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的嫁妆总算有着落了。”
许氏看着运送回来的黄花梨木大床等物件很是满意,就这样的规格,在京城也是拿得出手的。
身为长房嫡长媳,当家多年的许氏虽然在到蜀地的时候将掌管中馈的权利交给了春暖,但是在春暖的嫁妆上她依然操着当家人的心。
她知道,徐氏一向是个不争不抢的人。
来蜀地后她的一儿一女都很争气,默默的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她更是一声不吭。
她的不吭声并不代表心里没有数。
春暖在这种关键时刻为肖家的付出大家都是看在了眼里记在心里的。
春暖的嫁妆不能马虎是许氏心里暗自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儿。
她甚至和长媳朱玲玲商议过的,实在不行的话将绣坊卖出的几十两银子都填进来,不管怎么样务必要做到面子上过得去。
只是没想到春宁去蜀地置办嫁妆,赵明华会为了春暖着想给她增加面子。
那几幅上好的字画,这一套得体的家具,无不彰显着赵明华对春暖的看重。
更想不到的是,长女春玉还记挂着这个妹妹,在京城为春暖送来了布匹和一千两银票。
“春宁,你再打听打听,合适的话在镇上和昌州分别为暖暖买一个庄子一个院子作为陪嫁。”
许氏知道这些地方的庄子院子并不昂贵,一般三两百银子就能将事儿办成。
“好,大伯母,春宁会尽快将这事儿办妥的。”
“另外再置办一个铺子。”许氏道:“该有的咱们都要有,不能亏待了暖暖。”
“多谢大伯母。”
春宁代长姐谢过大伯母。
他也是很欣慰的,大伯母对阿姐的舍得代表着肖家人对阿姐曾经挑起的重担的肯定,代表着她们并没有忘记她的付出。
“这是暖暖应该得的,不必谢我。”
许氏让春宁去置办即可。
庄子院子铺子,以前没有钱,想都不敢想。
既然春玉送钱来了,在能力范围之内,该给暖暖的都得给。
“大嫂。”黄氏忍了又忍:“大嫂,咱们家除了暖暖外,还有春燕和春姝快要出嫁了,以后还有春宁春强他们要娶妻生子,是不是都按暖暖这个标准来?”
许氏愣了一下,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黄氏。
她就知道,有些人是能同苦不能共甘的。
黄氏还真是眼瞎啊,肖家破败那一年,是谁撑起了这个家。
若不是暖暖,肖家人能不能活到今天还两说。
许氏犹记得老太太曾叮嘱过她:肖家的三个儿媳妇,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儿媳黄氏,平时不开腔不出气,但什么事儿都会往心里记。一般不吭声,吭声就能呛死人。你身为长房长媳,身为当家主母,有些事儿自己拿主意即可,不必顾忌太多。实在不行,就分家另过。
“都按暖暖的标准来吗?”许氏温和的笑了笑:“你们春姝我不知道会按什么标准来,但是我们春燕,我会根据她出嫁时肖家的情况和夫家的地位来确定,毕竟,春燕并没有暖暖的本事,担不了重任就别指望有同等的待遇。”
没吭声的徐氏看了一眼大嫂,心里想婆婆当初选许氏当长媳掌管中馈是有原因的。
看她多公正,从不因为春燕是她的亲生女儿而偏袒她,大嫂的话很明显:不管是春燕还是春姝,在春暖面前都得往后排。
“如果肖家还是京城的肖家,大家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小姐,凡事儿有长辈们扛着,那姑娘们出嫁的嫁妆一准儿都按春玉的标准来。”
春玉是肖家长房嫡长孙,当年嫁往吴家嫁妆还是很体面的。
按春玉的来,也不差。
“但是,现在的肖家,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年多年,肖家的吃的穿的甚至做的营生都是暖暖张罗起来的,是春宁在外面奔波得来的。”
许氏的意思是,春暖作出了贡献就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
偏偏,黄氏还没听懂话里的意思。
“春玉送来的银子……”
那可是一千两银子,布匹就不争了,但是银子没必要为了春暖一人而花光吧?
怎么着也算是肖家的公中的财产了。
春暖的嫁妆当中,字画和家俱说是赵明华出钱置办的。
可眼下,庄子院子铺子都是春玉送来的银子里扒拉,有银子不是大家花,一个劲儿的花在春暖身上,黄氏觉得这样的方式欠妥当。
肖家待嫁闺女可不止春暖一人。
“春玉送来的银子家书上已经写明了,是为暖暖置办嫁妆的。”
许氏心里是有些生气的,将春玉的家书放在了桌上:“你可以好好看看。”
事实上,这家书大家都看过的。
是的,春玉交待得很清楚。
送来的布匹有颜色艳丽一些的是给几个小的弟弟妹妹出孝后穿的;其他几匹是江南今年的新货,在京城很流行,春玉说给春暖做陪嫁之用。
银子也是给春暖作陪嫁的。
“这是春玉给暖暖的添妆。只不过是因为考虑到肖家的颜面才没有明说,而是让我给暖暖安排铺子庄子院子,权当是肖家给的陪嫁给的底气。”许氏看了一眼黄氏:“是暖暖的东西,我们一样都不能扣留,我们丢不起这个人!”
“你说起春燕春姝的亲事儿,到时候肖家有什么样的本事就给什么样的嫁妆。”许氏道:“至于春玉愿意添多少妆也是她这个当长姐的颜面了,我们到底不能左右她,更不可能摊派于她。”
许氏打脸很直接,黄氏的脸火辣辣的疼。
“春玉果然是当了将军夫人的人,对妹妹们很大方。”最后没有台阶下,黄氏自己就坡下驴:“以后春燕的嫁妆肯定也丰厚,毕竟将军夫人是她嫡亲的长姐,说不定以后春燕也能嫁回京城,嫁一户好人家。”
嫁一户好人家谁不想啊。
问题是,现在的肖家女真的就能嫁一户好人家吗?
在蜀地昌州,什么样的人家算是好人家?
嫁回京城吗?在京城没有任何底气的肖家还有重返京城的一天吗?
又或者说,京城,还容得下她们吗?
“春姝有一个好外家,或许可以期待一下。”许氏异常的冷静:“我们肖家现有在蜀地,许家与我也断了往来,我倒不指望她能嫁到京城去,就在昌州能谈一户好人家就成。”
她就知道黄氏从来没有放弃过回京城的幻想。
这也不能怪她,毕竟黄氏家族出来的女儿嘛,总是心高气傲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
“大嫂说笑了,你可以不靠许家,但是有春玉啊,她可是怀远将军夫人,还得将军宠爱的人。”
“三弟妹,夏将军娶的是妻,不是妾,是爱,是尊重,而不是宠爱。”
一个宠字,将春玉说得多难堪啊?
许氏的脸一下就不好看了,这个黄氏真是拎不清。
黄氏一族好歹还是出过大儒的人家,她在京城在当年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才女,怎么连话都不会说了?
还是说,嫉妒能让人面目全非?
听听她说这话多多少少带了点酸味儿。
怎么着,是觉得春玉是一个被吴家休弃的还带了一个女儿都能嫁一个好人家,所以春姝也可以期待一下了?
春玉走那条路布满的荆棘她是一点儿也没看到啊?
当年肖家出事,吴家落井下石,差点让春玉丢掉一条命。
春玉才出月子拖着羸弱的身子告御状九死一生才换来了之后的安宁,与夏广成的婚事也是充满了皇帝的算计,也幸好春玉写信回来说日子真的好,夏老夫人和将军都喜欢盼盼,真心待她,许氏这颗操碎了的心才放下一点。
就觉得春玉这一路走来都不容易,肖家也好许家也罢,都没有提供半分的助力。
她一路走来没人搀扶,她走到了人群当中也不要去羡慕,许氏更不希望有人去攀附,去拖她的后腿。
是的,肖家在京城已经没有了半分的利用价值,这个时候还想和肖家女结亲的人无一例外不是打着和夏府交好的目的而来的。
夏广成在京城是忠皇派,中忠于皇上,如果一旦有姻亲牵连难保会出现纰漏,会置他们于危险之中。
许氏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所以,她没想过要送春燕进京。
既然都遵了皇命偏安了隅了,那就好好的在蜀地在昌州待着,别再跑到人前去蹦跶,别再去给春玉惹麻烦。
“大嫂息怒,是弟妹不会说话了。”
见许氏生气,黄氏连忙道歉。
好吧,她今天情绪有点激动,也有点口无遮拦了。
是的,黄氏认为春暖的嫁妆已经远远超过当日春玉的嫁妆规格了。
在京城大户人家的嫁妆都是有规矩的,一般都不可能超过长房嫡长孙女的嫁妆,除非她嫁的是皇亲国戚又另论。
春玉捎来的一千两银子,在黄氏看来哪怕只给春暖五百两银子做嫁妆也是很丰厚的,大嫂却准备全都花在春暖身上,那以后春燕和春姝的嫁妆怎么办?
而且,她是准备好了要将女儿嫁回京城去的。
嫁妆就是娘家人给的底气,嫁回京城多多少少不是官宦也是大户人家,女儿没有像样的嫁妆怎么办?
她也是很委屈的,当年嫁到肖家,自己的嫁妆也丝毫不比长嫂许氏少,而且都是实打实的好,那些字画都是有钱都难买到的真迹,可惜最后都充了公。
眼看女儿长大了要出嫁了,自己却再没有了小库房没办法给女儿准备嫁妆。
如今春暖的嫁妆如此丰厚,她怎么不多想?
“你一向是不爱说话的人。今天说这么多我也理解。”
许氏其实想说的是你不会说话就别说,在这儿说些尖酸刻薄的话让人听了很是不舒服。
黄氏心里明镜儿似的,不愿意让儿女学医想要做读书人,这些都无可厚非。
承担不起重任,又想要享受着绝好的待遇,真正是既要又要还要。
“我们肖家是一体的,春燕有的春姝也会有,春宁有的,春强也不会少。”许氏直接将话挑明了:“但是,暖暖有的,她们未必都配有。”
就是说春暖是独一份的。
徐氏看了一眼大嫂,大嫂还是当年的大嫂,说话一点儿也不客气,直截了当相当的霸气,一下就将黄氏的想法掐死在摇篮里。
怎么说呢?
徐氏觉得很解气。
黄氏太小心眼太计较了一些。
妯娌之间能相处到今天,也是因为大嫂许氏的果断和自己的迁就,很多时候都由着黄氏去做,但关键时刻,大嫂一锤定音,让她都不能再起别的心思。
黄氏没再吭声,默默的起身回了自己的屋子。
“大嫂辛苦了。”
徐氏得了好还是要卖一下乖。
“你呀。”许氏笑了笑:“我知道你一向不太计较,也不争不抢,不过,该属于暖暖这一份的,我不会偏袒谁。”
“多谢大嫂,我代暖暖谢过大伯母。”
“该谢的是暖暖。”许氏道:“肖家倒下的那一天起,就是暖暖在撑起肖家,如今又全身心的教导春宁,为肖家开源节流,为了让肖家能支撑下去想尽各种办法。”
事实上,许氏很明白春暖不仅仅为肖家付出,在京城的春玉也享受着春暖的保护和支持。
春玉在给她的单独的家书中也说了,她能有今日也全靠了暖暖的扶持,特别是身子骨的恢复,是因为暖暖送到的药丸的及时。
还有就是那次遇险,要不是暖暖送的药粉自己就没有以后了。
所以,春玉对春暖是感激不尽的。
救了自己的女儿,许氏自然也对暖暖的情分不一般。
“暖暖是肖家的女儿,为肖家做这一切也是应该的。”
“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也得记恩不是。”许氏道:“还是那句话,没有担起同样的责任就不要期望有同样的待遇。”
这话是说给黄氏听的。
黄氏确实也听懂的了,但是她不服气,她想借助黄氏一族的助力,将春姝的嫁回京城去。
就不知道,家里母亲她们看到家书后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