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脸落寞的徐老头,眼看他们的牛车即将离了万河村,怅然若失的回过头。
当他看见老五领着新娶进门的媳妇,头也不回的朝村尾方向走去,失落感如同一块大石,重重砸在他的胸口上。
以往的光景恍眼间全都变了数,变得不再受控,他已无法左右。
便在这时,那间敞开的院门口映出另一人的身影。
徐老头瞳孔猛然紧缩,眼神已无昔日精明,更多的是诧异与茫然。
锦绣站在院门前,目光欣赏,仿佛非常满意徐老头看她的眼神里充满不解。
不解就对了!
前世,她也曾带着满腔的不解、困惑、悲愤,痛苦的死去!
这一世,该换他们尝尝这个中的滋味。
锦绣微抿的唇角慢慢上扬,笑容清冷凉薄。
有那么一霎间,她的笑容像冰锥扎进徐老头的心脏,刺骨冰寒。
徐老头骤然恍过神智,他颤颤巍巍的从车板站起,他想跳车,却被前头赶车的徐老头及时发现。
没有人知道,这一刻,徐老头心里腾升起的一个大胆念头,又迫切的想要得到答案的念头。
但也没有人想知道,包括锦绣!
老徐家的离开,并没给村里制造更多闲聊的话题,仿佛他们就不曾出现在万河村一样。
两天后就是秋收的日子,锦绣如实将买下老徐家房子和田地的事情告诉阿娘。
张婆子老眼欣慰的拉过闺女放在桌面上的手,轻轻拍抚:“年庚底子单薄,有地傍身总归是好的,听说他到县城做工还没回来,过几日就是秋收,到时让你五哥帮着把地里的粮食先收了。”
“娘,往年咱家秋收您要请上邻居家的婶子们帮忙,今年咱地里有工人,二十亩地收着也快。”锦绣说。
曾经老徐家是万河村里田地最多的人家,自从徐老三离世后,徐老头又从不在家里帮忙,光靠张婆子带着大房和老五下地收成,根本忙不赢。
今年徐家和梁家的山药地请了工人,工钱是两家人一起出的,今年的秋收倒是不愁人手不够。
张婆子笑着点头:“娘的乖乖说的是,有工人帮忙,估摸也就两日的事情,年庚地里的收成便锁在仓房存着,等他小子把新房子盖起来,再给他匀过去。”
“好。”锦绣知道贺年庚一定不会要今年地里的收成,到底是阿娘的心意,她便替贺年庚应下就是。
——————
秋收的日子悄然而至——。
天未亮,挨家挨户都点上蜡油,男人们早早起来祭拜灶公老爷,妇人们紧着吃食,吃饱了才有体力下地。
如贺氏一族,五更天就敲响锣鼓开祠堂祭祖,但愿秋收的这几日天公作美,愿祖宗庇佑粮食丰收。
天色蒙蒙亮的时候,徐家灶房的烟卤升起袅袅烟气。
锦绣也起了个早,一身轻便粗衣,发髻高绾,帮家里准备好下地收成的工具。
院子里开了两张桌子,张婆子和王氏将准备好的吃食端上桌,梁管事正好领着工人前来,大家热热闹闹的一起吃朝食。
主食是一锅冒着腾腾热气的糙米粥,以及刚出锅的三合面馍馍,小菜是用猪肉渣炒的酸菜,还有鸡蛋炒野菜,油水充足不寒碜。
秋收的第一日,村尾的庄稼地里放眼望去,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里全是弯腰收成的村民。
秋收的忙碌,并未消磨村民们的活跃。
有的村民隔着田埂,扯着嗓子有说有笑,有年岁小的孩童在田间追逐嬉闹,日子忙碌而又充实。
锦绣第一次体会下地收成的艰辛,烈日当空,汗流浃背,累得腰背僵直。
田草负责捡起散落的稻穗,一家人忙忙碌碌靠双手劳作获得的馈赠,在一方土地收获安抚,使人身心踏实。
下午后半晌的时候,徐锦贵带上部份工人前往老徐家地里收成,锦绣和王氏将自家收好的稻秧捆绑结实,搬上车板用麻绳压紧,再赶牛车一趟趟往家里运。
周边收成的村民个个都羡慕徐家人手多,个别好事的村民忍不住交头接耳,说起前阵子老徐家的地赔给了贺氏,怎的又回到了徐家人手里。
通晓内情的贺氏村民便说,老徐家的地是经过贺族长的允许被贺年庚买了下来,贺年庚又是徐家未来女婿,眼下徐家人帮着收成也就不稀奇。
自从贺年庚与徐锦绣订亲,从前村里那些拿他身世说事的村民都纷纷变了脸,生怕因此得罪了现在的徐家。
村民们的议论声很快传到林氏耳中,今年秋收因为贺年庚不在,嫁过来两年的林氏头回跟相公到地里帮忙。
听闻周边村民交头接耳的一番话,林氏瞬间又眼红上了。
认为贺年庚买下老徐家的地,今年的收成就该是他们家收着,怎么样也轮不到徐家占了这份便宜。
林氏又累又热地抹了把脸颊边的汗水,眼珠子溜滴乱转,先是扫一眼在前边捆稻秧的婆母赵氏,紧接着小声凑到一旁收秧的男人身旁。
“相公,小叔买了老徐家的地,地里的粮食怎能便宜了外人。按理说,今年地里的粮食该给咱家才是,即便小叔与徐家订亲,可是媳妇还没娶进门呢,哪有粮食往外送的理儿!”
贺丞景早已累得腰酸腿疼,脸色不好的瞥了眼林氏。
他长这么大,自从小叔来了他们家,他就没再下地干活,这遭苦难更让他坚定将来定要考取功名,摆脱下地耕种的贫苦命运。
当下听闻林氏这番尖酸刻薄的话,心底郁结瞬间迸发,又碍于在外头丢脸面,故而压低嗓音,清冽怒斥:“闭嘴,你想要那地里的粮食,是你去收还是想着你男人我去收?”
林氏:……
累得满腹怨气的林氏,自然不愿再多动弹。
自认为徐家把粮食收了,回头就该把贺年庚的粮食还给他们家。
再怎么说,徐家给未来女婿收粮食,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儿。
贺丞景哪不知道林氏心里盘算,虽然看不上媳妇小肚鸡肠斤斤计较。
可也觉得,林氏说得有道理,徐家得了小叔那么多粮食,等同占了他们家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