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礼于李靖军中屡显英勇,数度参与突厥劫掠,手刃突厥兵数十,复擒数十人。
李靖擢升薛礼为旅帅,辖下一百兵士。
李靖本令薛礼留中军,然薛礼请缨入先锋军,李靖见其志坚,遂许之。
在先锋军中,薛礼随大军挺进云中、马邑之地,每遇突厥兵,必身先士卒,勇猛异常。
“代国公,此小将甚是勇猛,日后必成大器。”张公瑾骑马与李靖并行,对薛礼之表现,赞不绝口。
“年轻人,略显急躁,然此乃青年本色,哈哈。”李靖抚须大笑。
颉利可汗闻李靖率大军直指大利城,面色为之一凛。
“李靖孤军深入,若非大唐倾国发兵,他岂敢如此。”颉利可汗额上汗珠涔涔。
突利见大唐发兵,意欲一战决高下。突利不敢再生异心,急与众属下商议。
“可汗,属下以为当遣使者赴长安,向大唐表明我等愿助唐军讨伐颉利之志。”
突利心动,若此举成,便可于漠北休养生息,以待来日。
另一属下似洞察突利心思,急进言:“可汗,属下以为您宜亲赴长安,以示忠心。大唐讨伐颉利,显其荡平漠北之志。若可汗留漠北,大唐必生疑窦,届时再图取信,恐难矣。”
突利闻此言,心中之小心思顿消。
十二月,突利率使团赴长安。
腊月十二,突利可汗率使团至长安。次日,李世民于太极殿接见突利可汗。
突利可汗向李世民行跪拜之礼,高呼拜见大唐皇帝陛下。李世民令突利可汗起,言:“昔日你我结为兄弟,无需此等拘礼。”
突利可汗历数颉利可汗之罪,盛赞大唐之正义。双方互赞之后,李世民对颉利可汗赐以封赏。
任命其为顺州都督,册封北平郡王,食邑七百户。
李世民对众臣言,往昔太上皇为天下百姓,不得已而臣于突厥。今突厥单于对大唐称臣,我大唐终雪前耻。
李世民于长安为突利可汗赐王府,赏金银美女无数。
李靖与张公瑾率军自马邑出发,连退数个东突厥部族。
同时,李靖遣斥候与间谍,一面攻颉利可汗,一面施离间之计,离间颉利手下部落首领。
颉利可汗并未坐以待毙,亦广派斥候,探听唐军之动向。
东部数部落,因颉利可汗平日之压迫,选择归顺朝廷,颉利可汗之形势愈发严峻。
东突厥已濒临瓦解之境。
李靖驻军马邑,斥候不断携消息而归。李靖命苏定方为先锋,进兵恶阳岭。
恶阳岭距东突厥都城大利城不远,颉利可汗闻唐军逼大利城,心中不由大惊。
仓促之间,颉利可汗不及组织兵力以抗。同时,李靖以间谍诱降颉利可汗之心腹康苏密,以为内应。
当夜,李靖遣苏定方率先锋军夜袭大利城,城中突厥兵士心已乱,未能组织有效抵抗。
薛礼身先士卒,冒箭矢之险,首登城头。薛礼如猛虎下山,杀得突厥兵士心惊胆裂,哪里还敢阻拦,纷纷逃散。薛礼率百人小队,开启大利城之门,李靖大军随之涌入,东突厥兵士纷纷乞降。
颉利可汗早已携义成公主逃离大利城,弃隋炀帝皇后萧皇后及隋王杨政道于不顾。
李靖令张公瑾掌城防,自率士兵赴王府,生擒萧皇后与杨政道。
萧皇后见李靖,神色复杂。李靖原为隋将,今成大唐战神。萧皇后料李靖将杀己与杨政道,然李靖并未如此。
李靖对萧皇后行礼,未多问候。随即,李靖命德謇守王府,确保萧皇后与杨政道安全。
薛礼脱离苏定方之先锋军,朝着颉利可汗逃遁之方向追击。
苏定方克大利城后,未见薛礼踪影,遂询问军中将领薛礼去向。一校尉答曰,薛礼追击颉利可汗去了。
苏定方闻此消息,心中不由得暗骂薛礼几句。
次日,李靖命李德謇率一支队伍,护送萧皇后与杨政道返回长安。
车内,杨政道心怀恐惧,对萧皇后问道:“奶奶,我们会不会有事?”
“放心,不会有事的。”萧皇后安慰杨政道,她心中亦不明李世民将如何处置他们。
从政治影响而言,李世民料不会公开处死萧皇后与杨政道。毕竟,若李世民杀之,恐令隋朝旧臣心生寒意。且李世民登基之路非正,留萧皇后与杨政道,或有助于提升其声望。
颉利可汗率少许亲兵逃至碛口,时值大漠雪雾漫天,入夜后,伸手不见五指。薛礼追击受阻,无奈之下,只得率部返回大利城。
薛礼返大利城后,旋即被李靖召见。李靖严责薛礼,斥其贪功急进,稍有差池,便可能身死名裂。薛礼不敢辩驳,恭顺认错,誓不再犯。
然薛礼亦带回佳音,至少得知颉利可汗之下落。
当颉利可汗自以为逃离险境时,李积自云中而来,于白道与颉利可汗遭遇,双方遂展开激烈交锋。
颉利可汗再次败北,逃往铁山。
于此,颉利终得喘息之机,急收残兵,聚得数万之众。
颉利可汗自知大势已去,绝非唐军对手。遂遣与唐交好的执失思力赴长安,向李世民请降。
颉利可汗表示愿举国归附,本人入朝请降。
颉利可汗之请降,非真心也,仅权宜之计,意在拖延时日。
执失思力至长安,转述颉利可汗之意。李世民闻之,大悦,遂遣唐俭等使臣往颉利可汗所,受其降。
颉利可汗欲藉口延宕受降仪式至秋,待草青马肥之时,或可谋绝地反击。
李靖闻李世民遣唐俭等使臣受降颉利可汗,猜颉利之降或为权宜之计。李靖预判颉利之谋。
李靖遂率军至白道,与李积会合。
李靖与李积皆认为,绝不可中颉利可汗缓兵之计。
若让颉利可汗穿漠北遁,遁至旧部,日后欲剿之,恐不易也。颉利若卷土重来,恐扰大唐边境,终日不安。
李靖与李积商议,不如趁唐俭等人受降之际,颉利可汗稍有懈怠,连夜遣一万精骑突袭,届时必能擒颉利可汗。
李靖唤张公瑾,告之其与李积商议之结果。
张公瑾闻言,眉头紧锁,缓缓言道:“陛下已遣使受降,我等此举,恐有不妥。”
李靖言:“此等良机,不易得也,机不可失。唐俭等不足为虑。”
李积亦表示赞同。
张公瑾见两人皆坚持,遂不再言,从之。
当夜,李靖率军先行,李积随后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