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殿。
相当于刘备的书房。
刘平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了。他扫量了一下,除了刘备之外,还有关张二人、简雍、虞应、荀封、卢文、阎特、司马防、皇甫嶐、傅燮、李参和许久不见的刘德然,以及刚刚加入进来的刘璋。
进来之后,刘平先跟众人打了一声招呼,然后坐到了刘备下首,他的位子上。
他刚一落座,刘备就开始说道:“咱们都是自己人,就不用这么多繁文缛节了,之所以叫大家过来,就是想跟大家聊聊。”
“那就好。”刘备话音一落,原本正襟危坐的简雍立刻侧躺了下来:“你们聊,某今天就带个耳朵过来而已。”
被简雍这么一打岔,殿内原本有些肃穆的气氛,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你啊你。”刘备笑着指着简雍说道:“不过倒也没错,大家不用这么严肃嘛。叫诸位过来,主要是就是想问问,接下来咱们该如何做。”
说到这里,刘备深吸一口气道:“到了如今,吾等已经坐拥凉州、半个雍州、整个益州,甚至还拿下了西域,但就领土面积,已经占了泰半天下。之前治下贫瘠,如今有了益州,添口数百万,沃野千里。”
“孤....想要尽快完成夙愿。”
说完,刘备目光充满期待的看向众人,最后落在了刘平的脸上。
刘平面色平静的看着刘备,道:“大王的夙愿是什么?”
刘备闻言愣了一下,随后道:“兴复汉室!”
刘平点点头。
“孤的意思是,让汉室再次伟大!”刘备又补充了一句:“如今地方势大、朝廷...”
刘备说不下去了。
停了一会儿之后,刘备喟然长叹:“唉,如之奈何啊,如之奈何啊。”
在场的人都知道刘备在叹息是什么。
无非就是,洛阳小皇帝还在,不管是大义上还是刘备个人的情感上,都倾向于忠于汉室的。哪怕之前因为船新版本的巫蛊之祸,刘备对小皇帝本身非常不满。
而眼下的现实情况是,大汉最大的地方势力,最强的地方势力就是他刘备自己。
让刘备让出手中的权力,他不放心给洛阳的小皇帝。
可是让他真的明码执杖的说要一统天下,也不可能。
刘平有些无奈。
刘备这个纠结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刘备集团就一天不能喊出来那句话。
天下布武,问鼎中原。
“那咋了?”刘德然忽然开口:“那咋了?!”
所有人都看向刘德然。
刘德然耸耸肩继续说道:“某读书不多,但是也知道一句话,圣天子垂拱而治,我看当今陛下就是个圣天子。这天下治理,有大王就够了。”
这话给在场的人都整不会了。
理是这么个理,但是吧,这话好说不好听啊。
圣天子垂拱而至,好歹圣天子得在咱们这啊,现实是,圣天子还在洛阳呢。
刘备摆摆手:“算了,孤也就是跟各位发发牢骚,还是说一说正事吧。益州刚刚平定,这里的重要性孤就不多言了,接下来该怎么发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所有人都看向了刘平。
刘平揉了揉眉心,道:“有些初步的想法,但是完整的方略还需要一些时间。倒是想听听诸位的建议。”
“我们听你的。”简雍跟了一句。
刘平没搭理他,而是看向其他人。
荀封这个时候缓慢开口说道:“先厘清田亩、人口吧。另外益州跟当初在武都的情况有些相似,在南方、西南有大量的外族,可以集村并寨,用以充实人口。”
“可以招募一批外族,组建新军,一来削弱他们的力量,二来增强我军的兵力。”关羽言简意赅的说道。
这两个人的想法,都没有脱离当初的武都模式。
借着这两个人话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提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其实差不多都是当初在武都用过的套路,没有什么新意。
事实上,就像刘平自己想的那样,按照武都模式继续发展益州是没有问题的。但,益州又不能真正当武都来发展。
所有人说完之后,又看向了刘平。
刘平平静地说道:“诸位说的都有道理,吾等也算是有些经验,可以进行。但,某以为眼下最主要的是打通道路。”
说着,刘平虚空比划起来:“我们要打通往北入凉州的山路,同时还要打通前往荆州的道路。”
“内部发展呢?”刘备问道。
刘平笑了笑:“咱们连武都都能发展起来,益州自然也不在话下。只不过相较于武都,益州肯定要有所调整。毕竟武都内部资源贫瘠,凉州也是如此。益州不一样。”
“凉州我们主要是外向发展,益州则可以向内发展。”
“说来听听。”刘备来了兴趣。
刘平没有直接开口说,而是先整理了一下思路,才慢慢开口。
......
值得高兴的是,当晚并没有直接聊一个通宵,大概一个多时辰,刘平便将自己大致的思路告诉了刘备等人。
众人听完了之后,虽然不是全都明白。但这些人,除了刘璋之外多多少少都参与过当初武都的发展,因此对大概也都有了自己的判断。
有人关心开路的时候会不会跟武都当时一样,搞分段外包。
有人对跟外族通商更加感兴趣。
也有如刘德然这样的,对南蛮很感兴趣,想要上阵杀敌的。
因为就只是大概说一下,没有形成具体的方略,所以大家也就是讨论居多。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束缚,氛围轻松,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是层出不穷,有不少想法,刘平自己听了都觉得很是巧妙。
翌日一早,还是要讨论官制改革的事情。
各部尚书、都督府的左右二都督都要把自己麾下的佐贰官等给选出来,提交名单给到刘备。
之后便是大家一起讨论,看看人选是不是合适。
礼部这边没有任何波折,郑玄给了一个名单出来,礼部侍郎两位。一位是高诱,这位自从来了刘备集团之后,属于半神隐的状态,这一次被郑玄拉出来分摊火力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六部尚书里,只有他郑玄得的最轻松,且只有他郑玄没有明确的派系,没有明确站队。但你要说他自成一派或者当个孤臣那也不至于。
主要郑玄老人家对当官根本不感兴趣,他还是对做学问更感兴趣一些。按照他的想法,推荐一些学生给刘备就行了。
但是不知道刘备怎么跟他商量了,竟然让这位答应了直接出仕。
虽然政治敏感性一般,但郑玄的学生里有聪明人啊,在学生的建议下,他将高诱选为了礼部侍郎之一。
高诱是什么人呢?算是关东世家出身,但又是刘备、刘平的同学。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高诱天然有两种派系,他自己倾向于那一派就可以直接加入那一派。
推荐这么一个人上来,郑玄自己也不会觉得不高兴。
因为郑玄跟卢植是同学,两个人都跟马融学习过了。这样算起来,刘备、高诱、刘平、简雍这些人,都得叫郑玄一声师伯。
除了高诱之外,郑玄另外选的礼部尚书,是孙乾。
至于剩下的员外郎,不值得讨论。高诱成为礼部侍郎,倒是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报出来就算通过了。倒是孙乾这边,有些波折,但是最后在刘平的力排众议之下,还是定了下来。
其他各部,也各有各的麻烦与争执,此处按下不表,只说结果。
礼部尚书郑玄,礼部侍郎高诱、孙乾二人。
户部尚书皇甫嶐,户部侍郎张松、荀悦二人。
吏部尚书虞应,吏部侍郎卢文、张肃二人。
兵部尚书荀封,兵部侍郎李同、张萌二人。
刑部尚书司马防,刑部侍郎李参、王累二人。
最后是工部,工部尚书吴懿,工部侍郎田行、宋瑜。
都督府左右二都督分别是关羽、张飞。两人手底下各有同知两名,左都督关羽麾下是刘德然、马腾二人。右都督麾下是赵云、杨永二人。
这里面,赵云和宋瑜两个人争议是比较大。赵云是入伙的比较晚,除了入蜀之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功绩。但,赵云能力强,武将们都服气,主要是文官们考量的比较多。
但刘备力排众议定下了赵云。
至于宋瑜,主要是戏份太少,有不少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同僚。事实上,宋瑜是格物司三巨头之一。
格物司三巨头,分别是高诱、田行和宋瑜。
这三位,高诱是是纯粹的理论派,田行是动手能力强,但真正让格物司能够有实用性产出的人,就是宋瑜了。
工部衙门,吴懿就是个吉祥物,真正管事的其实就是宋瑜了。
除此之外,刘备还是按照大汉的官制,给刘璋一个凉州牧,刘德然一个雍州牧,刘平则是益州牧。
不过这基本上就是荣誉性职位了。
其他各类官职也都一一敲定,但无碍大局,此处按下不表。
兴平元年,刘备集团入住益州,完成了初步的利益划分和官制改革。接下来等着他们的是更加波澜壮阔的道路。
刘平在心里默默地为之前的刘备集团做了一个总结,随后在夕阳下,慢慢的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走过去。
在他身后,王府的高墙之上,刘备举目远眺,看着他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