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开荒行动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期间一直被关着的骶腿上的伤都快要好了,已经开始参与劳动改造,都不见那群住在岛上的矮人来平原换盐。
参考去年的时间,这些人本来应该在二月末就来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并没有来。
不来就不来吧,寒枝倒是也没有天天挂在心上,左右有个现成的俘虏知道去那边的路,不急。
骶拖着伤腿,跟其他人一样犁地,一天下来,腿上的伤都有了要复发的征兆。
寒枝也并不让他休息,只是在他又哭又叫的时候,让风荇给他换上新的药,然后派点轻一些的活。
轻不了两天,又重新去犁地,就这么快好了又复发来回四五次,腿伤才没有再裂开。
虽然并不是特意虐待,只是没有给这个俘虏优待而已,但也把这人治的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
去年换盐的那些长得像黑猩猩一样的猿人,今年也推后了些时间才来。
而且今年的猿人首领好像不是去年的那个。
她们拿来交换的物资种类和去年差不多,但是数量少了一些,连果酒也没了。
这是最让寒枝心痛的,猿人酿的果酒是真的很好喝。
其实通过换盐得到的这些物资,去年对于女娲氏来说算是很重要,但是今年那点东西顶多算是锦上添花。
族里最近实在是忙得晕头转向,已经无暇打听其他部落的事情,所以换完盐以后,两方部落就此别过。
一边开荒,一边到了三月底的时候,水稻和麦子的播种时间都挤到一起。
不过水稻可以稍微排在麦子后面一点点,但也要抓紧时间才行。
冷藏在冰窖里的麦种被取了出来。
为了提高麦种的发芽率,事先还要挑选颗粒饱满,没有病虫害的种子。
挑完以后晒上两三天,利用紫外线杀一下麦子外层的细菌,同时还能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
晒完还要用水浸泡24小时,种子吸水膨胀了,才可以为发芽提供充足的水分。
准备工作不可谓不多,但都是必须要进行的。
风鲤全程目睹了女娲氏人在寒枝的指导下,对麦种的一系列处理方法,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种麦子之前,竟然要做这么多的重要工作。
都是种麦子,但她们鲤族以前就是用棍子在地里掘个坑,然后把种子埋进去的。
虽说后续也会做一些灌溉啊拔草之类的工序,但远远没有女娲氏所做的这么精细。
怪不得鲤族种的麦子产量那么低,是因为没有做这些事吧。
她都已经预感到了,播种之前都要做这么多事的话,播种完以后,要做的事肯定更多。
对于风鲤说怪不得鲤族以前麦子产量低的发言,寒枝认为倒也不都是鲤族的问题。
更大的问题在于种子,这就不是高产种子,就是种出花来了,它的上限也还是摆在那,很难突破。
这个麦种不像山药啊,女娲氏目前发现的这种野生铁棍山药,和后世的形态差不多。
这种山药的产量高低,取决于种植技术的发展,因为肥力是山药长好的一大关键。另外你给它选好土,搭架子、浇水施肥锄草,它就可以给你丰厚的回馈。
但麦子,真不是这么好伺候的。
想要提高麦子的产量,播种前的各种准备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面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杂交技术。
寒枝后来发现鲤族人种植的品种,是四倍体二粒小麦,也就比原始品种二倍体一粒小麦产量稍微高一些而已。
要等到这个品种和二倍体的粗山羊草杂交以后,才能形成最古老的六倍体普通小麦。
粗山羊草,是一种全球性的劣性杂草,还是小麦的条锈病替代宿主,有时候会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但是粗山羊草有很好的抗穗发芽特性,也就是农作物在成熟期遇到阴雨天气的话,穗部种子不容易在穗上发芽。
利用这种抗性基因,就可以培育出小麦的抗穗性能,提高产量。
小麦还能从粗山羊草的基因里面继承了可以发面做成馒头或者面包的特性。
这也是之前寒枝放弃发面的原因,不光是没有酵母,还因为这个麦子太原始了,没有发酵的特性。
另外,就算是通过和粗山羊草杂交成为普通小麦以后,也要再经过几千年的培育、选种、杂交,才能形成后世广泛播种的各种高产、优质、抗逆的麦子。
这个时代就是这么原始,不光人原始,农作物也原始。
寒枝之前没有想到会在本地找到小麦,因此对于小麦的各种工作都没怎么认真准备过。
现在小麦突然出现,虽然品种原始,但她的优势就是,前世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所以比先民们提前几千年掌握了提高产量的关键信息。
这也是她明知道产量很低,还是坚持继续种植的原因。
不过就算她想要做什么准备,现下的条件也不允许,她找不到粗山羊草啊。
虽然后世这东西遍地都是,但是本地目前根本没有这种杂草的影子。
按照主流的说法,粗山羊草原产地是西亚,距离历史记载出现的时间,起码还要再过几千年,才会传入本地。
但后世研究也发现了,黄河中游早就存在着大量的粗山羊草,也就是节节麦的原生群落。
小麦的西亚起源说,也就被进一步质疑。
但无论是哪一种起源,估计节节草都离她远得很。
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原来的地球她都还要再考证一下呢。
毕竟虽然气候确实很像,神话传说人物也有雷同,但不同的地方确实太多了。
现在只能累死累活先种下这个原始品种。
她早就知道种小麦最后的付出和产出一定是不对等的。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过于宏大的目标会让人失去斗志,步子迈太大没什么好处。
她只要做到每天都能往前走一步,就算是进步。
只有假如某一天她的部落有了前往远方的能力,那么寻找节节草会是她为众人派发的首要任务。
杂草,但重要。
---------------------------------------------------------------------------------------------------------
第二百零二章 耧车
鉴于小麦和水稻的种植方式区别很大,两样作物播种的时间又挤在一起,寒枝只能先放下手里的活,准备弄几台耧车出来。
水稻在种植之前会先育苗,苗长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才会分开然后以机器或者人工的方式插进水田里。
而小麦不需要育苗,虽然看似省心,但是在没有耧车之前,播种方式很费力。
它是以点种的方式直接把种子种进田里的,在没有机器之前,一开始就是鲤族那种,挖个坑然后把麦种填进去再盖上土。
再之后,独耧以及两脚耧就被发明了出来。这种耧的构造就是上面一个六角形的漏斗,里面大概可以装个十斤左右的麦种。
漏斗的背面底部有一个小孔,通过调节插梢来控制麦种的下滑速度,达到均匀播种的目的。
下面的耧脚部分是中空的,便于种子滑下来。把耧脚插入土里,拉着两角耧往前走,就能一边翻开土,一边麦种就从漏斗中滑下来,经过中空的耧脚,落入地里。
尽管两脚耧有很多缺点,比如效率低下,一次只能播种两行速度极慢;劳动强度大,操作的时候很依赖人力或者出离在前面拉;不能精确控制播种深度和间距所以影响出苗率和作物生长。
但是这种工具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生产从手工播种,转向了半机械化,是非常显着的进步。
一直到汉时,有了进一步改进的条件,独耧、两脚耧被改进成耧车,遵循的其实也是这种上面一个漏斗,下面漏种子的原理,甚至后世的播种机,也是一样的。
不过播种机有很多功能,施肥覆盖什么的都能一步到位,简单多了。
两脚耧的效率对于目前的女娲氏来说确实有点低,所以寒枝一开始直接做的就是汉时的那种升级版耧车。
这种耧车有三个角,顶端由木头换成了铁制的,拉动起来更省力。
耧车做出来不光可以种小麦,还能种豆子什么的。
*
在把农具打造出来之后,一批人就从冶铁房撤退,改去耕地了,毕竟开荒需要更多人。
风鲤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来到平原之后,震惊就是她的日常,因为这里有无数她从来没见过的发明,各种省心省力的工具。
就比如铁犁头,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真正犁过一次地后,她才算是知道了这个犁具的厉害。
坚硬的泥土在人力的拉动下被铁犁一点点的翻开,这种场面对于从来不知道翻土是什么,只是拿个木棍就把种子种下去的人来说,不可谓是不新奇。
在看到铁犁之前,鲤族人都以为那些耕地是用锄头和铁锹挖的呢。
毕竟之前挖山药用的就是这两个工具。
干硬的泥土被翻开后下,下面不光有很多密密麻麻的草根,还经常有很多蚯蚓被翻出来。
在后面敲土块的孩子们看见蚯蚓都高兴地不得了,这是好东西啊,捡起来到时候都丢进蚯蚓池里面养着。
蚯蚓池里的蚯蚓现在可是制造肥料的一大主力。
敲土块的孩子们手里都拿着小榔头,这是本次新做出来,专门给小孩敲土块的农具。
她们一个个干活的样子都很都很认真,因为巫医说了,土块敲的越细碎,来年粮食就能收的越多。
巫医还说了,以后如果可以种出很多很多的麦子,那就可以做真正的糖,“麦芽糖”给她们吃。
小孩说我们吃过糖啊,拐枣糖,麦芽糖的味道是不是跟拐枣塘一样呢?
寒枝笑眯眯的说拐枣塘的甜味还是不够正,麦芽糖才是真的好吃呢。
一句话就勾起了小朋友们无限的向往。
耕地的工作还在进行的时候,寒枝就已经做好了两台耧车。
只要知道构造,做出这个东西并不难,更何况女娲氏还有专业手艺人,只要给图纸,她们就能很快复现出来。
先做两台是因为时间赶,后面的手工坊里面还在继续做零件呢,预计最后可以做出十台出来。
风鲤今天也是被震惊的一天,这个耧车是怎么来的?怎么突然就出现了?
前几天才听到小巫医说照鲤族那样点种麦子太浪费时间,她要想一下有什么办法提高速度。
这就想出来,不是,这就做出来了?
“小巫医她怎么能一晚上就想出这个东西呢?”风鲤跟在芮后面,喃喃自语。
确实是一个晚上,寒枝说要想办法以后,晚上回了房就开始点灯画图纸,第二天图纸交给手工坊,第三天两台机器就出来了。
芮看了风鲤一眼,整理了一下措辞,然后说道:“巫医生来就知道这些东西。”
风鲤愣了一下,一开始没听出这句话的其他意思。
等她转过弯来了,才知道芮的意思。
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一件事,那不就是大巫?
根据鲤族人的传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大巫,就是女娲。
大巫这个称号就是从女娲那里延续下来的。
传说女娲来到这片土地之后,让自己的十个侍从化身成为巫,然后留在此地教导异族。
侍从是巫,那么女娲自然就是大巫。
芮的意思是小巫医是大巫??
芮回头的时候正好看见风鲤嘴巴大张的好像合不拢一样,那场面莫名有点好笑。
不过该叮嘱的事情还是要叮嘱一下:“不要把这件事情到处说,我们自己心里知道就行。”
对于寒枝一开始不是很喜欢所谓“神的宠儿”这个身份的事情,芮还是有印象的。
芮一开始并不理解寒枝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