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举人已经算是一只腿踏进了官员门槛,算是统治阶层的一份子。
他们对现在的吏治状况清楚的很。
很有可能自己的家族也在其中捞取好处。
比如优免徭役,减免赋税,荫庇隐户,转嫁税赋……这些事大家都在做,谁家不做就是成了出头鸟,成了异类。
刘统勋家就是打死不做这些事,在山东便是有名的异类家族。
也弄的自己家境穷,一个举人上京,身上只带着几十两银子。
谈起这些事,这些举人既是忧心吏治不清,可能几十年内就会有大变故。
又是不愿吐出自己家里的好处……
这就是矛盾之处。
宏观大事和关系自己的微观小事的矛盾冲突。
王安国和刘统勋没这方面的顾虑。
哪怕四周全是占好处的官绅家族,他们两家也是相当克制和保守。
两人也不太参与讨论。
毕竟他们觉得,消化贾芸的文章还需要时间。
随着钦天监,户部,翰林院,国子监等衙门研究和确定,天时人口论的价值还会越来越高。
到时候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等资料更详细一些,研究起来才更有意义。
两人参加这种研讨文会,也是看着贾芸受到认可和尊重,两人都是心中高兴的很。
“我已经和书局那边打过招呼了……”刘统勋喝了一口酒,原本黝黑的脸成了黑红色:“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我各要一套。书局那边说了,如果王兄你也要,也算成本价给咱们,不过百两左右一套便可。”
“啧啧,刘兄也成了有钱人了,百两银子说花就花……”
王安国戏谑,刘统勋笑道:“这得谢咱们东主。”
虽然两人已经离职,在昨日傍晚,书局的周致诚亲自跑了一趟,给两人各送了五十两银子。
三节两寿给一个月薪俸,他俩刚离职不久,书局还是将年节的加薪给送了来。
按当时请幕僚师爷或是私塾老师的习惯,三节两寿加薪俸也是惯例。
三节就是端午,中秋,春节。
两寿就是孔子的诞辰和入职者自己的生日。
这是惯例。
不过贾芸这时还给两个举人加一个月薪俸,还是在麻烦没解决之前,加上两人离职时送的东西,这份心意也是叫刘统勋和王安国十分感动。
哪怕已经离职,两人还是以“咱们东主”相称贾芸。
若不中进士,两人当然还会回日报入职,此事已经写信告诉了家人。
天时人口论之后,两人的心理也是矛盾到了极点。
原本中进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现在看来,若是能把书局日报办好,绝对是比当一个知县,甚至当一任御史,或是在某部,寺中当一个微末小官要强的多。
可惜,两人也是不可能不去参加春闱。
他们自己,家族老小上下都是渴盼他们春闱得中,金榜题名的那一天。
大周的读书人,金榜题名可以说是最终的梦想。
但随着天时人口论的发布,还有书局日报又更进一步爆火,可想而知影响力会继续急剧提升,两人又都是有了新的想法。
“东主如此仗义,弟决定了,若不中进士,顺理成章到日报效力。若是中了,自请观政一年,暂缓分发,再到书局日报和东主学习一年,然后不论留京还是外放,也就没有遗憾了。”
“我就知道。”
听了刘统勋的话,王安国脸上露出了然神色,他笑了笑,也是道:“我也是一般的想法,这两天也是忍着没说,但天时人口论一出来,我就决定了,观政就到报社观政好了,反正咱们新科进士观政也可以自己决定。”
“就是如此。”
刘统勋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他少年聪慧,青年读书有成,为人厚重老成,但并不呆板,相反他很有智略,在家族中一向被人认可。
在进京之时,他也不觉得天下人才,所谓进士,举人,名士,比自己强的人会有多少。
刘统勋只是表面为人谦逊,并无傲气,但内心相当骄傲,这就是所谓的无傲气但有傲骨。
只是见到贾芸之后,才被真正折服。
东主的小说话本已经是叫人惊为天人。
小品文写的也好,足为名家。
甚至是自创的文体,非文言,也非坊间俗话白话。
这个时代,要么是文言,要么是很粗俗市井话的白话。
想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是很难的。
是后世的新文化运动时,才慢慢出现了两者平衡的新文体。
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是民国时的大家。
贾芸的小品文,有不少是民国时的精品散文,自然是轻易折服了大多数人。
只有少数迂腐之辈,认为这样写的小品文难登大雅之堂。
但真正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揣摩和学习了。
加上王朝周期论和天时人口论,这两论之后,贾芸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
哪怕此后几十年贾芸只写话本小说和小品散文,此后再无这样精彩的政论文章,他也是会在大周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加上为人仁厚大方,两个年轻的举人为之倾倒归心,也实属正常。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个酒楼,会馆,甚至寺庙中都在发生着。
如果不是年节将至,书局日报的销量又会迎来一个猛增。
就算如此,很多在年前把事情处理完毕,打算赶回家过年的附近州府的商人也是四处设法,要带一些报纸返回各自的家中。
他们深知,年后这一段时间,天时人口论还会继续发酵。
这一期的报纸会是绝对的供不应求。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以前只出现在书本上,这一次却是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整个京城,到处都是收报纸的人。
原本五文钱一份的书局日报,这一次的特别刊已经涨了十倍上去,最低得五十文才会有人出手。
这还是一般家境的小门小户,眼光浅。
换了正经官绅人家,别说五十文,五百文都不会有人卖。
人家也不缺这几百文钱。
这份报纸注定会留名青史,谁家眼窝子这么浅,几十文钱就能把这报纸给卖了?
就算影响力发酵,有人盗印这份报纸,到底也不能和这原版的相比。
这股子风潮之大,甚至影响到了很多普通人。
普通百姓,大户人家的奴仆,禁军将士,官吏,士绅,僧道,甚至是妇人,都是在议论这篇奇文。
哪怕连苦力也知道,贾记书局的东主写了篇文章,细述王朝兴衰之事,天子和诸王,勋贵,百官都读了,贾东主也因此得了天大好处,已经成了正经官员。
这种事,在普通人眼里就是奇谈,贾芸也因此在身上更多了不少传奇性和神秘色彩。
对身处舆论中心的贾芸来说,他本人反而是要平淡的多。
无非如此,也就如此了。
一篇文章能奠定自己文豪地位,还有换了诺大好处。
但对自己要打造的帝国和未来的前景,只能算是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想要继续向上,直至完成目标,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