朝廷深知李允文的威胁,却一时苦无良策。此时,有人向朝廷举荐了汪若海,称其有勇有谋,或许能化解这场危机。于是,汪若海临危受命,踏上了前往江夏的征程。

见到李允文后,汪若海没有丝毫畏惧,他以坚定的目光直视李允文,言辞恳切地向他阐述了成败逆顺的道理。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李允文若继续与朝廷对抗,无疑是自寻死路。朝廷虽暂时面临困境,但根基深厚,一旦缓过劲来,必定会对叛逆者予以严惩。而若李允文选择归顺朝廷,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为自己和部下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接着,汪若海向李允文展示了朝廷的威德。他讲述了朝廷过去对有功之臣的丰厚赏赐和优待,强调了朝廷的宽容与大度。同时,他也暗示李允文,朝廷对他的行为并非一无所知,若他执意对抗,朝廷必将采取强硬措施。

为了打动李允文,汪若海还精心谋划了三条策略。他建议李允文主动向朝廷表忠心,派遣精锐部队协助朝廷抗击金兵,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同时,他提议李允文整顿军队,严明纪律,去除军中的不良风气,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这样既能增强自身实力,又能得到朝廷的认可;此外,汪若海还提出,李允文可以与周边的其他将领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地方的稳定,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军事联盟,共同为国家效力。

汪若海的言辞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他的真诚和智慧,逐渐打动了李允文。李允文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听从汪若海的劝告,率领全军东下,向朝廷表示归顺。

李允文的归降,为朝廷解决了一大心腹之患。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李允文的部下张用、曹成、李宏、马友等人,虽然表面上跟随李允文归降,但心中仍存疑虑,态度摇摆不定。为了彻底稳定局势,汪若海决定趁热打铁,再次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他亲自写信给张用、曹成等人,在信中,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他们阐述了归顺朝廷的好处。他强调,只有在朝廷的统一领导下,他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对他们的担忧表示理解,并承诺朝廷会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

在汪若海的努力下,张用率先做出了表率。他率领二十万大军解甲效顺,正式向朝廷投诚。然而,曹成却心存异志,对归降之事犹豫不决。他怀疑朝廷的诚意,担心自己归降后会遭到迫害。曹成的态度,让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汪若海得知曹成的态度后,并没有退缩。他深知,曹成的动摇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局势的稳定。于是,他再次写信给曹成,严厉斥责他的猜疑和犹豫。汪若海在信中言辞犀利,指出曹成的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若他继续执迷不悟,必将遭到历史的审判。

曹成收到汪若海的信后,恼羞成怒。他认为汪若海是在故意刁难他,于是决定杀掉汪若海,以泄心头之恨。曹成带领着一群亲信,气势汹汹地前往汪若海的住处。然而,汪若海早有防备。他巧妙地利用曹成部下王林对自己的敬重,夜宿王林军帐。在王林的帮助下,汪若海成功地拿到了林军印。凭借着这枚军印,汪若海迅速控制了局势,成功地夺取了曹成的五千人马。第二天,曹成见大势已去,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曹成的逃亡,让其他心怀异志的人也纷纷打消了念头。汪若海乘胜追击,继续写信给李宏等人,劝说他们归降。在汪若海的不懈努力下,李宏等人最终也选择了归顺朝廷。就这样,一场可能引发内乱的危机,被汪若海成功化解。

汪若海招降李允文部后,意识到要想彻底解决各地盗贼问题,还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战略。于是,汪若海结合自己对局势的深入分析,向朝廷献上了《平寇策》。

在《平寇策》中,汪若海详细阐述了他对盗贼问题的深刻见解。他认为,这些盗贼并非天生就是恶人,他们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在乱世中为了生存才走上了这条道路。因此,朝廷不应该一味地对他们进行围剿和镇压,而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和有效的策略,以安抚和招抚为主。他主张,朝廷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这些盗贼,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职业安排,让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朝廷还可以利用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和民情的优势,将他们编入军队,为国家效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消除盗贼对社会的危害,还能够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汪若海的《平寇策》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朝廷决定采纳他的建议,积极开展对盗贼的招抚工作。在招抚过程中,汪若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亲自与盗贼们进行沟通和谈判。他向盗贼们传达了朝廷的诚意和善意,让他们了解到朝廷对他们的宽容和接纳。同时,他也向盗贼们强调了归顺朝廷的好处和意义。

在汪若海的努力下,许多盗贼纷纷响应朝廷的招抚政策。湖湘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终于摆脱了盗贼的侵扰,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汪若海的《平寇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他成功地将盗贼转化为了朝廷的力量,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谋略和远见,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责任感。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金局势再度风云变幻。金国大将金兀术率领大军,如汹涌潮水般进犯中原,其势锐不可当。南宋守臣们面对金兵的汹汹来势,大多望风而逃,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南宋的中原地区和陕西几乎全部沦陷敌手。

此时,东京副留守刘锜正在赴任途中,听闻金兵南侵,东京(开封)已然失守的噩耗,他完全有机会选择原路返回,保全自身安全。然而,刘锜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军人责任感,率众北上抗敌。他果断弃舟陆行,以惊人的速度,先于敌人六天抵达顺昌。

顺昌,这座位于淮北平原的小城,北濒颍水,南有淮河,东接濠州(今安徽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西接蔡州、陈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屏障淮河的关键要口,也是通汴梁的交通要道。距离东京不远的陈州已被金兵攻占,顺昌瞬间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刘锜深知,一旦放弃顺昌,就等于拱手让出淮北,南宋的防线将遭受沉重打击。于是,尽管顺昌无险可据,刘锜依然坚定地选择在此处迎战金兵。

顺昌之战整整持续了十八天。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战斗过程中,刘锜率领的宋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战争初期,金军前哨三千骑兵在顺昌城郊遭遇宋军的伏击,宋军成功擒获金军千户两人,并由此得知金将韩常和翟将军部屯驻在距城三十里的白龙涡。刘锜抓住战机,乘其不备,迅速派兵千余人夜袭敌营,斩获颇丰,初战告捷。此后,双方又多次交战,宋军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和出色的战斗技巧,屡次击退金兵。

然而,金兵并未就此罢休。坐镇开封的金军统帅金兀术得知前锋军连遭重创后,勃然大怒,亲率十万大军,昼夜兼程,行军千里,在不到七天的时间内便抵达顺昌城下。决战时刻,金兀术祭出了自己的看家法宝——“铁浮屠” 和 “拐子马”。

“铁浮屠” 是金兀术精心打造的金国最精锐的重装钢甲骑兵,这些骑兵人马皆披重型盔甲,刀枪难入,自组建以来,在战场上还从未遭遇过败绩。作战时,金兵三人一组,用皮索相连,每进一步,便用拒马拥之,只能前进,无法后退,犹如一道钢铁城墙,向宋军阵地发起猛烈冲击。而“拐子马”则是以铁骑分左右两翼,皆由女真勇士组成,号称“长胜军”,他们行动敏捷,擅长攻坚,在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投入战场,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面对金兵如此强大的阵容,宋军将士们的压力陡然增大,不少人心中产生了恐惧和动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汪若海挺身而出,主动前往顺昌,支援刘锜。

到达顺昌后,汪若海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筹备当中。他深入战地,不辞辛劳地走访那些亲身参与战斗的士兵,以及从金兵手中逃脱的百姓,详细了解金兵的兵力部署、战术特点以及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的具体情况。通过与这些人的深入交流,汪若海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结合自己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为刘锜出谋划策。

汪若海与刘锜经过反复商讨,共同制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避开金兵的锋芒,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以智取胜。针对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的特点,他们精心挑选了作战时机和战场。刘锜下令,让宋军将士们在早晨天气凉爽、金兵士气正盛之时,坚守不出,保存实力。而当午后烈日炎炎,暴晒在铁甲上的金兵人疲马乏之际,便是宋军出击的最佳时机。

按照既定计划,刘锜派出五千精兵从南门出击。南门前地势开阔,但地形起伏不平,不利于骑兵大规模冲锋。宋军将士们奋勇争先,持长枪的挑落敌人的头盔,拿巨斧的专砍敌马腿。统制官赵樽、韩直等将领身先士卒,即便身中数箭,依然殊死奋战。有的士兵甚至赤手空拳,抱着敌人一起滚下壕沟,毫无惧色。在宋军的顽强抵抗下,金兵的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阵脚大乱,纷纷败退。金兀术的精锐部队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金兀术不甘心失败,他恼羞成怒,移驻城西,企图将攻城战改为长期的包围战,迫使宋军屈服。然而,刘锜和汪若海并未给金兀术这个机会。刘锜多次派兵趁着夜色,对金兵营地发动突袭。金兵在宋军的不断袭扰下,士气低落,疲惫不堪。后来,由于连日大雨,河水暴涨,金兵的营地被洪水淹没,人马被冲溺者众多。金兀术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部退回东京。至此,顺昌之战以宋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顺昌之战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士气,也打破了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汪若海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勇敢、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宋军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后,汪若海将自己在战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这场战役的详细分析,写成了一篇《札子》,呈递给南宋朝廷。在《札子》中,他详细描述了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的特点、宋军的作战过程以及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为南宋朝廷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参考资料。

汪若海一生为南宋政权的稳定与复兴呕心沥血,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性格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再加上他始终力主抗金,坚决反对与金国议和,因此遭到了投降派的无情排挤和打压。

南宋朝廷中,投降派势力为了一己私利,极力主张与金国议和,以换取暂时的和平。他们视汪若海这样的主战派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打压。汪若海的许多抗金主张和策略,都被投降派以各种理由搁置或否决。尽管他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却无法在朝堂之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

顺昌之战后,汪若海因战功卓着,本应得到朝廷的重用和嘉奖。然而,投降派却担心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会对他们的议和主张构成更大的威胁。于是,他们在朝廷中散布谣言,诋毁汪若海的声誉,试图削弱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在投降派的恶意攻击下,汪若海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晋升,反而多次被贬官。每一次被贬,都意味着他离朝廷的核心决策层越来越远,他的抗金理想也变得愈发遥不可及。

汪若海不仅在政治与军事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在文学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着有《若海集》及《麟书》一卷 。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思想与情感的结晶,更是时代的见证,反映了南宋初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局势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麟书》是汪若海的一部重要着作,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深刻的寓意。靖康之变后,京城失守,北宋灭亡,这一沉重的打击让汪若海痛心疾首。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对未来的思考,创作了《麟书》。该书托麟为喻,以俪词作韵语,形式独特,别具一格。书中大旨主用兵之是,斥和议之非,鲜明地表达了汪若海坚决抗金的主张。在当时金兵压境,朝廷内部求和之声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汪若海通过《麟书》,隐晦而又坚定地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只有通过坚决的抵抗,才能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维护民族的尊严。他认为,和议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只有积极备战,主动出击,才能摆脱困境,实现国家的复兴。

除了《麟书》,汪若海的《若海集》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若海集》收录了汪若海的众多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和深刻见解。在政治方面,他的文章常常对朝廷的政策提出批评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在军事方面,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为南宋的抗金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文化方面,他的文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汪若海的文章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犹如汹涌澎湃的江河,一泻千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对国家大事的论述,还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都充满了力量感。同时,汪若海的作品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他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对百姓的同情,都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抱负。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汪若海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是南宋朝廷的一大损失,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爱看读书推荐阅读:依恋一生开局发现一座灵石矿,螺旋起飞娇娇小白菜被老皇帝拱了爹懒,娘馋,全家没有我可怎么活老婆大人我认栽重生1981,开局砸碎铁饭碗侏罗纪世界,但我是方舟南巨?傅爷快掉马,夫人嫁的是你啊!离婚后,陆小姐马甲又掉了替嫁弃妃的病娇摄政王重生之双顶流恋爱被知青抛下后,我在80年代暴富反派女配不干了,进编不香吗龙珠:神之御技有点多丽塔的傻瓜丈夫宴爷,你家小祖宗又又又掉马了!最美好的锦瑟年华七零年代致富记我乃道主法不在多,会八则已凡起仙洞德幸:好久不见,我的天使穿六零,饿肚皮,我有粮食满仓女配拒做对照组,禁欲军官把她宠濯枝有雨时光织梦者:织梦与现实倾世女帝:黑莲花翻身手册分手要独美?疯批大佬撩上位被遗弃的二女儿火影:让你杀佐助,你去当魅魔?三个儿子无人养老,重生家产全给女儿五十离婚,我开启了逆袭之路快穿之接你回家特战女兵在古代作精女配,男主怎么还不和我分手快穿之反制玛丽苏剧情婚路迢迢:温软娇妻带球跑和亲后,我征服了草原狼王恋爱脑女婿香吗?老卿家有俩从边缘行者开始加点穿越后,我嫁的世子他说自己不行欺尸灭俎我可是沅袅袅重生八零:掀翻婆家闯商界小姑娘全能又迷人,世子日日求哄斩神:手握因果轮回,我即神明!柯南里的玩偶师春色里迷宫内外亮剑:重生孔捷
爱看读书搜藏榜:勇者队伍里的普通人穿越成废柴,驭万兽,瞳术定乾坤九转归幽地狱病院咒术回战:我成了五条悟的姐姐浅风不及你情深次元:我只是一个路过的赛亚人!骑士君的非凡之路诸天影视莽夫开局欢乐颂开局大宗门,我却意外成了散修太子妃手握空间踏仙路觉醒变异植物系,她在末世横行了毕业了好好爱照进深渊的月亮幽冥之契逆天,影后视后全是我不良人:悟性逆天,震惊不良帅述录说你私生子命贱,你带七个老婆造反?抗战雄鹰,开局就抢鬼子战斗机重生赶海文里,我是路人甲快穿年代:拿下病娇反派生崽崽啦人在娘胎,我邦邦给女帝两拳穿越魔法纪元之至尊女法皇禁墟迷城国运强不强,全看宴姐浪不浪!正道诛天诸天修行,从功夫开始爱在梦里等花开少年歌行之不染凡尘遥知殊途神罚圣域:铁子的武神之路离婚当天,慕小姐改嫁前夫死对头君乃天上客穿成妖族太子后,美人师尊日日宠三生瑾瑜四合院之成就非凡男人三十,成功逆袭重回身体后,靠着现代科技鲨疯了斗破:我可以加点修行你我,一别两宽穿书七零,捡个便宜老公宠到底约战里的咸鱼修仙重生之太子妃她是京城首富重生九零好时光NBA:开局一张贾巴尔模板卡死对头他非要做我道侣瑶池长生密诀重回八零:别慌,改造全家致富强蛇蝎宠妃心机深,垂帘听政做太后
爱看读书最新小说:换亲冷面军官,两年抱仨旺全家三世沉沦之倾世半妖穿越五九年:开局就代嫁给妹夫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与你相守斩神:当恶女成为腾蛇代理人诸天斩魔从第一诫开始道无间美漫:什么年代了还当传统蝙蝠侠同时穿越:你凭什么有系统狐妖:你们别倒贴了,我真不敢要招赘女的重生我守一座城,为等一个人盗笔:从老九门开始的黑心莲道与天齐从炮灰反派到异能女王我在漫威肝属性修仙从沙漠御兽开始憧憬成为终焉魔女穿书!女主保镖成了我的菜!落魄敌国质子登基后,又又黑化了成亲当日被糟践?搬空伯府嫁王爷斩神:CP林七夜?可我是男妹妹层层迷雾之都市神探伊亚大陆:卡神青色微醺流连青蝶时时舞,自在凤翎恰恰啼影帝他都是演的快跑!抄家?绝艳替嫁搬空国库去流放!七零作精她虽愚蠢,却实在美丽!墨辰念婉瑶成为耀眼的一颗星星吧三世阴缘流浪十五年,归家竟成冒牌千金逐梦舞台:偶像蜕变之旅恋爱脑小师妹?我把师弟当炉鼎穿越符文之地找老婆从叶罗丽开始:执掌诸世签到系统:凰女倾天下好狗死神:重生成虚开始的超脱之路你们搞错了,女配我都算不上救命!十年竹马暗恋成瘾救命!宿主又被主神拐跑了!我死后,他们在直播间痛哭流涕慕枝,游龙传之魂断敦煌修真界最强小师妹社恐女修靠网游在修仙界生存末未致别离嘿!还有我俩破不了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