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摊位的跟前,李姜姜发现原来是个荷包摊子,款式很多,各种图案也很精美。接着李姜姜眼睛亮亮的盯着她娘:“娘,你当年不是搞这个的嘛,咱也试试,整个双管齐下?”
姜香玲当年正是学的服装设计,闲暇之余自己也爱当个裁缝,缝个荷包不难,难的是这些花样她绣不出来:“我只会缝,不会绣啊,荷包的卖点就是它上面的花样啊。”
李姜姜听了便明白是自己想的太美了,但是很快她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娘,咱去买点线,想办法看能不能挣点快钱!”
姜香玲一头雾水的被李姜姜拉进布庄,这个布庄还挺大,在店里伙计的介绍下才知道外面的摊子也是布庄老板生意,每个月只摆两次,都是些最新款的荷包,款式要比市面上的荷包新颖很多,很多姑娘们都在这两天被吸引过来,带动了布庄的生意同时也给布庄打出了知名度,现在整个镇上这家封氏布庄的生意在这个行业里是最好的。
李姜姜听了伙计介绍,也很佩服这个布庄的老板,没想到这个老板在这个年代也把引流和饥饿营销做的如此的好。
李姜姜只买了些棉线,小伙计也没有因为李姜姜只买棉线就不高兴,还是很热情的接待着李姜姜,不过小伙计属实没想到李姜姜棉线要买100文的。
姜香玲也有点诧异:“姜姜,咱买这么多棉线做什么?”
“娘,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你帮我一起选些好看的质量好些的棉线,等回家了我再跟你细说。”李姜姜说道。
姜香玲一直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听到李姜姜有自己的计划之后也不再多问,帮着一起选了起来。
母女俩付了钱又拎着一大包线出了布庄,走到了良叔的牛车前,良叔正坐着牛车上打着盹,看到母女俩拎着一大堆东西过来,也上前搭了把手,帮着母女二人把东西搬到了车上,其实算了算母女俩也没有买太多东西,毕竟初来乍到,有些想法只能试试水。
一般如果东西带的多,良叔会另外收个一两文,但是母女俩的东西不算多,今天回程的人也少了几个,便没有再收费,但是姜香玲还是给了良叔一个菜包子,良叔没有推脱得掉,三个人便一起坐在牛车上啃着菜包子等着其他人,至于肉包子嘛,有点贵,现在条件不允许,带回家自己偷偷吃吧……
回到家中,母女俩一边吃着包子一边算了算今天的开销,一共花了一两银子加664文,现在家里还剩下10两银子再加66文。
这个时代的物价还算可以,整体经济比较向上,也就是说老百姓还是舍得有些花销的,十两银子确实维持不了太久的生活,所以母女俩想做些小买卖,穿越必备的肥皂、麻辣烫什么的,母女二人都不会,但是有一样东西李姜姜非常擅长,就是鸡蛋饼,不过这里没有烤肠肉片什么的,那就先做一些简易版的鸡蛋饼试试呢。
“姜姜,你歇会儿,我去邱铁匠家看看能不能帮我打个平底锅。”姜香玲对着李姜姜说道。
李姜姜赶紧咽下了嘴里最后一口包子:“娘,我和你一起去,虽然这个时代开放些,但是你可别忘啦你在这里名声不好还是个寡妇,晚上一个人去邱铁匠家万一有人说闲话。”
姜香玲点点头:“是了,还是你想的快些,果然脑子新一点就是比我的好用。”
于是两人锁上了门带了银子往邱铁匠家走去,天还没有黑,路上倒是有不少人坐在家门口闲聊。不少村民看到母女二人都挺惊讶的,什么时候这母女俩关系这么好了,还手牵手的。
“哎呀你不知道啊,听说姜香玲伤了脑子,现在可听她闺女的话啦。”村里一个妇人悄声的对着边上的妇人说道。
李姜姜和姜香玲把这些话听在耳里但是没有说什么,这就是她们想要的效果。李姜姜走过那两个妇人面前时,还对着她们礼貌的笑了笑才走远。
另一个妇人也说道:“也是个好事,这下姜姜能过的松快些了。”
第一个说话的妇人反而说道:“好什么好,听说她家没钱了,不然姜香玲咋会把闺女卖给...嫁给孙屠夫啊,不过这事没成,她又伤了脑子,这个家以后得指望她闺女养活,往后还不知道这娘俩日子咋过呢,姜姜才13岁,又是个姑娘家,出去做工能给个二三十文顶天啦。”
......
来到邱铁匠家,母女二人说明了来意,但是邱铁匠不太明白,谁家锅就要个铁板啊,还是个圆的带两把手,这锅做点汤不是全撒了嘛。
不过上门的生意邱铁匠自不会拒绝,和母女俩确定之后,告诉她们明天下午就可以来取,一共200文,母女俩付了定金便离开了。
回到家之后两人寻思着还差点什么,“还差个炉子!”李姜姜说道,于是李姜姜飞快跑回邱铁匠家又订了个炉子。
“娘,鸡蛋饼要先等工具了,我来说说第二个路子,咱做流苏!”李姜姜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了白天买的棉线。
这倒是姜香玲没想到的,但也确实是她擅长的,无论是搓线还是编绳她都很有经验,这些年她闲来无事总折腾这个,还弄了网店在断断续续的卖着自己做的一些手工。
“这倒是没问题,但是只有绳子会不会样式太简单了啊?”姜香玲问道。
李姜姜闻言去柜子里拿出来了姜香玲前天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穿回来的那套现代的衣服和鞋,衣服是一件连衣裙,款式简单,颜色素净并且布料很好,李姜姜暂时没舍得动它,但是这个裙子有个珍珠腰带配饰!
李姜姜打算把腰带上的珍珠拆下来作为流苏的配饰,细数了一下,一共有38颗珍珠!
“娘,你以前看的小说里面,珍珠能卖多少钱?”李姜姜兴奋的问道。
这个年代的物价和姜香玲认知的历史上不太一样,粮食之类的还好,但是盐、铁之类的都由皇商垄断控制,所以价格略高昂了些。姜香玲想了想,然后瞳孔也慢慢放大:“我看的一颗珍珠能卖数十两,品质好的一颗甚至能卖百两、千两!”越说姜香玲也越兴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