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妃自从和嬴政携手开创海底捞以后,生意蒸蒸日上,门庭若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妃妃的海底捞独特而成功的经营模式吸引了更多顾客前来消费。
王妃妃深知海底捞模式的价值所在,她决定将其传授给自己最为信任的两个心腹婢女碧桃和红蕊。
王妃妃犹如一位耐心且经验丰富的导师,亲力亲为地对这两个人展开了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悉心教导。
无论是食材采购这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环节,还是烹饪技巧那复杂而又精妙的学问;不管是服务流程里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亦或是服务态度所蕴含的深层次理念,乃至蔬菜清洗时要把握的分寸和店内环境卫生清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环节,她都无丝毫的保留,将自己口罩时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倾囊相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碧桃和红蕊已然熟练掌握了海底捞的经营之道。
她们都能够独当一面,有条不紊地打理店铺的日常事务。
如此一来,王妃妃肩上的担子渐渐轻了许多,也有了更多闲暇时光可以自由支配。
然而,王妃妃却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海底捞的品质和影响力。
尽管海底捞的营业额始终保持着相当可观的数据,但对于王妃妃而言,开设海底捞这一品牌并不仅仅是为了追逐金钱利益。
实际上,她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更为宏大且崇高的目标,就是竭尽全力地协助广大老百姓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
正因如此,每当需要从民间采购新鲜蔬菜时,王妃妃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出远高于市场价格数倍的收购价来收购老百姓的蔬菜。
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仅让那些依靠种植蔬菜为生的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激励着他们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对消费者来说,能够品尝到品质上乘、口感鲜美的菜肴,无疑也是一种享受。
被解放出来的王妃妃,其实,片刻都闲不住。
她每天除了给扶苏和元嫚进行学业启蒙外,就不断精进和提升自己。
晨起,她一边洗漱一边听书。
吃过早饭,她不是画画就是写毛笔字,要么就是在网上边听歌边写小说。
晚上王妃妃还要在手机上听书,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实际上,早在那次奇妙的穿越发生之前,王妃妃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多重身份。
她不仅担任着国内一所着名 985 高校历史系的教授一职,而且在影视界也早已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编剧。
作为历史系教授,王妃妃对于各个朝代的兴衰荣辱、人物传奇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被她渊博的知识和生动有趣的讲解所吸引,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在学术领域,她更是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为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王妃妃凭借其对故事架构和情节设计的天赋,成功地涉足编剧行业。
她所编写的剧本往往以细腻的情感刻画、扣人心弦的剧情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不少知名导演纷纷向王妃妃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够与这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合作,共同打造出更多精彩绝伦的影视作品。
只是王妃妃为人比较低调,又有自己的工作,闲暇之余才码码字,所以认识她的人并不多。
每每此时,扶苏和元嫚总会来故意打扰王妃妃,缠着母亲王妃妃陪他们兄妹俩玩儿。
每次照顾扶苏和元嫚休息之后,王妃妃就会想很多很多事情。
尤其是取暖,这是王妃妃想得最多,也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其实,就在刚穿越到秦代的时候,王妃妃便已经察觉到了秦代与她原本所熟悉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秦代不仅物资极度稀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常常难以得到满足。
生活环境也是异常恶劣,简陋的居所、粗劣的食物以及原始的生产方式,这一切对于习惯了现代舒适便捷生活的王妃妃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考验。
如果不是因为当初穿越时意外丢失了部分关键性的记忆,导致她对如何返回现代的方法一无所知,恐怕她早就绞尽脑汁地找到能回到现代的路了。
毕竟,面对这样艰苦的生存条件,谁又能不心生退意呢?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既来之,则安之。王妃妃只能无奈地接受眼前的一切,并努力适应这个陌生而艰难的古代社会。
好在嬴政对王妃妃宠爱有加。这也是王妃妃暂时留在秦代的原因之一。
每当寒冬来临之际,那刺骨的寒冷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手脚仿佛被冰霜所笼罩,每一寸肌肤都能感受到那深入骨髓的寒意。即便是躲进温暖的被窝之中,也难以立刻驱散这股冰冷。
睡觉时,只能依靠自身身体散发出来的微弱热量来慢慢将被窝捂热。
而在那个时候,能够用来取暖的工具却是寥寥无几。没有先进的暖气、空调、燃气壁挂炉等取暖设备,也没有方便快捷的电热水袋或者暖宝宝之类的东西。
秦代人们所能依赖的,往往只是一些简单原始的方法,比如多盖几层厚厚的棉被,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完全阻挡住严寒的侵袭。
秦代虽然有火炕和壁炉,但根本没办法和现代的地暖、空调、暖气片、电热油汀取暖器和燃气壁挂炉相提并论。
王妃妃本来打算叫小精灵给她帮忙代购一些空调、电热油汀、壁挂炉等取暖工具,但一想到秦代没有电,而且把现代社会的电线拉到秦代,好像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就只好作罢。
火炕是北方农村在殷商时期就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取暖设施,主要由土坯或砖砌成,下面布设烟道,通过烧火加热。
虽然秦代没有土炕,但秦代已经有了类似的取暖设施,比如“火炕”和“壁炉”。
王妃妃经过两年多的观察,发现秦代的“火炕”是通过在地下挖坑烧火取暖,这种“火炕”与我们现代的土炕在功能和原理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烧火加热地面来取暖?。
秦代的“壁炉”,这是一种置于墙内的取暖设备,通过燃烧炭火产生热气,使室内变得温暖。
壁炉的设计使得热气在炉膛内充分回旋,便于烟气迅速排出,提高了取暖效果?。
秦代的这些取暖设施在当时已经相当先进,但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尚未发展成为土炕。
王妃妃决定要在秦代盘一些土炕。
要想盘好一个土炕,首当其冲的就是得制作土坯!
其实,王妃妃心里琢磨着亲手做土坯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啦。
当初刚穿越到秦代的时候,她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赶紧动手做出土坯来,然后再精心地盘出一个暖和舒适的土炕呢。
可惜,天不遂人愿,没多久之后她便发现自己竟然怀上了身孕。
随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她这身子骨儿也是越来越笨重,别说是做土坯这种体力活儿啦,就连平日里稍微多走动几步路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
在黎嬷嬷的劝说下,她才打消了做土坯的想法。
后来惩治赵高、提炼油、种植蔬菜、做粉条、开火锅店,又耽搁了不少时间,让王妃妃做土坯的想法一再推迟。
王妃妃凭借自己穿越前在西北农村学术交流时见过的土炕构造和样子,再加上她那让人惊叹的记忆力,还有随身携带的手机提供的信息辅助,竟然轻轻松松、完完整整地就把土炕的设计图画出来啦!
这张精心绘制而成的图纸详细而精准地展现出了土炕各个部位的尺寸大小、结构布局以及材料需求等关键要素。
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之后,王妃妃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派人四处打听和寻找那些精通盘火炕技艺的能工巧匠们的下落。
经过多方打探和努力,王妃妃得知在距离咸阳城不远的一个小镇子上,住着好几位远近闻名的火炕工匠师傅。
得到这个好消息后,王妃妃毫不犹豫地亲自前往那个小镇,怀揣着那份珍贵无比的土炕图纸,满心期待地找到了这些传说中的工匠大师傅们,请求他们给全城老百姓家里按照人数多少盘上土炕,一切费用全部由自己来出。
这些老工匠们,起初还以为王妃妃是在开玩笑,后来才得知她就是前段时间高价收购老百姓蔬菜的海底捞老板,当今陛下的妃子王妃妃。
老工匠们瞬间就对王妃妃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这些工匠师傅们得知此次的任务竟然是要为全城的老百姓盘土炕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制作土坯的这个工作之中。
每一个人都深知这个工作对于百姓们冬日取暖的重要性,因此大家纷纷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选择加班加点地赶制土坯。
在那尘土飞扬的工坊里,工匠师傅们挥舞着手中的工具,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却没有任何人发出任何一句怨言。
他们全神贯注地将泥土搅拌均匀、塑形,然后小心翼翼地放置在阳光下晾晒,以确保土坯能够尽快干燥成型。
尽管这项工作既辛苦又繁琐,但工匠师傅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专注。
想着他们付出的努力将会换来无数家庭温暖而又舒适的冬天,瞬间就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他们就加快了制作土坯的进度。
每每王妃妃叫他们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们都不肯,生怕耽误了制作土坯的时间。
制作一个土炕需要310块土坯。从挑水洇土,和泥,再到装模子脱坯,砌一个土炕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给全咸阳城的老百姓盘土炕,那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了。
王妃妃想,秦代咸阳城当时有100万人口,按照一户五口人来算,那么就需要20万个土炕。
但有的家庭里都是年轻人不怕冷,还有的家庭觉得土炕不好收拾,而且每过一年就需要打掉旧坯,重新换新坯,然后把旧坯当作肥料给庄稼施肥,太过麻烦不喜欢土炕,觉得还是木床更干净一些。
最终确定下来需要土炕的个数为10万个,土坯的个数为310万个。
土坯砌火炕,活儿不算太累,最怵头的就是是和泥脱坯。
农村有句老话,“脱坯跺墙,活见阎王,”充分说明了脱坯这个活儿是多么消耗人的力气是多么累人。
王妃妃看工作量这么大,一时也完不成不了,就只好把盘土炕分为5年时间来完成。
一些消息灵通的老百姓,知道是国家免费给老百姓盘土炕,他们看工作量这么巨大,就纷纷自告奋勇加入到和泥、挑水、脱坯的这个工作中来。
此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最后加入到脱坯这个工作中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达到了全国响应的程度。
本来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竟然在一年之间就完成了!
土炕的原理是用土坯砌成中空的床,床底下留有炕洞,烧炕取暖,被窝里热乎乎的,一觉就能睡到大天亮?。
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火炕,有些人家把灶台和炕连在一起,炕洞连着烟囱或烟道,既方便生火做饭,又能提高室温,环保又节能?。
土炕的设计使得热气通过烟道排出屋外,从而提高了室内的温度。这种设计不仅实用,还能有效利用热量,减少了能源浪费?。加上秦代原本就有壁炉取暖的习惯,咸阳城瞬间就变成了火炉子!
后来土炕就被推广到了全国,人们就将土炕作为日常生活的中心,睡觉、饮食和娱乐都在炕上进行?。
一时间,老百姓们对嬴政赞不绝口,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市井之间,人们都纷纷传颂着嬴政治国有方、爱民如子,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而那些说书人,更是将嬴政和王妃妃的事迹编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茶馆酒肆里传扬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