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出阁大典结束之后,康熙将乾清宫南书房的另一边指给了胤礽读书。
具体位置就在乾清门内的东南角。
胤礽知道自己读书地点更换了的时候,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上辈子出阁之后的读书地点是东宫,讲师有汤斌、耿介,达哈塔等人,每日学习的内容量巨大,除了儒家经典,其他譬如道家、法家的着作也要通读并理解其中含义。
另外就是深入学习各朝历史,了解其政令颁布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与负面影响。
并从中总结得失。
这辈子的讲师没变,但读书的地方换了。
学习嘛,反正躲不掉,胤礽也没什么好反驳的,就是不知道这读书的地方换了,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胤礽虽然表面装的不在乎,但私底下把自己苏醒后干的事都一一排查了一遍,最后把这样的改变归结到,他频繁往御膳房和造办处跑,从而引发的后果。
令人庆幸的是,康熙虽然不满他去御膳房,但好歹没拉他身边的人出去问责,何柱儿也就由此躲过了一劫。
上辈子他已经经历过一次这样的摧残了,所以再来一次倒也游刃有余。
与上辈子不同的是,每当老师们给他深度剖析书籍上的内容时,胤礽都不怎么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上辈子他总会找到一些新奇的角度去反驳他们,但这辈子他就只按部就班的将这个过程走一遍。
活成别人对他期待的样子。
胤礽不知道的是,在早朝过后,康熙总会抽出一些时间躲在书房窗户下面听墙角。
偶尔也能听到一些他吐槽书里记载的东西。
九月中旬,噶尔丹集结兵力突袭喀尔喀西南边境,但有康熙的提前预警,噶尔丹的突袭以失败告终。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哗然。
当时被康熙召见的几个大臣知道这事儿时,心中只剩下了敬畏。
他们也没想到,康熙对于局势的把控已经精准到这种地步。
康熙讳莫如深。
九月下旬,罗刹国派遣使者来京城求和,康熙将接见来使的差事交给了明珠,索额图脸色极差。
可围了雅克萨城的人是大阿哥胤禔,就算索额图再怎么不情愿,康熙也不会放任他摘桃子。
不过好在谈判时他也是代表之一,总算让他心情好了不少。
两国代表还没把边境线划分清楚,十月初一,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出生了。
十三的洗三宴胤礽是没资格去的。
也不是说没资格,而是没空。
十五岁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只有元旦、端午节、中秋节、万寿节以及自己的生日才能休息。
由此可见,彼时他刚从昏迷中醒过来,康熙给他放的那几天假期到底有多珍贵。
十月底,经过一个月的谈判,罗刹和大清之间的较量终于结束,两国之间第一份边界条约就此诞生。
条约签署完毕之后,东北边境的战事也跟着结束了,在京城下第一场雪之时,康熙的大儿子胤禔,从边境赶了回来。
康熙为了给一众将领接风洗尘,隔日在集义殿设了晚宴。
这回的晚宴后宫嫔妃并没有资格参加,就连几个在尚书房读书的阿哥也没能来,就只有胤礽这个太子,仿佛被康熙拴在了裤腰带上一般,走到哪都得带着。
胤礽上辈子也体会过康熙堪称变态的控制欲,所以对此习以为常。
胤礽也就在这里,见到了久违的大哥。
胤禔虚岁已有十五,体格孔武有力,方正的面颊上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单看颜值,是要比大多数皇子都要高的。
只可惜,颜值这玩意儿顶替不了智商。
此次他跟着大军出征也不过是作为副将,去学习指挥战事。
明珠为了给他铺路,拉拢了此次战事的主帅,所以才传出胤禔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若说他真的立下了什么战功,胤礽是不信的。
毕竟还是个半大孩子,又是第一次上战场,哪怕胤禔领兵作战的天赋再怎么出众,也不可能在战场上有多少建树。
除非他身上有挂。
康熙坐在主位上,左手边不远处摆了一张小桌,就是胤礽的位置了。
自从康熙试探出他离胤礽超过三丈(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十米),就听不到胤礽的心声之后,他便有意无意的让胤礽距离他近一些。
这样的举动,放在群臣眼中就是,皇上为了不让大阿哥的风头盖过太子,才特意表现出对太子的重视。
于是宴会的气氛热闹中夹杂着一些奇怪的味道。
所有官员都时不时的去看一眼胤礽、胤禔、索额图以及明珠的脸色。
胤禔的脸色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越变越差。
可他不敢质疑康熙,就只能频繁的去瞪胤礽。
胤礽:“……”
‘瞪我干啥?又不是我要坐这儿的?有本事瞪老头子啊?看他不把你的屁股打烂!’
康熙正喝着酒,听到这话好悬没一口酒呛死。
他抬眼看了一眼胤禔,刚好看见他瞪胤礽,康熙眉毛皱起来。
对他而言,胤禔做出这样的举动,就是在挑衅他这个皇父的威严。
太子是一国储君,放在他身边坐着有什么不妥吗?
康熙眼睛眯起,把手上的酒杯放在桌子上,想开口说些什么,纳兰明珠先看清了他的意图。
“陛下!”
康熙视线挪到了纳兰明珠身上,只见他端起酒杯,恭身道,
“臣恭贺皇上,此战大胜,边境必久安,陛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余一众官员随即附和,
“恭贺陛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康熙闻言,举杯笑道,
“此亦乃诸卿之功。”
说完,将杯中酒水一口喝掉。
喝完之后心情就好了不少,也不再盯着胤禔不放了。
胤礽也跟着喝了一口果酒。
度数不高,喝起来并没有什么味道。
‘明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儿,哄老头子的招式那是一套一套的,可惜只能再蹦哒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