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先看看有关专业人士的解释。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我不是这么认为的。
我所理解的意思是,
第一句( 视之不见,名曰夷)。
‘夷’的意思是平坦、平安:如“大道甚夷”,意思是大路很平坦,这里的“夷”就表示地势平坦开阔,也可引申为平安、平和。
铲平、消除:例如“夷为平地”这个词,其中“夷”就是使动用法,把(某地)变成平地的意思。
看见了装看不见,这样的人是不修道的。要不是怕惹祸上身,要不就是无能无力。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
第二句( 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在古代有几种意思:
稀疏
如“鼓瑟希,铿尔”(《论语·先进》),这里的“希”表示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也就是弹奏的节奏放慢了。
稀少、罕见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很少,取法我的人就更难得了。
观望、仰慕
“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商君书·画策》),表达了对千里马的羡慕、仰望,希望自己的马也能成为千里马一样的好马。
迎合
在古代也有“希世”一词,意思是迎合世俗,例如“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庄子·让王》)。
所以这句话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解释。
书面意思是,听见了装听不见,这样的人被称为无情。
内涵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是默默倾听却一言不发,那么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状况,或许你根本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何事,所以才想要先聆听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从而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恰当合理的应对措施与处置方法。
第二种情形,则有可能是尽管你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但却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这很可能意味着这件事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至于让你刻意回避。
第三种情况,假如你心里明白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也有意愿去解决处理它,然而最终却由于某些原因而不敢付诸实践,那就只能说明在权力的层级结构中,有人比你的职位更高、权势更大,使得你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压力之下,从而望而却步。
第四种可能性,如果对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你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可不仅没有着手去处理,甚至还阻止其他人插手干预,那么几乎可以断定此事就是由你一手造成的。
最后一种最为恶劣的情形,当你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既没有主动去加以处理,又严禁他人过问,并且脸上还洋溢着得意洋洋的笑容时,那就不仅仅表明这件事是你所为,更能推断出你通过此事件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益回报。
第三句:
( 搏之不得,名曰微。 )
老百姓们辛勤劳作、质朴善良,但即便数量众多,却往往难以与那些少数的大盖帽抗衡。只因某些大盖帽能够凭借手中微不足道的权力,将芝麻大点的事情无限放大,拿着鸡毛当作令箭,肆意小题大做。
而在求学的路上,那些成绩优异、努力上进的学生,本应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勤奋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机会。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们有时甚至无法与那些有钱有势家庭的子女相竞争。这些权势子女仗着家族的势力,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他人,即使动手打人,也常常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在职场上,埋头苦干的员工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论工作多么卖力,始终难以被老板和同事看在眼里。毕竟,老板掌握着关乎员工及其家人生活的关键资源——薪酬和就业机会,还有一个个背后的家庭,一旦与老板产生矛盾或冲突,员工很可能会失去经济来源,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因此,尽管心中有所不满,大多数员工还是选择默默忍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惹不起就得躲起来啊!
第四句: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里的“三者”有不同解释,常见的是指“视之不见”的“夷”、“听之不闻”的“希”、“搏之不得”的“微”。这三者的状态难以穷究,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存在。这寓意着道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和理性分析极限的存在,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追问、剖析,它是一种整体的、深邃的、混沌的力量。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道的上面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显得昏暗。这体现了道的超越性,它不受明暗这些相对概念的约束,没有上下之分、明暗之别,是一种恒常、稳定的状态,寓意道是一种超越世俗二元对立观念的存在,如善恶、美丑、高低等对立在道的面前都失去了意义。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道绵绵不绝却又难以命名,最终又回归到无形无象的状态。它意味着道是一种无限延续、无法用言语精准表述的存在,一切对它的定义都显得苍白无力。而“复归于无物”则象征着道的本质是虚无的,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一切事物从道中来,最终又回归到这种虚无的状态,体现了一种循环往复、有无相生的哲学观念。这也告诫人们要超越对具体事物的执着,去体悟这种深层次的、作为万物根源和归宿的道。
第五句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1. 从文化传承和历史借鉴角度理解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句话在文化传承层面有着深刻含义。“古之道”可以看作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哲学思想、道德准则、社会治理经验等诸多方面。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观念从古代传承下来。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用这些理念来引导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以“信”为例,在商业活动中,诚信经营就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一种传承和应用,企业遵守契约精神,不欺诈消费者,这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在历史借鉴方面,古代的治国方略也能为现代所用。像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谏言,任用贤能,其治理国家的理念如轻徭薄赋、重视民生等理念,在当代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中也有体现。政府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借助古代成功的治理之道来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经济等诸多事务。
2. 从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角度解释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体现了一种超越现实有限认知的“道”的境界,“执古之道”可以理解为追寻一种永恒的精神价值。在宗教或哲学信仰中,如佛教的“因果轮回”观念、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观念等,这些古老的教义对于信徒来说就是“古之道”。信徒们以这些教义来审视当下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用因果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诱惑时,以“前世因,今世果”的理念来自我安慰和自我约束,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对当下生活困境的超脱,这就是用古老的精神之道来驾驭当下的生活体验。
在哲学思想中,比如古希腊哲学中追求的“至善”理念,这种古老的精神追求可以启发现代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茫,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自我时,借鉴古代哲学追求“至善”的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用这种古老的智慧来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也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体现。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1. 从文化和传统的溯源角度来看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可以理解为深入了解文化和传统的起源是把握文化传承脉络的关键。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追溯春节的起源,它有着古老的祭祀祖先、驱邪攘灾等含义。如果我们知道这些最初的意义(古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春节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诸如贴春联(最初是为了驱邪)、祭祖等活动。这就如同把握了春节文化传承的主线(道纪),能够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依然延续传统节日的核心精神,不只是简单地过节,而是真正地传承文化内涵。
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像陶瓷制作。了解古代陶瓷制作的最初工艺、用途和审美观念,就是知道“古始”。比如古代陶瓷很多是用于祭祀或者作为贵族的日用品,有着特定的造型和装饰风格。通过对这些起源的研究,就能够把握陶瓷文化演变的规律(道纪),当代陶瓷艺人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从人类智慧和价值观演变层面理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观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诚信”这一价值观,从古代社会开始,在原始的部落交易中,人们用简单的信物或者口头承诺来完成交换,诚信就已经产生。知道这种价值观最初的产生背景(古始),我们就能明白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石。在现代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诚信依旧是重要的准则,并且围绕诚信构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这就是把握了价值观传承的脉络(道纪),使得古代的智慧能够延续并指导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从道德观念演变来看,古代的“仁爱”观念,最初可能源于对家族成员的关爱和保护。当我们了解这个起源后,就能够看到这种观念是如何随着社会的扩大,从家族之爱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通过追溯道德观念的起源,我们能够把握道德体系发展的规律,更好地用这些古代智慧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
再说个有关这一章的故事,
隋文帝杨坚的低调隐忍与顺势而为
杨坚在北周时期,虽身处高位,但面临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强大的对手。他并没有急于展现自己的野心和实力,而是选择低调隐忍,不被外界所察觉。在北周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时期,杨坚多次面临猜忌和危险,但他都能巧妙地化解,暗中积聚力量。这期间,他的行动如同“视之不见”的“夷”,不引人注意;他的言语如同“听之不闻”的“希”,不多言多语以免惹祸上身;他的权力扩张也是在暗中进行,如同“搏之不得”的“微”,不被对手察觉。最终,在时机成熟时,杨坚顺应时势,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这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待机而动的道家智慧。
智者王通的无为而治理念
王通是隋朝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以弘扬儒家学说为己任,但同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主张统治者应实行“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不应过多地干预百姓的生活,而应让百姓自然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王通也倡导学生要顺应自己的天性和才能去学习和成长,不要被功名利禄所束缚。他自己虽然有满腹才华和经世致用的抱负,但并不追求高官厚禄和显耀的名声,而是隐居在河汾之间,专心着书立说和讲学。他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对“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所蕴含的道家思想的践行,即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对自然、对道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