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教我学针灸》手太阳小肠经的不解之谜
在山林环抱的医庐中,药香悠悠飘散,四周翠竹摇曳,光影斑驳。孙思邈,这位被尊为“药王”的传奇医者,一袭素袍,长须飘飘,周身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宛如仙人临世。
“孩子,心经已学完,今日便为你传授这手太阳小肠经。”孙思邈的声音低沉醇厚,在医庐内悠悠回荡。他走到一幅巨大的经络穴位图前,抬手轻抚上面蜿蜒的线条,那便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
“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肩,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沿食管,下膈,抵胃,属小肠。”孙思邈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沿着经络图比划,“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与心经相表里。它如同身体里的精密加工厂,将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把营养输送到全身,同时排出糟粕。小肠经是保障小肠正常功能的重要通道,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小肠,还会波及相关脏腑。而且,小肠经对头项、耳目、咽喉等部位的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为其循行路线经过这些地方,气血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健康。”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紧盯着经络图,脑海中努力勾勒小肠经在体内的运行轨迹。孙思邈看着我专注的模样,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
手太阳小肠经一侧共19个穴位 ,接下来,孙思邈拿起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放在经络图上,开始逐一介绍这些穴位。
少泽穴:生命之泉的源头
“首先是少泽穴,”孙思邈指着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说道,“它是小肠经的井穴,五行属金。井穴,就像是生命之泉的源头,经气从这里开始涌动。少泽穴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点刺出血可通乳开窍,对产后乳汁不下有立竿见影之效。”
为让我更直观地理解,孙思邈找来一位刚刚生产完却乳汁不通的妇人。妇人面容憔悴,眼神焦虑无奈。“大夫,我这孩子饿得直哭,可我就是没有奶水,这可怎么办啊?”妇人焦急地说道。
孙思邈示意我站到一旁,仔细观察他的操作。只见他先用酒精棉球仔细擦拭妇人的少泽穴,消毒完毕后,手持一根极细的三棱针,眼神专注坚定。“莫要紧张,只是轻轻一下。”孙思邈轻声安慰妇人。随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点刺少泽穴,瞬间,几滴殷红的血液从穴位中渗出。孙思邈用棉球轻轻擦拭血迹,不一会儿,妇人惊喜地喊道:“我感觉到有奶水了!”
孙思邈转头看向我,说道:“少泽穴通乳的原理,在于它能激发小肠经的经气,进而调节气血的运行。乳汁为气血所化,当气血通畅,乳汁自然就会分泌。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消毒,手法要稳、准、快,点刺的深度也要恰到好处,过深或过浅都可能影响效果。”
我认真地点点头,心中对少泽穴的神奇功效惊叹不已。少泽穴还能治疗昏迷、热病等急症,通过激发经气,起到醒脑开窍、清热泻火的作用 。
前谷穴:清热散风的卫士
“接着是前谷穴,”孙思邈将手指移至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它是小肠经的荥穴,五行属水。前谷穴有清热散风、降逆止呕的功效。对于热病、头痛、目痛、耳鸣等因风热上扰所致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孙思邈接着说:“比如,当人体外感风热,出现头痛、目赤肿痛时,刺激前谷穴可以疏散风热,缓解疼痛。这就好比一阵清风,吹散了体内的热邪。”
他让一位因风热感冒而头痛的患者伸出手,找到前谷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酸胀,这是穴位被激发的表现。”孙思邈一边按压,一边对患者说道。患者微微皱眉,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但不一会儿,他惊讶地说道:“我的头好像没那么痛了。”
孙思邈继续按压了几分钟,然后松开手。患者活动了一下头部,惊喜地说道:“真的,头痛减轻了好多,感觉轻松多了。”
孙思邈对我说:“除了按压,针刺前谷穴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针刺时,要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一般直刺0.3 - 0.5寸,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让患者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以激发穴位的功效。” 此外,前谷穴对于乳汁分泌不足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常与少泽穴配合使用,共同促进乳汁的通畅。
后溪穴: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
“再看这后溪穴,”孙思邈将手指移至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它是小肠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同时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后溪穴就像是一把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有着诸多奇妙的功效。”
孙思邈接着说道:“后溪穴对于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容易出现颈部僵硬、疼痛的症状,这往往是因为气血在颈部阻滞不畅。刺激后溪穴,能疏通小肠经的气血,让气血顺畅地到达颈部,从而缓解疼痛。”
为了验证,孙思邈让一位颈部疼痛的患者坐在椅子上。他让患者微微握拳,找到后溪穴的位置,然后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酸胀,甚至有些疼痛,这是正常的,说明穴位被激发了。”孙思邈一边按压,一边对患者说道。患者微微皱眉,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但不一会儿,他惊讶地说道:“奇怪,我的脖子好像轻松了一些。”
孙思邈继续按压了几分钟,然后松开手。患者活动了一下脖子,惊喜地说道:“真的,我的脖子能灵活转动了,疼痛也减轻了好多。”
孙思邈对我说:“除了按压,还可以针刺后溪穴。针刺时,要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进针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让患者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穴位的功效。而且,后溪穴通督脉,对于一些督脉相关的病症,如神志方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长期坚持按摩后溪穴,还能缓解眼睛疲劳,对于经常用眼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保健穴位。
腕骨穴:健脾益胃的助手
“腕骨穴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孙思邈说道,“它是小肠经的原穴,五行属土。腕骨穴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黄疸、热病、头痛、项强等病症。”
孙思邈解释道:“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来看,小肠经属火,腕骨穴属土,火生土,所以腕骨穴对小肠经的气血有滋养和补充的作用。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时,刺激腕骨穴可以起到健脾益胃的效果。同时,它对于因气血不畅导致的头痛、项强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他让一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伸出手,找到腕骨穴的位置,用手指进行按揉。“按揉腕骨穴时,力度要适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孙思邈一边按揉,一边对患者说道。患者感受着按揉的力度,脸上的表情逐渐放松。“我感觉肚子里好像有一股暖流在流动,好像没那么胀了。”患者说道。
孙思邈继续按揉了一会儿,然后让患者尝试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患者惊喜地发现,这次进食后,没有出现以往的消化不良症状。“腕骨穴在治疗时,可与其他健脾益胃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配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孙思邈对我说。 此外,腕骨穴对于糖尿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帮助人体更好地运化水谷精微。
阳谷穴:清热安神的良方
“阳谷穴在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头的桡侧凹陷处。”孙思邈说道,“它是小肠经的经穴,五行属火。阳谷穴有清热安神、通经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等病症。”
孙思邈介绍道:“阳谷穴就像是身体里的一把清凉剑,当体内有热邪上扰,出现头痛、目眩、耳鸣等症状时,刺激阳谷穴可以清热泻火,缓解这些不适。同时,它对于心经有热引起的心烦、失眠等症状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他让一位因肝火上炎导致头痛、目眩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阳谷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进行点按。点按的力度由轻到重,患者刚开始疼得直吸气,但随着孙思邈的点按,他的表情逐渐放松。“我感觉头没那么晕了,眼睛也舒服了一些。”患者说道。
孙思邈又为患者点按了几分钟,然后教他一些简单的眼部按摩方法,叮嘱他平时要注意休息。“阳谷穴不仅可以按摩、针刺,还可以艾灸。艾灸阳谷穴时,能借助艾草的纯阳之力,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虚寒性的头痛、目眩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孙思邈对我说道。 阳谷穴还能改善手腕部的血液循环,对于手腕扭伤、疼痛等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养老穴:养护身体的珍宝
“养老穴在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孙思邈说道,“它是小肠经的郄穴,五行属土。养老穴有清头明目、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目视不明、肩背腰痛、急性腰痛等病症。”
孙思邈解释道:“养老穴是一个对老年人非常重要的穴位,它就像是一件养护身体的珍宝。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视力会逐渐下降,肩部和腰部也容易出现问题。刺激养老穴可以疏通经络,改善眼部和肩腰部的气血供应,从而缓解这些症状。尤其是对于急性腰痛,养老穴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他让一位急性腰痛的患者趴在床上,充分暴露腰部。他先在患者的腰部轻轻按摩,放松肌肉,然后找准养老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进行点按。点按的力度由轻到重,患者刚开始疼得直叫,但随着孙思邈的点按,他的表情逐渐放松。“我感觉腰痛减轻了好多,好像能坐起来了。”患者说道。
孙思邈又为患者点按了几分钟,然后让患者尝试慢慢坐起来。患者惊喜地发现,腰痛明显减轻,活动也自如了许多。“养老穴在治疗急性腰痛时,可配合腰部的阿是穴,也就是疼痛最明显的部位,进行针刺或按摩,能增强治疗效果。”孙思邈对我说。 经常按摩养老穴,还能预防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增强骨骼的健康。
支正穴:调和气血的桥梁
“支正穴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孙思邈说道,“它是小肠经的络穴,五行属火。支正穴有清热利窍、调和气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等病症。”
孙思邈介绍道:“支正穴作为小肠经的络穴,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小肠经与其他经络,使经络之间的气血得以相互流通。当人体出现气血不和,出现头痛、目眩等症状时,刺激支正穴可以调和气血,缓解这些不适。同时,它对于心经有热引起的癫狂、神志不清等症状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他让一位因气血不和导致头痛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支正穴的位置,用手指进行按揉。“按揉支正穴时,力度要适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孙思邈一边按揉,一边对患者说道。患者感受着按揉的力度,脸上的表情逐渐放松。“我感觉头没那么痛了,好像轻松了一些。”患者说道。
孙思邈继续按揉了一会儿,然后让患者尝试活动头部。患者惊喜地发现,头痛减轻了许多,头部活动也自如了。“支正穴在治疗时,可与其他调和气血的穴位,如血海、三阴交等配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孙思邈对我说。 支正穴还能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对于上肢麻木、无力等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小海穴:通络止痛的利器
“小海穴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孙思邈说道,“它是小肠经的合穴,五行属土。小海穴有清热通络、解痉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肘臂疼痛、麻木、癫痫等病症。”
孙思邈解释道:“小海穴是小肠经气血汇聚的地方,就像是一个能量汇聚点。当人体出现肘臂疼痛、麻木等症状时,往往是因为经络气血阻滞不畅。刺激小海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缓解疼痛和麻木。同时,它对于癫痫等神志方面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他让一位肘臂疼痛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小海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进行点按。点按的力度由轻到重,患者刚开始疼得直皱眉,但随着孙思邈的点按,他的表情逐渐放松。“我感觉肘臂没那么痛了,好像能活动得更自如了。”患者说道。
孙思邈又为患者点按了几分钟,然后让患者尝试活动肘臂。患者惊喜地发现,肘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也自如了许多。“小海穴在治疗肘臂疼痛时,可配合局部的阿是穴,也就是疼痛最明显的部位,进行针刺或按摩,能增强治疗效果。”孙思邈对我说。 小海穴还能调节心经的气血,对于心悸、心烦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肩贞穴:肩部健康的守护者
“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孙思邈说道,“它是小肠经上的又一个重要穴位,五行属金。肩贞穴就像是肩部健康的守护者,主要用于治疗肩部疼痛、上肢不遂等病症。”
孙思邈解释道:“肩部是人体活动较为频繁的部位,容易受到劳损和风寒的侵袭。当肩部出现问题时,肩贞穴往往会有明显的压痛。通过刺激肩贞穴,可以疏通肩部的经络气血,缓解疼痛,恢复肩部的正常功能。”
他让一位上肢活动受限的患者伸出手臂,找到肩贞穴的位置后,用手指进行弹拨。“弹拨肩贞穴时,会有明显的酸麻感向手臂放射,这是正常的针感传导。”孙思邈说道。患者感受着酸麻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我感觉手臂好像有一股暖流在流动,好像能抬得更高了。”
孙思邈继续弹拨了一会儿,然后让患者尝试活动手臂。患者惊喜地发现,手臂的活动范围明显增大,疼痛也减轻了许多。“肩贞穴在治疗肩部疾病时,常常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如肩髃、肩髎等,这样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孙思邈对我说。 肩贞穴还能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预防肩部的肌肉萎缩和肩周炎的发生。
臑俞穴:肩臂养护的要穴
“臑俞穴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孙思邈说道,“它属手太阳小肠经,五行属水。臑俞穴主要用于治疗肩臂疼痛、瘰疬等病症。对于长期伏案或肩部过度劳损的人,刺激此穴能有效缓解肩部的酸痛和僵硬。”
孙思邈一边说,一边让一位肩臂疼痛的患者露出肩部,找到臑俞穴后,用手掌轻轻揉按。“揉按时,力度要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宜,动作要和缓沉稳。”孙思邈对我说道,同时向患者解释,“可能刚开始会有点酸胀,这是气血被调动起来的表现,坚持一会儿就会感觉舒服些。”患者微微点头,眉头微皱,随着揉按的持续,渐渐放松下来,“确实,肩膀好像没那么紧绷了。”
孙思邈继续揉按数分钟后,对我讲:“针刺臑俞穴时,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一般向肩关节直刺0.5 - 1寸,通过提插、捻转手法,激发穴位经气,能更好地疏通肩部经络气血,缓解疼痛。另外,此穴对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瘰疬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穴位配伍使用。” 经常艾灸臑俞穴,还能温通经络,增强肩部的抵抗力,预防肩部疾病的发生。
天宗穴:舒缓身心的妙药
“接着是天宗穴,”孙思邈带着我来到一幅人体背部经络图前,指着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它位于人体的背部,是小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五行属土。天宗穴就像是一味舒缓身心的妙药,对肩背疼痛、乳腺疾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孙思邈讲述道:“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有肩背疼痛的困扰。天宗穴正好处于肩部,刺激它可以直接疏通肩部的气血,缓解疼痛。而且,它与乳腺的气血运行也密切相关,对于乳腺增生、乳腺炎等疾病,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这时,一位肩背疼痛的患者走进医庐。孙思邈让患者趴在床上,充分暴露背部。他先用手掌在患者的肩部轻轻按摩,放松肌肉,然后找准天宗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进行点按。点按的力度由轻到重,患者刚开始疼得直吸气,但随着孙思邈的按摩,他的表情逐渐放松。“我感觉肩膀上的那块大石头好像被搬走了,轻松多了。”患者说道。
孙思邈又为患者按摩了几分钟,然后教他一些简单的肩部锻炼方法,叮嘱他平时要注意肩部的保养。“天宗穴不仅可以按摩、针刺,还可以艾灸。艾灸天宗穴时,能借助艾草的纯阳之力,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虚寒性的肩背疼痛效果更佳。”孙思邈对我说道。在临床运用中,若患者是长期伏案导致的肩背劳损,常将天宗穴与肩贞、秉风等穴位配合,进行针灸或推拿,以达到更好的通经活络效果;对于女性乳腺增生问题,除了常规治疗外,刺激天宗穴可辅助调节局部气血,减轻胀痛感 。
秉风穴:风邪驱散的关键
“秉风穴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孙思邈说道,“五行属风,是驱散风邪的关键穴位。它主要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等症,常与天宗穴配合使用。”
孙思邈介绍,当人体受到风邪侵袭,肩胛部气血运行受阻,就容易产生疼痛、麻木之感,刺激秉风穴能有效祛风通络,让气血重新通畅起来。说话间,一位自述肩部常感酸麻、遇风加重的患者前来求诊。孙思邈让其露出肩部,先在秉风穴周围轻轻按揉放松,随后用手指重点按压秉风穴。随着按压,患者表示有酸胀感向四周扩散,且肩部轻松了不少。
“针刺秉风穴时,要斜刺向肩关节,深度一般控制在0.5 - 0.8寸。”孙思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手法上采用提插补泻,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补泻手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在日常保健中,也可以用热毛巾热敷秉风穴,每次15 - 20分钟,能起到一定的祛风散寒、缓解疼痛的作用。” 秉风穴还能改善肩部的活动功能,对于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动受限的情况,刺激此穴可辅助恢复。
曲垣穴:肩部气血的调和枢纽
“曲垣穴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孙思邈指着穴位图说道,“五行属土,是调和肩部气血的枢纽。主要用于治疗肩胛疼痛、肩背拘挛等。”
孙思邈解释,曲垣穴处于肩部关键位置,对肩部气血的顺畅流通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此处气血不畅,就容易引发各种肩部不适。他让一位肩背拘挛的患者坐好,找到曲垣穴后,先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以放松局部肌肉。接着,采用按揉与弹拨相结合的手法,刺激曲垣穴。患者起初感到酸痛明显,但随着刺激,拘挛感逐渐减轻。
“曲垣穴在治疗时,可与其他肩部穴位如肩外俞、肩中俞等配合。”孙思邈说道,“针刺曲垣穴时,要注意进针角度,一般向脊柱方向斜刺0.5 - 0.8寸,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刺激强度。另外,对于一些慢性肩部疾病,可采用艾灸曲垣穴的方法,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长期坚持按摩曲垣穴,还能预防肩部肌肉的紧张和僵硬,保持肩部的灵活性。
肩外俞:肩背保健的良穴
“肩外俞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孙思邈介绍道,“五行属火,主要用于治疗肩背疼痛、颈项强急等症,是肩背保健的良穴。”
孙思邈指出,肩外俞与肩部、颈部的经络气血密切相关,刺激它能有效改善肩背和颈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一位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肩疼痛的患者前来就诊,孙思邈先让患者放松,然后在肩外俞穴处涂抹适量的按摩油,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轻轻拿捏肩外俞穴及其周围肌肉。患者表示,随着拿捏,颈肩部的酸胀感有所减轻。
“按摩肩外俞穴时,手法要轻柔且有节奏,每次按摩3 - 5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孙思邈对我说道,“针刺肩外俞穴时,一般直刺0.5 - 0.8寸,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提插补泻手法。对于一些寒性体质的患者,艾灸肩外俞穴能起到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肩外俞穴还能辅助治疗上肢的麻木无力,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上肢的功能。
肩中俞:头颈气血的调理要穴
“肩中俞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孙思邈说道,“五行属土,主要用于调理头颈气血,对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等有一定疗效。”
孙思邈解释,肩中俞所处位置特殊,它连接着人体上部的经络气血,对心肺功能和头颈部的气血供应有重要影响。一位患有轻微咳嗽且肩背疼痛的患者前来求诊,孙思邈先在肩中俞穴周围进行按摩放松,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肩中俞穴。患者在点按过程中,感觉呼吸顺畅了一些,肩背疼痛也有所缓解。
“针刺肩中俞穴时,要注意进针角度,一般向脊柱方向斜刺0.5 - 0.8寸,避免损伤内部脏器。”孙思邈说道,“手法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补泻手法,如患者是虚寒体质,可采用补法;若是实热证,则采用泻法。此外,艾灸肩中俞穴对于虚寒性的咳嗽气喘、肩背疼痛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肩中俞穴还能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对于因气血不足导致的视力模糊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天窗穴:清利头窍的要穴
“天窗穴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孙思邈说道,“五行属土,是清利头窍的要穴,主要治疗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等症。”
孙思邈介绍,天窗穴就像是头部气血的一个通道,当这个通道畅通时,头部的各种不适症状就能得到缓解。一位因上火导致咽喉肿痛、耳鸣的患者前来就诊,孙思邈先在天窗穴周围轻轻按摩,放松肌肉,然后用拇指指腹点按天窗穴。患者表示,随着点按,咽喉肿痛和耳鸣的症状都有所减轻。
“针刺天窗穴时,要直刺0.5 - 1寸,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孙思邈说道,“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开颈部的血管和神经。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可采用艾灸天窗穴的方法,以温通经络、清利头窍。另外,按摩天窗穴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3 - 5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 天窗穴还能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对于头晕、头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天容穴:咽喉病症的克星
“天容穴在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孙思邈说道,“五行属水,是治疗咽喉病症的重要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瘰疬等症。”
孙思邈指出,天容穴与咽喉部的经络气血紧密相连,当咽喉出现问题时,刺激天容穴能有效疏通经络,缓解症状。一位患有急性咽喉炎的患者前来就诊,咽喉肿痛难忍,吞咽困难。孙思邈先在天容穴周围轻轻揉按,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轻轻拿捏天容穴。患者表示,在拿捏过程中,咽喉肿痛的症状明显减轻,吞咽也变得轻松了一些。
“针刺天容穴时,要直刺0.5 - 1寸,手法根据患者病情采用补泻手法。”孙思邈说道,“如患者是实热证,可采用泻法,以清热泻火;若是虚寒证,则采用补法,以温阳散寒。此外,艾灸天容穴对于虚寒性的咽喉疾病有较好的调理效果。在日常保健中,也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摩天容穴,以预防咽喉疾病的发生。” 天容穴还能调节耳部的气血,对于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颧髎穴:面部容颜的呵护者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孙思邈说道,“它是小肠经在面部的一个穴位,五行属水。颧髎穴主要用于治疗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等面部疾病,就像是面部容颜的呵护者。”
孙思邈介绍道:“面部的经络气血非常丰富,小肠经的气血也经过颧髎穴。当面部出现问题时,刺激颧髎穴可以调节面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对于面瘫患者,针刺颧髎穴可以帮助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改善口眼歪斜的症状。”
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孙思邈找来一位轻微面瘫的患者。他先在患者的颧髎穴周围轻轻按摩,放松局部肌肉,然后用毫针进行针刺。进针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让患者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经过几次治疗后,患者的面瘫症状明显改善,面部表情逐渐恢复正常。
“针刺颧髎穴时,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调整针刺的手法和强度。”孙思邈对我说道。颧髎穴还能缓解面部的疼痛和痉挛,对于三叉神经痛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听宫穴:聆听世界的窗口
“最后是听宫穴,”孙思邈指着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说道,“它是小肠经的最后一个穴位,五行属土。听宫穴就像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主要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聤耳等耳部疾病。”
孙思邈解释道:“耳部的听觉功能与经络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小肠经的气血通过听宫穴滋养耳部,当小肠经气血不畅时,就容易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刺激听宫穴,可以疏通小肠经的气血,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治疗耳部疾病。”
他让一位耳鸣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听宫穴的位置,用手指轻轻按压。“按压听宫穴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可以让患者配合做张口、闭口的动作,这样可以增强刺激效果。”孙思邈说道。患者按照孙思邈的指示,一边按压听宫穴,一边做张口、闭口的动作,不一会儿,他惊喜地说道:“我的耳鸣好像减轻了一些,声音没那么响了。”
孙思邈对我说:“除了按摩,针刺听宫穴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针刺时,要让患者保持张口的姿势,进针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让患者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听宫穴还能辅助治疗牙痛,通过调节面部经络气血,缓解疼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医庐里跟随孙思邈,每天都认真学习小肠经穴位的知识,练习按摩和针灸穴位的手法。孙思邈还教导我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准确地判断小肠经的病变部位,以及如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每一次学习和实践,都让我对小肠经穴位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中医文化的信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掌握了手太阳小肠经穴位的精髓,也开始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为一些简单病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每当看到患者在我的治疗下,病情得到缓解,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时,我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伟大力量在闪耀。
在那个宁静的山林医庐里,我与孙思邈一起,在中医经络的世界里探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与收获。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医经络的宝冠上,为我们照亮了通往健康与生命奥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