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禹落下擂台,但是却稳如泰山,这比那几个被打下擂台的,更加显得与众不同,也更加令人惋惜。
汉禹却心如止水一般的澄澈,自己连续两次击倒石定成,锋芒毕露,已经闻名全寺,是到该藏一下的时候了。
何况,下面还有兵器和火枪的比试,这两场的比试,他都是有绝对优势获胜的,让一步海阔天空,原因有二:
一,对手是女的,不与女人论长短,男女有别,而且区别大矣;
二,自己的前两次出手,虽然情况不同,但都是锋芒逼人,所以,就连师傅也提醒自己必须要让一下。
执事僧和药僧过来查看情况,汉禹向他们颔首,又行了一个抱拳礼,表示自己没事,然后到茶桌那边喝水去了。
禅乐响起,这在一场比试结束后是很少见的。而石妙兴住持也站起来,向众人施合十礼。其实,石妙兴很清楚,汉禹实力远超对手,他的两个场次比试结果,是一胜一负,算是平手,拳术比试并没有失败。而比丘尼因过分用力,体力已经明显不支,很明显会放弃下面的比试,那么,汉禹还是会判为胜的。
兵器比试还要过一会才行,汉禹倒是难得静下心来观察比赛场面。
果然,在茂林寺外面几房的弟子们,功夫颇为杂糅,与汉禹的正宗传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观察他人也是提高自己境界的好机会。
拳术分内外两家,侧重完全不一样,因此出手也不一样,所以,技击状态的体现也不一样,今天的擂台上,外面几房的弟子出手中就出现了内家拳的痕迹。
客观说来,内家外家都是从养生开始 的,就是克服久坐而产生的困倦从而产生活动欲望,从而产生武功,只是在武功方面,所宗理论不同而出现区别。
外家拳擅长一力降十会,先发制人;内家拳擅长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其实,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就是为了养身健体,延年益寿,防御不法之徒的侵害。自身强壮,自然不会有邪气入侵,同样,也不会有不法之徒的侵害。
汉禹观察了半天,终于悟出一点体味,那就是内家拳出手时的的步伐与劲道,颇有可取之处,他们的后发制人,并不是真的落后,而是领先于人,因为发劲总归有发劲的路径,如果看准对手的劲道,不是与之针尖对麦芒的正面接触,而是以步法迅速踏进抢先,然后以几乎集合全身力量的劲道施与一点,那么瞬间产生的力量还要远远超过外家拳的力量,打击力度更大。
内家拳的起手先退避三舍,其实不是礼让,也并不是惧怕对手,或者是自身力道的不足,而是为了让对手在多动在气躁中露出破绽,此时,心定气闲,平心静气的目的是观察,自己不乱才会让对手自己生乱,观察好才好踏空而入,全身力量节节贯穿之后,选择适当的步法与手法,实现出手一招制人,丝毫不拖泥带水,而且打击对手的时候,其力量比崇尚力量的外家拳力量更大,也更加到位。
他看到,有的比试选手是曲意逢迎,以屈求伸,有的则是拐弯抹角,还有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是他们出手的共同点,却都是直捣黄龙,毫不犹豫,这都是他从未见过的,与外家拳全然迥异的功法,很显然都是后发制人,一招制敌。
这,又与兵法上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一个境界。
他不由得在地上模仿那几位有着明显内家拳痕迹的俗家弟子,在地上走了几步,突然感觉有格外舒适的味道,与大鹏展翅练习之后的感觉,惊人相似。
他想到师傅传授给自己,而且要求必须天天演练的大鹏展翅,也是极其强调心定气闲,平心静气,是不是与内家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或者,师傅也是内家拳高手,只是不愿意在崇尚外家拳的茂林寺展现吧?
那么,也就找到了师傅反复要求自己要“藏”而不要露,而且逼迫去塔林思过的根源,与良苦用心。师傅原本是挂单茂林寺的苦行僧,只是因为自己收了洋传教士查理做徒弟而震动寺里寺外,才被允许留住茂林寺的,他的功力,实在是高深莫测,对社会的体验,完全不同于那些一生不出寺的高僧,而是入世颇深,境界深邃的高人。
学武,学的是精气神,练功,练的也是精气神,这就是内外家的共同之处,也是处事的经验与心得。
想到这里,他面向师傅行了一个双手合十礼,一如既往,师傅还是似乎根本没有看到他,而是在与身边人聊着什么。
拳脚的比试全部结束,奇怪的是,汉禹虽然没有参加后面的比试,但是,他却在执事僧宣布的胜出十八人之列。
这让汉禹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执事僧似乎知道大家要说什么,向前走了几步,又忽然转身,朗声说道:
“比丘尼已经告知房头,宣称退出比试,因此,败于她的汉禹顺位补缺,晋升三十六位胜者之列。”
汉禹这才明白其中的缘由,虽然不及自己,但是却结结实实的战胜了自己,而且武功也算精湛的对手比丘尼,怎么会忽然退出呢?
他向后面瞧瞧,想要向她表示谢意,可是没有看到她的身影,又看看师傅 ,还是正襟危坐,一种全然置身事外的样子。
从师傅的表情,他猛然想起师傅让自己思过的情节,不由得又为自己内心的那种“谢意”而冒出冷汗。
因为自己本来就是胜者,是自己努力所得,而胜者是不必向对手施加谢意,也不应该向师傅表达谢意的,因为,自己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不应该炫耀而是是应该“藏”的。
他与其他胜出人员一道,走向擂台,向嘉宾、方丈、住持等,以及擂台下的人们,转着圈的合十致意。
台下的鼓乐再度响起,这是向胜利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