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还出去吗?”
第二天早上,常顺洗漱完,正锁着房门时,李新波起床洗漱看见了他,跟他打着招呼道。
(对方起来得比平时要晚点,今天应该不去上班。)
“出去!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忙!”
雨是中雨,这个时节,不像夏天那样,暴雨倾盆。
说完,他锁好了房门,打着雨伞离开了。
坐上车时,常顺打了常静的电话,说跟她们一起吃早饭。
两边的距离也就六七里路,用了大约一刻钟,他就跟她们聚在了一起。
此时,母亲跟妹妹也都洗漱好了,三人出门打着雨伞直接去了吃饭的地方。
期间常顺问了她俩昨晚的睡眠情况。
两人都说睡得还可以。
看气色,都很不错。
他们找的是一家包子铺,在那边吃的小笼包,喝的豆浆。
“阿顺,今天下雨,我们有地方可以去卖书或者旧衣服吗?”
早饭之后,母亲问他道。
她的意思是下雨也不想休息。
“妈,我们先在附近转一会儿,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
要是有便宜的门面房,就租下来,那样下雨不受影响,另外也不用天天忙活着收拾摊位。”
之前的想法是摆地摊,但看到今天的下雨情况后,他又想到,还是要有一个固定的店面会更好点。
“还要租房子吗?那不是又要花很多钱!”
听他又说到了租房子的事情,母亲再次怕他浪费钱。
“妈,做生意需要投资,租房也是一种投资,一些成本是少不了的。
这个就像晚点还要帮你们买一辆三轮车一样,要有运输工具。”
“妈!出来了就听哥的吧!”
常静站在了他这边。
“那好吧!我不说啥了,跟着你们就行。”
(通过昨天租房,吃饭,母亲、妹妹的意见,包括刚才母亲所说的话,常顺突然间又想到了一些事情。
就是关于决策权的问题。
任何团队或者团体等,一定要有一个人说了算,不然这个要这样,那个要那样,没人最终定性的话,就会很乱,事情会无法进行下去。
所以他昨天一直在强调,出门在外,听他的。)
接下来三人开始在街道两边看了起来。
正走着时,常顺的手机响起了铃声,拿出来看了下,是古玩店的刘老板打过来的,他直接接通了:
“常老板,现在打你电话,有没有打扰到你啊?”
“没有打扰,下雨,也不忙。”
他说着话,示意母亲跟常静停了下来,然后三人往路边位置走去。
“没打扰就好,有好几天没联系了,你那里又弄到啥东西了没?”
这应该才是他打电话过来的目的。
“老家盖房子,我回去了一趟,昨天才过来,目前没弄到啥,要是弄到了,我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
他把这几天的情况说了下,也算实事求是。
东西是有点,不过并不多,他打算等多点再一起出售。
“家里盖房子吗?那恭喜你们了!刚才听见你那边有车声,你是在街上吗?”
刘老板在电话那边又说道。
“是啊!在街上,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要是租个门店卖旧书的话,是不是需要办理什么证件或者手续?”
开门店做生意,很多是要办一些营业执照之类的证件的,像这种旧书店他也没开过,并不清楚情况,也不知道需不需要办证。
“当然要证件或者手续了,你又想卖旧书了吗?这个可没有古玩赚钱!”
听了他说的话,刘老板有些意外。
“顺带着卖,主要是帮家里人找点事做做。”
“这样啊!那倒是挺好的。”
…………
两人聊了一会儿,他们就都挂了电话。
要办证件跟手续,看来自己还要跑相关的部门。
接下来他们继续寻找着。
可惜这个年代是以实体经济为主,找了一圈,并没有看见空着的,想要出租的房子。
“坑”都被人占了。
这种情况,跟自己重生之前,到处都是空着招租的门面房完全不一样。
没找到房子,那就只有等以后再看了。
晚点先打听一下开旧书店需要准备的一些证件情况再说。
转到工地附近,常顺跟母亲、妹妹指了一下大路边上适合摆摊的位置,让她们不下雨了过来在这边摆地摊。
想着她俩要自己做饭吃的事,返回的路上,三人又买了一些锅碗瓢盆之类的物品。
重新回到郑女士的出租房,常顺看见楼梯口贴着的有送罐装液化气师傅的电话号码。
他就拿出手机打了电话,让其送一罐煤气过来,另外还有打火灶等做饭的厨具。
等师傅过来安装好,可以使用后,三人又去附近的菜场、超市逛了会儿,买了一些菜以及盐、酱油、醋等各种调料。
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快到中午时,看见美女房东郑女士回来了,他就把欠她的2000块钱的房租交了。
常顺是在这边吃的午饭。
自己做饭吃,还是比在外面吃饭节省不少,另外吃着也更加的放心。
毕竟食材、调料等,心里清楚。
下午雨停了,他又在附近的旧货市场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等把车子骑回出租房这边后,母亲跟妹妹就吵着要带些旧书去工地门口售卖。
常顺帮她们搬了两蛇皮袋,又带了一些旧衣服、旧包,拿了两个旧窗帘就跟着去了工地那边。
路上他又买了一个支撑衣服的可拆卸的架子。
考虑到做生意需要零钱,他又换了一些零钱。
在换钱时,常顺告诉母亲跟妹妹,让她们二人以后在收取别人的钱币时,注意假钱币。
怎么说这个年代,都是有假币的。
对于在工地门口、厂区门口或者其它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摊卖书,他还是第一次。
以前只是在开出租车时听拆迁题材的小说时说生意很好,现在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时刻了。
上午下了半天雨,路面一些低洼的位置还有雨水。
他们找了一处位置稍高,没有水的位置,摊上窗帘,支撑起衣服支架,开始摆起了摊位。
在三人摆摊时,已经有来回的民工以及附近住的人在地摊上观看了。
有人看着的时候,直接把想要购买的书拿到了手里。
十分钟后,就有人拿着书问价。
这里的杂志,他卖一元一本,小说以及其它各类厚实一些的书籍,两元到五元不等。
这样的价格,所有人基本上都能接受。
半个小时左右,他们卖出去的旧书,已经有58块钱。
旧衣服,旧包也卖了50块钱。
去掉成本,至少赚80块钱。
真的是“钱途无量”。
老年机都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旧书真的很好出售,毕竟绝大多数人看书都是拿着实体书观看。
常顺看了下,大家选的最多的是各种杂志、小说,另外也有人选实用书籍,比如说酿酒、炒菜、养殖方面的。
生意超出意料的好,母亲跟妹妹也都更有信心了。
在这边又待了一会儿,到两点左右,他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