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日的金黄悄然覆盖长安,林瑶与苏清婉在勤政殿内,审阅着各部门呈上的季度奏报。看着水利建设初显成效、科举改革稳步推进的消息,二人虽感欣慰,却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陛下,近日收到西北边境加急军报。”苏清婉神色凝重,将一份密函递予林瑶。林瑶迅速展开,眉头紧锁:“突厥部落在边境频繁异动,似有进犯之意。”原本祥和的氛围瞬间紧张起来,大唐虽国力渐盛,但边境安危始终是悬于心头的利刃。
次日早朝,林瑶将此事告知群臣。兵部尚书李明远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当立即增派兵力至西北边境,加强防御工事。突厥向来野心勃勃,此次异动恐有大动作。”
“李尚书所言极是,但贸然增兵,一来耗费巨大,二来恐引发不必要的冲突。”户部尚书陈宏忧心忡忡,财政收支平衡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可能打破这一微妙平衡。
“可先派遣使者前往突厥,探其虚实,表明我大唐维护和平的立场。若对方仍执迷不悟,再以武力回应,方显大国风范。”礼部尚书周文彦提出外交先行的策略,希望通过沟通避免战争。
朝堂之上,众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林瑶沉思片刻,说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先派使者前往突厥,务必摸清他们的意图和兵力部署。同时,兵部暗中调遣两万精锐,在边境附近待命,以防万一。”
决策既定,使者迅速启程前往突厥。与此同时,林瑶和苏清婉开始关注国内民生,力求在应对边境危机时,保障百姓生活不受影响。
“陛下,如今长安城内人口增多,粮食供应略显紧张。”苏清婉提醒道,“可鼓励周边郡县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以备不时之需。”
林瑶点头赞同:“此事交由户部和工部协同办理,务必确保百姓吃饱饭。”
数日后,使者传回消息,突厥可汗态度强硬,并无罢兵之意,反而要求大唐割让西北部分土地。林瑶拍案而起:“荒谬!我大唐领土岂容他人觊觎!”
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李明远请战:“陛下,突厥欺人太甚,臣愿领兵出征,击退敌军!”众武将纷纷响应,士气高涨。
林瑶看着满朝激昂的臣子,心中却十分冷静:“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还是百姓。我们既要扞卫国土,也要尽量减少伤亡。”
此时,苏清婉提出一个新思路:“陛下,突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可派人联络其内部亲唐势力,分化瓦解他们。同时,联合周边受突厥侵扰的部落,共同对抗突厥。”
林瑶眼前一亮:“清婉所言极是,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于是,朝廷迅速制定了新的应对方案。一方面,继续加强边境防御,做出随时迎战的姿态;另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联络突厥内部亲唐势力以及周边部落。
在紧张的筹备过程中,林瑶和苏清婉也没有忘记关注国内各项改革的进展。科举改革即将迎来首次新科考试,他们亲自过问考试筹备情况,确保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水利建设项目在各地有序推进,新的灌溉设施让农田得到更好的滋养,百姓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随着局势的发展,突厥内部亲唐势力传来好消息,他们愿意配合大唐行动,削弱突厥可汗的力量。周边部落也纷纷响应,愿意与大唐结盟。
林瑶和苏清婉看着逐渐明朗的局势,深知危机尚未完全解除,但他们相信,凭借大唐的智慧与实力,定能化解此次危机,守护好这片土地和百姓。在新的挑战面前,他们将继续携手,引领大唐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砥砺前行 ,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