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忠示敌以弱,而张承奉却在吹嘘自己兵强马壮。
河西军在二人口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这也是张承奉有意为之,如果他与王忠忠保持一致,李继筠、李继岌二人难免疑心其中有诈。
如今听得两种相反的说法,他们自然而然的会选择相信其中一种。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李继筠、李继岌在来时亲眼目睹了甘州的种种窘境,又怎会相信张承奉鼓吹自己兵强马壮的说法。
在张承奉说得眉飞色舞的时候,二人也时刻留意着王忠忠的表情变化,见他神情尴尬,欲言又止,更让二人坚信自己的判断。
认为张承奉刚刚回到甘州,并不知道王忠忠在迎接使者之时,已经不慎吐露了实情。
回到住处,再无外人,李继筠讥笑道:
“张承奉自吹自擂,以为能够震慑你我,殊不知我们早已知晓内情。
言之凿凿,却不过是沐猴而冠,徒增笑柄。”
李继岌深有同感:
“张承奉空有勤王之志,却无东出之力。
莫说成为凤翔大敌,威胁义父。
只怕没有几年时间让他恢复元气,他甚至难以克复凉州,全取河西。”
当天,一则消息突然从河西节度使府衙传出,甘州长史王忠忠被贬,让张承奉赶去了肃州,做一名县令。
甚至不是张掖县令,而是福禄县县令。
众所周知,张承奉有四名心腹文臣,分别是张文彻、范欺忠、王忠忠、段意意。
这四人在张淮鼎与张淮深的斗争中,坚定的支持张淮鼎,在张承奉掌权后,更是深受他的信任。
如今张承奉突然将王忠忠由甘州长史,贬为福禄县令,事情必然不会简单。
甘州城中,官吏百姓们对王忠忠被贬的原因,多有猜测,众说纷纭。
而李继筠、李继岌自以为洞悉其中奥妙,认为是张承奉知晓了王忠忠向他们泄露实情。
翌日,张承奉派遣亲随来到使团的驻地,邀请李继筠、李继岌与他前往甘州大营,检阅军中将士。
这一行为落在二人眼中,也成了张承奉的补救之法。
李继筠答应下来,等亲随走后,他对李继岌笑道:
“张承奉为了让我们相信河西兵强马壮,可谓是煞费苦心,也不知道他究竟准备了什么戏码。”
李继岌神色轻松道:
“到了营中,自有分晓,这天下间的事情,假的真不了。”
甘州城外大营,张承奉领着李继筠、李继岌走上一座临时搭设大的高台,台下正是校场。
“今日我与二位使者共同检阅将士,让二位见识我河西军容之盛。”
张承奉笑道。
随着张承奉一声令下,各部有序途经高台之下,进出校场,细细数下,足有两万将士。
只不过各部进出的间隔时间过长,还是让李继筠、李继岌看出了破绽。
二人虚伪的迎合着张承奉,回到住处,李继筠忍不住捧腹笑道:
“我亲眼看到一个回鹘士兵,相貌奇特,故而印象深刻,此前他还是骑卒,到了下一个队列,却作为步兵从台下经过。
来来回回,那人走了不下十次,两万将士原来就是这么来的。
哈哈哈......”
李继岌同样忍俊不禁:
“此举与董卓故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注定是东施效颦,为人耻笑。”
西晋司马彪所着《九州春秋》记载:董卓上洛后,步骑不过三千;故每夜遣士卒夜出城门,到了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返回洛阳,以壮声势。
李继筠好不容易缓了过来,又道:
“此前检阅将士,靠近高台的一侧,尽是精壮之士,而老弱之人,则被安排在另一侧,张承奉欲盖弥彰,反倒让我们瞧出了破绽。”
然而,这却是张承奉有意为之,他特意在精兵之中,掺杂老弱外兵,又刻意掩饰,混淆视听。
自此,二人对河西疲敝的说法再无任何的怀疑,认为张承奉不仅没有实力威胁李茂贞,短期内,同样不可能出兵干涉凉州,统一河西。
如今,休养生息才是当务之急。
既然得到了确切的情报,李继筠、李继岌也不敢久留。
其一是担心张承奉得知他们探清了河西的真实情况,会因为恼羞成怒,而杀人灭口。
二人真要是死在了甘州,李茂贞隔着嗢末与六谷部,也只能干瞪眼。
其二是李茂贞还在等着他们的情报,来确定自己的战略,究竟是继续向东继续蚕食关中,还是向西干涉河西战局。
凤翔使团辞行,张承奉自然没有强留的道理。
礼尚往来,他同样派遣了一支使团东出,前往凤翔向李茂贞表示谢意与敬意。
只不过使团的规格,可要差了许多。
李继筠与李继岌自觉收获满满,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张承奉的战略欺骗。
张承奉不辞辛苦的演了这场戏,就是要让李茂贞放松警惕,将注意力转向对抗朝廷,而不是在自己统一河西的过程中添乱。
凤翔使团途经大斗拔谷,正巧遇见了前来河西的朝廷使团。
虽然凤翔镇与朝廷关系如今再度变得紧张,但在此前李茂贞得到赦免后,暂时还没有撕破脸。
李继筠、李继岌与张承业寒暄一番,在谷中别过。
张承业穿过大斗拔谷,来到甘州地界,在途中正巧遇见特意前来迎接他的张承奉。
二人久别重逢,相谈甚欢。
在马车中,张承奉毫无保留的提及自己是如何愚弄凤翔使团。
张承业对此既为张承奉感到高兴,又愁郁在心。
张承奉知道他在担心什么。
无非是李茂贞放松了对自己的戒心,必然将矛头转向朝廷,长安从此不得安宁。
张承奉劝慰道:
“李克用、朱全忠等人虽有私仇,却又如何肯放任李茂贞挟持天子,以令诸侯。
纵使兴兵犯阙,李茂贞也不敢弑君,无非是苦一苦关中百姓,此为短痛。
我若能趁此机会,全取河西,陈兵于其后,使李茂贞不敢再冒犯朝廷,关中方能长治久安,远离兵灾。”
张承业闻言颔首,认为张承奉所言,颇为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