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杨毅便下达了军令,第一、第二,还有骑兵军团,立刻停止训练,所有人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出击,拿下附近被吐蕃大军占领的几个县城。
说完杨毅看向李义文,任命李义文为后勤大总管负责后方一切调度事宜,即刻准备好军队开拔所需粮草。
老六,立刻打开咱们的秘密武器库房,把上次缴获的武器全部拿出来,分发到第一和第二军团。另外把皮甲优先供给给骑兵军团,让他们在冲锋的时候多一份保障。
李义文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领命离开,立刻开始组织人手开始筹备粮草。
他一边指挥着士兵们搬运粮草,一边仔细地核对数量,确保没有任何差错。“大家动作都麻利点,这可关乎着前线兄弟们的生死存亡!”李义文大声催促着。
张老六则急匆匆地带着人冲向武器库房,库房的大门缓缓打开,里面摆放着各种武器。“快,把那些精良的甲衣都挑出来,优先给骑兵军团!”老张老六满头大汗地指挥着。
此时此刻, 整个军营都沉浸在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中,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全力以赴。
第一军团的营地中,军团长李二大声呼喊着:“兄弟们,停止训练,迅速集合!”士兵们立刻放下手中的训练器械,快速奔向集合点,他们的脸上带着严肃和紧张,眼神中却充满了战斗的渴望。
第二军团也同样如此,孙小五亲自指挥着士兵们整队,马蹄声、脚步声和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动作要快,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战斗准备!”李勇的声音在营地中回荡。
不多时,两个军团便已集结完毕。不远处的骑兵军团同样也停止了训练,集结等待命令,士兵们整齐地排列着,战马在一旁焦躁地踏着蹄子,仿佛也感受到了即将来临的战斗。
各军团长纷纷来到队伍前方,按照大帅杨毅交代的对着下面的兄弟们高声说道:“兄弟们,我们即将出征,绞杀蛮夷,去收复失地,去建功立业,你们要做的就是服从命令,奋勇杀敌!
当然,凡是不听军令者斩,逃兵者斩。
临阵退缩者斩!虚报战功者斩!私吞军饷者斩!泄露军机者斩!蛊惑军心者斩!”
每一个“斩”字都如重锤一般,敲击在众将士的心头,让他们深知军法的威严不容侵犯。
军团长们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的将士们,大声说道:“军规如铁,法不容情!我们必须严守纪律,若有违者,定斩不赦!”
将士们齐声高呼:“谨遵军规,誓不违反!”
军团长们微微点头,他知道,只有以铁的纪律打造出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在这森严的军规面前,无人敢有丝毫懈怠和侥幸心理,整个军队的士气和纪律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说完严苛的军规后,军团长们又开始了说明奖赏的具体事宜。
“杀一人者,赏银一两;杀五人者,赏银十两,而且可以优先从士兵升任队长!
杀十人者,赏银五十两……”军团长们的声音在营地中回响。
士兵们听着这些奖赏,眼中燃起了斗志的火焰。一位年轻的士兵紧握手中的长枪,暗暗下定决心:“我定要多杀敌,挣得赏赐,为家人争光!”
另一位老兵则经验丰富地对身边的新兵说道:“小子,别光想着赏赐,战场上保命最重要,但有机会,也绝不手软!”
而在第一军团的队伍的前列,一位身强力壮的士兵高声喊道:“兄弟们,跟着咱们李军团长,奋勇杀敌,挣功领赏!”众人纷纷响应,士气愈发高昂。
第一军团长李二见状连忙挥手示意停下,众人不明所以的停下后,李二高声喊到,这一切都是咱们大帅的命令,所以你们要每时每刻都记得大帅的好,是他让你们在这个乱世当中活下来,吃饱穿暖,还有银子拿。
众人听完,纷纷高呼着大帅威武,我等愿誓死追随大帅……
此时,杨毅带着几名影子特战队员也骑马来到了第一军团军营外,听着里面的呼喊,看着里面那群情激昂的士兵们,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在严厉的军规和丰厚的赏赐之下,这支军队必将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为了收复失地、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必然拼尽全力。
傍晚时分,吃过饭后,杨毅找来了李义文,商议出兵的具体事宜。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两人凝重的面容。
杨毅神色严肃地说道:“义文,如今局势紧迫,我们需写一封檄文,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意图。
大意便是如今大梁朝廷危如累卵,自顾不暇,内乱不止,外敌入侵,京城亦难保。
但切记,我们现在还未到与朝廷撕破脸之时,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百姓,收复失地。在我们力量薄弱之际,切不可与朝廷正面硬刚,不然咱们将面对朝廷和吐蕃大军的进攻。”
李义文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帅放心,我明白其中分寸。此檄文当既阐明大义,又留有余地。”
杨毅轻拍李义文的肩膀:“此事就交与你了,务必斟酌用词,既要振奋人心,又不能过于激进。”
李义文拱手道:“定不负大帅所托。”
回到自己的房间,李义文坐在案前,铺开纸张,提笔蘸墨。他先写下当前局势的危急:“大梁江山,风雨飘摇。内有纷争不断,民不聊生;外有强敌环伺,虎视眈眈。京城沦陷之危,近在咫尺。”
接着,又写到“吾等忠义之士,不忍见国土沦丧,百姓受苦。今挺身而出,只为收复失地,保一方安宁。非为反叛,实乃救国于危难。”
“虽朝廷自顾不暇,吾等亦无意与之对立。愿在力薄之时,相安无事,共御外侮。”
“望有志之士,携手并肩,共赴国难。待驱逐敌寇,还我河山,方是功成之时。”
写罢,李义文反复诵读,修改润色,直至满意。次日,这封檄文便传遍军中,士兵们群情激昂,誓要为收复失地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