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置身于一个无形的茧中,用层层自我保护机制将自己包裹起来,排斥财富,拒绝成长。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最初或许是为了让内心免受伤害,寻求一份暂时的安宁,然而久而久之,却成为了他们前行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当看到别人身上发生美好的事情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便悄然启动。就像那些鲜少收到情书的女孩子,面对收到情书的同伴,她们不是投以羡慕的目光,去反思自己为何没有这般魅力,而是给出这样的解释:“我才没有他们那么不正经呢。”这种话语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与自我安慰,用一种贬低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还有一些人,说话尖酸刻薄,一句话能把人怼得无言以对,他们并非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却理直气壮地声称:“我性格就是这样,说话不拐弯抹角,我就是很直。”硬生生地将缺点美化成优点,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舒适区里,拒绝改变。
在财富面前,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旦听闻谁谁谁有钱,“有钱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句话便脱口而出。不可否认,金钱确实无法买到所有东西,诸如真挚的情感、健康的身体、内心的宁静等,这些宝贵的财富是金钱难以衡量的。但我们不能忽视,没钱同样是一种劣势,因为那些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没钱就只能望而却步。生活中的种种便利、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医疗条件等,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人们找这样的借口,不过是为了逃避面对自己经济状况不佳的现实,千方百计地让自己心安理得,哪怕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
这种找借口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不愿承认现状,如同掩耳盗铃,又似沙漠中遇到危险的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自己看不到危险,危险就不存在了。生活中的很多人,并非真的看不到问题所在,而是选择自我欺骗,用一个个借口来麻痹自己。当习惯了找借口,就失去了改变的动力,因为在他们心中,现状已经被自己合理化,无需做出任何改变。更严重的是,这种习惯会渗透到思维方式中,导致人们只能进行肤浅的思考。
以成功为例,当看到一个一无所有、毫无能力的人通过努力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时,有人会说:“他就因为啥都没有,那他不干那个干什么。”而当看到条件优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成功时,又会说:“就是因为他人际关系好,所以他才成功的。”这种片面的因果论,完全忽略了成功背后复杂的因素,如个人的努力、机遇的把握、对趋势的洞察等。过度丰富的找借口经验,让人们失去了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无法从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中汲取真正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回想我和爱人的自驾旅行经历,我们热衷于开着车去三亚、去西藏、去东北,常常一出去就是几个月,随性而行,走到哪觉得不错就停留一段时间。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旅游的朋友。交流中发现,很多人只是感慨自己没有那么多时间出去旅游,却从未想过探究别人是如何在拥有充足旅行时间的同时,还能让生意自动发展得很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思维的惰性,不愿意去思考、去探索,只是简单地用“没时间”这个借口来敷衍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刻反思,摒弃这种为不满意现状找美化借口的习惯,转而多问自己为什么。当看到别人的成功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虚心请教,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当面对自己的不足时,不要逃避,而是勇敢地正视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只有打破自我保护的枷锁,才能真正拥抱成长与财富,让自己的人生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