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夫人内心深处,压根就不想帮助宝钗入宫。
但平日里她把自己的想法掩饰的很好,对待薛姨妈母女也相当亲热,时不时的会把双方的亲戚关系拿出来说上一说,流露出只要薛家有需要、自己定会鼎力相助的意思。
就是为了先打好关系,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借助薛家的财力。
现在因为赈灾的事情,突如其来的多了几千两银子的缺口,王夫人思前想后,不得不去找薛姨妈求助。
薛家虽然不得不收拢产业、逃离金陵,颇有些断尾求生的意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区区几千两银子,还是不被薛姨妈放在眼里的。
因此在得到了王夫人的口头承诺,表示今后宝钗想要入宫参选的话,贾家一定会动用自己的人脉,暗中推上一把,薛姨妈就爽快的借出了五千两银子。
王夫人心满意足地离去。
一直躲在后面没有出来的宝钗,这才有些怀疑的同薛姨妈私下商议了起来。
宝钗不敢相信的是,偌大的荣国府,居然会在正月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就落到了连几千两银子都拿不出来的窘迫地步。
由此可见,荣国府从外表看起来虽然仍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内里却不知已经被侵蚀成了何等模样。
这样的贾府,真的还能助她们一臂之力,让宝钗乘风而起吗?
薛姨妈心里虽然也有几分忐忑,但还是安慰了宝钗几句。
虽然贾家的后人不善经营,因此坐吃山空,渐渐弄得囊中羞涩,但曾经两代国公打下来的赫赫威名,还是能够庇护阖府上下一段时间的。
宁国公和荣国公的门生故旧遍布各地,有不少昔日在他们手下做事、名不见经传的小兵,如今也都已经占据了相当好的位置。
所以别看贾家在经济上有些举步维艰,到处都千疮百孔,真要是动用起自己所有的人脉关系来,却仍然还是可以凝聚起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像是他们薛家,在薛蟠和宝钗的父亲过世之后,在金陵的生意就处处掣肘,明里暗里总是会遇到一些阻力,再不像以前那样一帆风顺。
可是壮士断腕、决定抛弃金陵的产业迁移到京城之后,在贾家的庇护之下,之前那种无时无刻都在被人针对算计的感觉顿时一扫而空,在京城置办的几家店铺,也经营的相当顺利,总算让薛家回了点血。
要不是因为薛家跟贾家和王家都有层亲戚关系,在外面经营的时候能够扯着两家的虎皮做大旗,京城的这些地头蛇们,哪里会对他们这么客气?
光冲着这一点,薛家就有必要跟贾家打好关系。
再说王夫人开口借的只是几千两银子的小钱,对薛家来说,远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虽然看在亲戚的面上,薛姨妈连借据都没有要王夫人的,最后这笔钱能不能回到自己的手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疑问。
但就算拿不回来,只要能够继续依附贾家,在京城站稳脚跟,这笔钱花的也算是值得。
总比恶了王夫人被赶出贾家,自家的生意和产业都没了靠山护持要来的好吧?
何况拿了这么多钱之后,王夫人多少也要按照她所承诺的那样,在日后宝钗参选的时候出份力。
虽然元春入宫多年,至今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女史,但薛家母女都觉得,那是元春自己时运不济。
若是换成宝钗,凭她的美貌和聪慧,就算只是入宫做一个小小的宫女,也绝对能够想方设法的抓住机会,用最短的时间出人头地。
所以只要贾家能够在宝钗入宫的时候帮上忙就行了。
薛家母女并不指望在宝钗进宫之后,还能继续依靠贾家的势力向上爬,却相当自信和乐观的认为,只要宝钗能够进宫,就绝对有办法青云直上。
为了日后的美好的前景,现在就算要被王夫人骗走许多银子,母女俩也只能暂时忍耐下来。
只要王夫人做的不是太过分,她们不仅不能跟贾家翻脸,反而还得继续奉承巴结着贾家。
这其实都是为了更远大的利益和野心而暂时蛰伏,身为商人,这笔账她们算的清楚明白着呢。
就这样,王夫人和薛姨妈也算是各取所需。
王夫人暂时解决了贾府的财政危机,薛姨妈也得到了贾家支持宝钗入宫的承诺,双方暂时都相当满意。
王夫人自然不会把自己所借的五千两银子,全都砸进赈灾中去。
她先是指使手下在库房里仔仔细细的搜罗了好几遍,把一些存放多年、已经快要没了药性的药材,颜色已经不再鲜亮、甚至被虫子蛀出了破洞的普通布料,总之都是一些存放了好些年头、自家用不上也不值几个钱的东西,全都整理了出来,登记造册,作为捐赠给灾民的物资。
之后又让所有的下人,全都拿出自家的旧衣服、被褥之类的东西,同样也塞进了救灾物资中。
如此林林总总,拿出来的东西的真正价值,顶多只有几百两银子,在账册上却夸张虚报了一番,直接折算成了一千多两银子的物资。
再加上王夫人相当肉疼的拿出来的两千两的现银,便算作荣国府捐赠的财物了。
至于从薛姨妈处拿到的银子里还剩下的三千两,自然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落入了王夫人自己的私房,过段时间正好可以送进宫中,给元春上下打点之用。
被王夫人这么殚精竭虑的糊弄了一番,虽然荣国府捐赠的数量算不上多,但光从账面上看,勉强也能说的过去了。
四王八公中,其他的那些跟贾家有世交的勋贵之家,这一波所捐赠的财物,也都是几千上万两不等。
对于这些已经绝大多数不再掌握军中实权的老牌勋贵来说,算得上是大出血了。
百官和勋贵这边,就算有钱,也舍不得全都砸在灾民的身上,无非是响应朝廷的号召,拿点银子出来应景罢了,免得日后被人说三道四。
倒是京城里的那些豪商巨贾们,为了得到皇帝御笔亲书、亲口褒奖的殊荣,更为了让子孙后代中有出息的人能够参加科举、改变命运,玩了命的调动起自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大笔的物资不眨眼的砸下去,就是为了夺得前三名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