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参谋长再次笑了起来,这次的笑声更富有深意,仿佛洞察了周朝阳内心深处的疑惑。
“小周同志,你啊,还是着眼于表象了,看问题的方式还停留在‘数量’和‘物质’的层面。”副参谋长摆了摆手,示意周朝阳稍安勿躁,语重心长地说,“问题啊,不是你那样思考的。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我们长征的时候最强,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第五次反围剿前反而最弱了!”
周朝阳被副参谋长的话深深吸引住了,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理解可能过于片面和肤浅。他收起了脸上略带不服的神情,神色变得认真而专注,如同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虚心请教道:“愿意洗耳恭听,请您赐教。”
副参谋长见周朝阳态度诚恳,也收起了笑容,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目光炯炯,仿佛要将历史的真相娓娓道来。
“长征的时候,的确是我们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人最少,武器装备最差,粮食弹药也几乎断绝,随时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威胁。”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但是,也是在那个时候,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过生与死的考验,那些意志不坚定,不是真心革命,投机取巧,信仰不纯粹的人,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淘汰了,或是自己走了,或是投降了,或者背叛了革命。”
“剩下的同志,都是什么人呢?”副参谋长目光如炬,仿佛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那些在长征路上浴血奋战的身影,“剩下的,都是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信仰,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能够完全信任的同志!他们是真正的钢铁战士,是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最强大的力量源泉!”他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仿佛在宣誓,又仿佛在向周朝阳揭示一个深刻的真理,“我这么表达,不知道我表达的清不清楚?”
周朝阳听完后副参谋长的话后,突然想起来后世北方老大哥解体,总统叶利钦与记者对话时那番访谈中的回答:
记者:我了解到,苏共最鼎盛的时候,党员人数近2000万,几乎占了苏联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叶利钦:我需要纠正你的一个错误,苏共党员人数达到2000万的时候,并不是它最鼎盛时期,恰恰是它最虚弱的时候。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
叶利钦:这时,绝大多数人入党绝不是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谋取党内职务,有了党内职务,他本人和他的家庭,甚至亲戚朋友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额外利益。这就意味着,党员人数越多,苏共对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侵害就越大。其实,“苏共”已经成为一张获得利益的门票,谁也不信任它,只是在利用它,它已经失去影响力、公信力和号召力了。
记者:有一点我还是不能理解,难道那些稚气未脱的学生们要求入党,也是为了谋求党内职务吗?
叶利钦:他们当然不是为了谋求党内职务,但大多数也不是因为信仰。
记者:那是因为什么?
叶利钦:你永远不能理解我们年轻人当时的心情,如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组织内的人,而唯独你不是,那种被孤立感和被威胁感就像蛇蝎一样整天噬咬着你。所以,尽管你对“信仰对象”知之甚少,甚至全无好感,但“加入组织”是你必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