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聪聪看着李金玲,发现她也很高兴,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显然是觉得李宝庆也不错,至少没有真的不管家里。
李金玲说:“我妈说,二哥明年底大概能回来,到时候再商量一下养老的事,平时都好说,就怕万一生个大病,需要花钱,那肯定得让我大哥二哥出的。”
许聪聪跟她说:“姐,大哥二哥自从开始赚钱,人家赚的钱都在自己手里拿着。你从小在家里干活,其实也没少挣钱,你挣的钱都在姨父手里呢。说起来,你其实才是给二姨和姨父养老的人。你比他们出的多多了。”
陈蓁看了许聪聪一眼,没说话。她心里明白,许聪聪说的是真的。
这孩子就跟她的名字一样,是个聪明人、明白人。而且,虽然她不是那种传统的重感情的人,但她确实也重感情,而且她心里有杆秤,还挺正义。
一个人心里有正义,她就不会是个坏人,绝对不会是个白眼狼。
念英生的这俩闺女,被娇惯着长大,都成长的出乎她意料的优秀。
陈蓁跟李金玲说:“你爸妈现在年纪还不算太大,不到离不开人的时候,我这把年纪了,自己一个人还能过呢。他们怎么就不行了?
等拆洗完了,我跟你去趟你家,跟你妈和你爸说说,让你出去打工,以后挣的钱,你留一半,给你爸妈一半,你攒点钱。
我算了算,你在家里挣的钱,差不多就相当于出去打工的一半,我好好跟他们说说,你妈应该还听我的话。
你也别担心你走了家里的活没人干,你不干了,自然有人干。你爹也不是真傻,他现在是有你帮着,能忙得过来,所以才把你大哥三口子的地一块种了,你真走了以后,他肯定想别的办法,或者让你大哥农忙的时候回来干几天。他家的活,凭什么全都让你干啊。”
许聪聪和许明明立刻给她鼓掌:“姥姥威武!我妈也跟二姨说过,二姨不听。姥姥去说,二姨不听就打她。”
她俩挥舞着拳头摩拳擦掌。
李金玲笑着说:“谢谢姥姥。”
说完,她转过头去,伸手擦了擦眼泪。
她今年二十岁,已经有人上门提亲了。她长得不差,又能干,口碑很好。但是她爸妈统统拒绝了,理由就是,要多留她几年。
她妈私下里跟她说,以后她找对象,必须找个本村的、尽可能离家近的,这样回娘家方便,以后有什么事找她能随叫随到,生病了她还能在床前伺候。
她不是不愿意伺候父母,只是心里难免会觉得有些寒冷。
许聪聪跟陈蓁说:“姥姥,你坐金玲姐姐的自行车不太好受,你们哪天去?我让我爸开车来接你。我爸买了辆二手夏利,坐着还行。”
陈蓁笑道:“你爸还挺爱买二手。”
“物美价廉啊,还能省钱。我爸得攒钱。我爸说了,等我去北京上学,他先给我在北京买个房,以后我毕了业就有地方住。现在单位都不分房了,我表哥在县教育局工作,单位都没分房,得自己买。
现在县里的房子也挺贵的了,价格还在涨。我爸说,以后大家都进城,房子肯定还涨价,他先给我买了放那儿。不然以后越来越贵,就会觉得自己亏了。”
陈蓁抽了抽嘴角,她这个三女婿,为自己闺女想的真多。“你爸想得还挺长远。但是你以后在哪儿上班还不一定呢,买了房子万一离上班的地方太远了怎么办?”
“那就卖了再买呗。价格虽然涨了,但还是一套房换一套房,价格影响不大。”
陈蓁想了想,说道:“那我们后天去。你爸能来吗?”
“能!我跟他说。”
“行。那我们就在家里等着他。”
***
在陈蓁家吃完午饭,又玩了一会,日头不是那么毒了以后,许聪聪和许明明骑车回了家。临走之前,还给陈蓁撂下五十块钱。
陈蓁不要,“你爸妈过年的时候给我了,我这儿还有。真要是没了,我肯定就张嘴要了。”
“您留着吧,买东西方便点。”
人在有了钱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怜老惜弱。许聪聪虽然自己还没开始挣钱,但是她零花钱多啊。
回到家之后,李云锦问她们:“你姥姥好吗?”
“好。看着很不错。”
“那就好。给你姥姥留下点钱了吗?”
“留了。我姥不要,我强塞给她了。”
李云锦点了点头,“做得对。你姥姥手上还是得有点钱。咱家现在也不差这点,你爸以前还念叨一两句,跟你大姨二姨比,现在他都不说了。”
许明明跟她说:“金玲姐也在,给我姥姥拆洗被褥呢。”
李云锦夸道:“金玲是个好孩子。”
许聪聪说:“我姥姥说,后天她去我二姨家,跟我二姨说说,让金玲姐出去打工去。挣的钱自己留一半,交给我二姨一半就行。”
李云锦一拍手,笑道:“你姥姥干了件好事。早该这么干。金玲那孩子太苦了。你姥姥怎么去你二姨家啊?你二姨父能套个牛车去接她吗?”
“一开始说坐金玲姐的自行车去。我说让我爸去接她一下,把她送过去。”
“应该的。自行车不行,太颠得慌了。你去给你爸打电话。”
“哎。”
许聪聪跑到许念恩的小卖部,给许新安打了个电话,把事情说了一说,许新安当即就答应了。
邓念英笑道:“我妈出马,这事能成。金玲也算是熬出头了。老太太早怎么没想到呢?她要是早两年出马,金玲能攒不少钱了。以后嫁人能有不少嫁妆。要我说,二姐和二姐夫是真不会算账。”
许新安说:“不是不会算账,是怕金玲出去了,见了世面,心野了,不听他们的了。都是自私闹的。他们不管金玲的死活,自己好过了就行。”
“他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金玲就不是那样的人。”
“因为他们对孩子不好,自然就会觉得,孩子肯定也会这样对他们。这都是将心比心。”
邓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