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一章主要论述大国和小国相处的原则,核心思想是“谦下”。老子认为,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处于谦下的位置,这是天下交汇的地方,就像雌性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性,以其安静且处于下位的缘故。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和归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能得到大国的包容和庇护 。大国不过是想兼并、养育小国,小国不过是想归附、侍奉大国。双方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而大国尤其应该保持谦下的姿态,这样才能维护好国际关系,实现和平稳定。
从字面意思看,是这个意思,但是我还是有我自己的见解。
第一句: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的读音为pin。
“牝”在《道德经》第六章中也出现过。
原文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牝”的基本意思是指雌性的鸟兽,与“牡”相对,如牝牛、牝马。
但在《道德经》“玄牝”一词中,“牝”,有孕育、生殖之意,“玄牝”可理解为象征着一种深远而神秘的、具有孕育万物能力的母体,代表着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源。
此外,“牝”在其他一些古代文献中也有出现,基本都与雌性、生殖等意义相关或引申相关。
那在这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一个大国能放在姿态,以宽广胸怀接纳小国,成就彼此发展。展现大国担当与合作共赢,一个大国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谦逊温和之态示人,就如同温暖的阳光,吸引着众多小国纷至沓来。它以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让小国领略其深厚底蕴,使彼此文化在交融中绽放新彩;在经济领域,大国凭借自身雄厚实力,为小国提供广阔市场与投资机遇,助力其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腾飞;于政治层面,大国秉持平等互利原则,与小国携手共商国际事务,给予其发声机会,增强小国在国际舞台的存在感。如此一来,小国也能依靠大国徐徐渐进的发展,以增强小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世界格局 。
第二句: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那既然是诚心诚意的携手共进,已坚定地站在了同一条船上,就千万不要出什么幺蛾子。
商业合作也好,生活互助也罢,最忌讳的就是互相耍小心机。那些看似聪明的算计,实则是在消耗彼此的信任,破坏合作的根基。每一次暗地的盘算,都像是在共同前行的道路上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会引发矛盾与危机。
我们应当秉持心平气和的态度,面对问题不急躁,处理分歧不冲动。以稳扎稳打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遇到困难时,齐心协力攻克;收获成果时,共同分享喜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实现长久的共同发展,达成彼此心中的理想目标 。
第三句: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以上解释的详细了,这一句就简单啦,在国际关系的宏大棋盘上,大国与小国的相处之道,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哲理。大国以宽厚包容之心对待小国,不恃强凌弱,不干涉内政,而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给予真诚的帮助与支持。如此,小国便能真切感受到大国的善意,从而心悦诚服地归顺,紧密团结在大国周围,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
而小国若能以尊重和谦逊的姿态对待大国,积极配合国际事务,遵循国际规则,与大国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大国自然也会将这份诚意看在眼里,在面对外部挑战与威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小国提供坚实的庇护,助力小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步发展,实现大小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与携手共进。
第三句: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人若放下身段,摒弃傲慢,往往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身段高、态度傲慢,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错失诸多机遇。当我们以谦逊亲和之态待人,虚心求教、用心倾听,他人更愿分享经验、提供帮助,我们也就能在这过程中汲取养分,逐步达成目标 。更何况国与国之间呢。
第四句: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这个“畜人”一词得着重说一下, 指家中的奴仆:在一些古籍中,“畜人”用来指代那些如同牲畜般被主人驱使、地位低下的家奴。
如《左传·昭公七年》里“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这里虽未直接提及“畜人”,但描绘了古代的等级秩序,而“畜人”类同于其中处于最底层供人驱使的仆役。
还有一种解释 指受豢养的人:引申为被豢养、供人利用的人,含贬义,暗示其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像牲畜一样依赖主人的供给和掌控。
也是 骂人的话:表示对他人的轻蔑、厌恶,将对方贬低为如同牲畜般低等、愚蠢、没有尊严的存在。
所以说,在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的时候,不要把对方当大怨种。那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大国不要把小国当成使唤的佣人,或者是干活的牛马。小国不要干预大国的政治管理。(这就是格局)。
最后一句: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在人际交往、合作共赢的过程里,当双方都能各取所需,达成各自的目标,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皆大欢喜的局面无疑是最理想的。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何乐而不为呢?而实现这一美好结果的关键,往往在于“大者宜为下”。强者、优势一方放下身段,以谦逊亲和的态度对待另一方,不恃强凌弱,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如此一来,合作的氛围融洽和谐,双方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共同推进事务顺利前行,最终促成双方都能得偿所愿的圆满结局 。
这隐喻的一个什么道理呢?
国与国之间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不也是如此吗?
在古代也有国与国之间友好的例子,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智慧,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这些友好往来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经济的繁荣,更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了历史上璀璨的篇章。
一、唐朝:文化交融与并肩协作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友好交流,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堪称典范。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对唐朝的繁荣昌盛心生向往,主动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李世民应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谷物种子、药材、茶叶以及各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典籍。她带去的工匠,帮助吐蕃人民改进了生产工具,传授了纺织、建筑等技艺,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同时,唐朝的文化也在吐蕃广泛传播,佛教在吐蕃的兴盛便与文成公主的推动密切相关。此后,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与互助,共同维护了地区的稳定。这种友好关系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发展,也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唐朝与新罗的交往同样密切。新罗对唐朝高度认可,积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大量新罗留学生来到唐朝,进入国子监等学府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以及各种实用技艺。他们学成归国后,将唐朝的文化和制度在新罗推广,促进了新罗社会的进步。唐朝也在文化、技术等方面给予新罗大力支持。在军事上,新罗还协助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共同对抗高句丽。双方的紧密合作,不仅巩固了彼此的友好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汉朝:和亲结盟与贸易互通
汉朝时期,为了应对北方匈奴的威胁,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乌孙国的合作尤为突出。
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乌孙国共同对抗匈奴,汉朝与乌孙国联姻。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远嫁乌孙。细君公主在乌孙积极传播汉朝文化,促进了双方的交流。解忧公主更是在乌孙生活了五十多年,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积极参与乌孙的政治事务,加强了乌孙与汉朝的联系。在军事上,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对抗匈奴。乌孙曾多次与汉朝军队联合出击匈奴,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这种军事合作有效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保障了汉朝边境的安全,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同时,汉朝与西域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汉朝的丝绸、瓷器、铁器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深受西域各国人民的喜爱。而西域各国则向汉朝输送汗血宝马、香料、珠宝等特产。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通过经济交流,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三、明朝:并肩御敌与和平外交
明朝时期,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也有诸多佳话。
明朝与朝鲜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当朝鲜遭受日本侵略时,明朝毫不犹豫地派遣大军援朝抗倭。明朝军队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历经多次艰苦战斗,最终帮助朝鲜击退日军,维护了朝鲜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军队相互配合,共同抗击侵略者,展现出了深厚的友谊和团结精神。明朝的援助不仅赢得了朝鲜的感激和尊重,也巩固了双方的宗藩关系,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郑和下西洋更是明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壮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至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东海岸。在这一过程中,郑和与沿途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他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物品,展示了中国的繁荣和强大。同时,他也从各国带回了许多奇珍异宝和独特的文化。通过交流,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和平外交理念,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也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古代中国与他国之间互帮互助的友好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珍贵的记忆。它们见证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这些历史故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我们继续秉持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中国近代也有这样的例子。
抗日战争时期与苏联: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抗战形势严峻。苏联出于自身战略安全考量,同时秉持国际主义精神,向中国伸出援手。1937-1941年间,苏联为中国提供2.5亿美元贷款,助中国购买武器装备,派遣航空志愿队,直接投入对日空战,有力支援中国抗战,打击日军空中力量。
抗美援朝时期与朝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介入并将战火烧至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艰苦战斗,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稳定朝鲜半岛局势,帮助朝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中朝友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国际上面临诸多挑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率先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援助与支持。例如,在工业建设上,一些东欧国家派遣专家来华,分享他们在工业生产、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帮助中国培养相关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起步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中国近代,与多国的友好互助彰显独特魅力。抗战时苏联援助,抗美援朝出兵朝鲜,新中国初东欧国家助力,这些互动中,中国既以真诚与担当回应援手,在国际合作里展现出谦逊亲和、重情重义的友好礼仪,又凭借自身不懈奋斗,于战火洗礼、艰难建设中稳步前行,彰显出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