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李斯也在旁边,是扶苏请过来的。
扶苏发现自己有时候还是有点跟不上节奏,有个明白人在,自己也能轻松些,李斯也挺乐意来。
自从经历了几番起落,他也变了不少,看开了些,对很多事情都不那么在意了,他只想大秦强盛,真正万年,只不过谈何容易啊!
不过,李斯复杂地看着天幕!
【太子李重俊去世后,安乐公主和她母亲韦皇后更加嚣张,开始在朝堂上拉帮结派,成为了李唐朝堂上有发言权的人】
【当时,大臣们担心这对母女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就纷纷上奏,让李显小心这娘俩】
【但李显觉得他们想多了,自己的老婆和女儿不会乱来,所以就一直纵容她们】
【结果呢,李显的放纵让韦氏和安乐公主对皇位更加垂涎】
【公元710年,想当“武则天第二”的韦氏,在安乐公主的帮助下,在饼里下毒,把唐中宗李显给毒死了】
唐朝
李世民胸中怒火中烧,尽管这种状况不是第一次看到,他仍怒不可遏。
指着李治大喊:“雉奴,来来来,快给朕过来!”
李治吓得瑟瑟发抖,如秋风中的落叶,慌忙躲到闻讯赶来的长孙皇后身后。
长孙皇后将李治护在身后,宛如母鸡护雏,温柔地说道:“雉奴还只是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呀。”
李世民深知有长孙皇后在,自己无法对李治怎样。
于是他灵机一动,说道:“来来来,出来吧,朕问你几个问题,若能答对,便既往不咎。”
李治心惊胆战地从皇后身后走出,战战兢兢地说道:“君无戏言。”
李世民嘴角微扬,似笑非笑地说:“第一个问题,他们可是你的后辈?”
“是。”李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李世民紧接着追问:“嗯,是亲生的吧?”
这一问,犹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在场的三人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然而,李世民依然执意问出了口。
李治一脸无奈,心中暗自叫苦,仿佛坠入无底深渊,说道:“是。”
我能说不是吗?李治在心中补上了一句,他感觉这就是一个陷阱。
李世民一听李治如此回答,便再次发起攻势:“子不教,父之过,那朕是否可以找你算账啊?”
李治的脸色如死灰一般,他深知自己已掉入陷阱,但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那还不是父皇您带头的嘛。”
李世民说道:“是啊,朕的过错,朕没能教育好儿子,不过朕现在这不正在教导嘛。”
言罢,又是一阵噼里啪啦声响起。
李治欲哭无泪……
【李显死后,韦皇后封锁消息,不让发丧,还召集韦家的人和亲信控制了朝廷重要部门和京城禁军】
【然后,她立了才16岁的儿子李重茂当皇帝,自己当皇太后摄政。她的心腹们还劝她直接学武则天称帝呢】
(弹幕:李隆基应该要上场了- 朱元璋)
(千古一帝秦始皇:李隆基?何许人也?)
明朝
朱元璋:“暴君来了,朕要不要收拾他”?
朱标:“这……”。
朱元璋见没人说话,转头发了个
(秘密)
秦朝
秦始皇看到弹幕,一脸无语:“不少人对我评价不高啊,咋回事?”
李斯小心翼翼地说:“陛下,可能是刘邦。”
秦始皇:“哦……朕好像知道了。”
“黑冰卫!”秦始皇大叫一声。
李斯听着秦始皇的吩咐,默默地把头低了下去,他好像在为刘邦默哀。
【不过,这一切都被人看在眼里呢】
【唐睿宗李旦的三儿子临淄王李隆基,那可是个勇敢果决、多才多艺的人】
【他小时候可不容易,爹爹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掉了帝位,还被诬告有谋反之心,差点被害】
【他的母亲窦妃也被诬陷,悄悄死在了宫里】
【不过,这都没打倒他,他的内心可是十分强大】
【李显驾崩那年,李隆基丢了官,回到京师长安】
【他看出韦后有篡位的野心,就在羽林军里悄悄结交了一些人,等机会出手】
【这时候,韦后母女按捺不住了,李隆基就和姑母太平公主商量,决定先下手为强】
隋朝
杨坚将李世民交还给乳母,自己走到了一边。
独孤皇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说道:“至于嘛,孩子这么小,能听见什么?”
然而,当她看到杨坚严肃的目光时,表情也渐渐变得认真起来,问道:“决定好了吗?”
杨坚回答道:“决定了,至少在朕还在世的时候,他翻不了天。”
独孤皇后眼珠一转,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
【七月二十一日下午,“诛灭韦氏,恢复社稷,拥立相王,安定天下”的唐隆政变开始了】
【当夜,羽林军将领葛福顺突然冲进羽林营,杀了几个韦后党羽,然后带着羽林军反水了】
【李隆基接着派了两路人马,分别从玄德门和白兽门杀进宫中,约好了在凌烟阁会师,听到鼓声就一起行动】
【三更时分,守在玄武门外的李隆基听到宫中鼓噪声,随即带兵进入宫中,内宫的守卫纷纷倒戈】
【李隆基手起刀落,把韦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等人都给杀了】
武周
武曌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对上官婉儿说:“婉儿,你的心乱了。”
上官婉儿无奈一笑。
这时,门口传来一阵吵闹声,武曌眉头一皱,出去一看,原来是武三思和狄仁杰在争执。
两人一见武曌,立马跪了下来。
武曌说:“狄爱卿,你去忙吧。”
狄仁杰起身行礼后就告退了,武曌接着说:“梁王,进来聊吧。”
然后转身回了屋子。
武三思狠狠地盯着狄仁杰的背影,不情不愿地跟着进去了。
【紧接着,李隆基把韦家的人和韦后的党羽都杀了个精光】
【没过几天,太平公主站出来,逼着才当了十几天皇帝的李重茂,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哥哥李旦】
【李旦虽然对政变毫不知情,但也在众人轮番劝说下,同意即位】
【李隆基则被封为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