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北盛心里七上八下,而萧家父子则流露出几分意外的欣喜。
事实上,就算段北盛今日没来,萧天宝也准备找他聊聊。
这几日,萧老爹和萧天宝每日早出晚归,并非去乔氏竹编坊,而是前往府城东郊的一座庄园。
这座庄园规模不算大,有七十七亩肥沃的田地、十五亩沙地和一座小山丘,山脚下还坐落着一个小四合院。
原来的主人是一位从南方来的商人,在莱州府已生活了二十多年。
随着年纪渐长,他决定返回故乡,从去年起就逐步结束在莱州府的生意,所以把这里的田地和庄园一并出售。
因为这处庄园的地势不太理想,原主人又坚持不分开售卖,导致大户人家瞧不上,普通人家一时也凑不出足够的银子买下整个庄园,这才让萧家得了个实惠。
当然,乔家在其中帮了不少忙。
毕竟乔氏作坊刚开业的时候,萧老爹父子给予了大力支持,乔家自然要报答这份恩情,特意安排乔大爷的贴身随从为萧老爹父子帮忙办事。
卖主和乔家有生意往来,自然认得乔大爷的贴身随从。
他明白回到南方后还会继续和乔家合作,便给乔家面子,不仅降价出售,还把小院里的家具以及庄园的管事一家赠送给了萧家。
起初,萧老爹并不打算雇佣管事,可当他得知若不收留这家人,他们就会被再次卖给别人时,不禁心生怜悯。
虽说他自己从未用过仆人,但他清楚这一家人要是被卖掉,几乎很难再团聚。
这位管事看上去老实可靠,之所以被原主人“舍弃”,只是因为他不是从南方带来的亲信,而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
不过,既然他能让精明的主人信任并管理庄园这么多年,肯定有自己的能耐。
萧老爹深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可考虑到这座庄园是萧家最重要的产业,花了八百七十两白银才买下,更是供孙子们读书科举的经济根基,不容有丝毫差错。
所以,萧老爹决定留下这户管事人家,让他们继续管理庄园。
这座庄园离绿柳村大概有三十里地,父子俩没办法每天亲自去查看,总得有人帮他们照看。
即便庄子换了新主人,各项事务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一件也不能落下。
这几日,父子俩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与佃户会面,并且在管事的陪同下,顶着烈日,一块田地接着一块田地仔细确认,重新签订租佃合同。
经过这几天的接触和观察,萧老爹对庄子里的管事和佃户有了初步的了解。
庄子里仅有五户佃户,而且每一户都是种田的行家,这足以说明现任管事管理庄子确实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确认田地的过程中,萧老爹发现管事一家耕种着三亩地,有意思的是这三亩地并不相邻。
一开始,萧老爹对此感到十分疑惑,后来从佃户那里得知,庄子收取租金是以管事一家所种三亩地的平均产量作为标准来计算的。
这下,萧老爹终于明白这位管事为什么能在庄子里任职十多年了!
这位管事既聪明又能干,倘若他能真心实意为萧家效力,那么管理这个庄子确实无需萧家父子耗费太多精力;但要是他心怀不轨,那产生的后果将难以想象。
不管管事是否有别的心思,萧老爹心里都多了一份戒备。
恰好有个佃户不想再租种土地了,萧老爹便直接拒绝了其他佃户分租的请求,暂且把这几亩地留了下来。
看到父亲保留这些田地,萧天宝的第一反应是父亲打算亲自耕种,如此一来,萧家肯定得搬到庄子里居住,不然每天往返三十里地来种地实在不切实际!
然而,萧老爹却告诉他,自己并不打算亲自耕种那几亩地,短时间内也没有搬到府城居住的打算。
萧老爹已经拿定主意,既然还有余钱,倒不如把后坡也买下来,好好发展果树种植。
他从乔念心那些看似“无意”的举动中,看到了培育新品种果树的希望。
另外,继续留在绿柳村居住也是为了几个孙子考虑。
虽说绿柳村离莱州府城不算远,但它并不归直隶莱州府管辖,而是隶属于天风县。
萧家原本是从蜀地来的,不过五年前,他们的户籍已经迁到了绿柳村。
按照大启朝的科举制度,萧正道兄弟要是想参加科举考试,可以选择回蜀地参加,也能够在天风县参加。
萧家在蜀地已无亲人,所以萧老爹不会让孙子们回蜀地参加科举考试。
这也就表明,萧正道兄弟得从天风县的县试开启他们的科举之路,正因如此,他们目前并不着急搬到府城。
对于庄子里预留的土地,萧老爹心中已有想法,打算让萧天宝去问问段北盛的意见。
段家在绿柳村仅有两亩地,段北盛的母亲徐氏十分勤快。
农忙时节,她会非常忙碌,而在其他时候,段北盛要么进山打猎,要么去县城打工。
但由于天璇山出现了狼群,徐氏肯定不会再让段北盛进山打猎了,而且在县城也并非每天都能找到活干。
如此一来,段家的生活愈发拮据。
段北盛和萧天宝关系不错,徐氏和萧家的女眷们相处也很融洽,狗剩更是和萧家的几个孙子亲如兄弟,一同长大。
基于这些,萧老爹有心帮段家一把。
他特别看重段北盛为人憨厚老实,对农事也颇为精通。
起初,萧老爹只是想找个可靠又懂农事的人,偶尔去庄子里照看一下。
如今既然有几亩地空出来了,倒不如直接租给段北盛耕种。
当然,这一切都得段北盛和徐氏都同意才行!
出乎意料的是,萧天宝还没去找段北盛,段北盛就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了,两人当场就达成了初步意向。
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商讨,不过首先得段北盛和徐氏商量,并且得到徐氏的认可后,才能深入讨论。
徐氏性子比较急,段北盛表达能力又不太好,他在家说了许久,徐氏还是听得稀里糊涂,于是徐氏索性亲自到萧家来问个清楚。
结果段北盛离开萧家还不到半小时,徐氏就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