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时安几人一路从山脚下攀爬至半山腰,终于抵达了致远书院。
远远望去,书院巍峨耸立,青砖黛瓦间透出一股古朴的文学气息。
广场前前早已聚集了密密麻麻的学子,大家或站或坐,脸上都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
人群中,几名穿着灰色衣袍的书院学子正忙碌地维持秩序,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请大家按顺序排队,不要拥挤。”
张时安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号码牌,上面清晰地印着“四百八十八号”。
几人顾不得欣赏风景,对视一眼,默契地走向了排队的队伍。
队伍虽长,但秩序井然,大家似乎都被这庄重的氛围所感染,连说话的声音都压低了几分。
走进书院大门,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惊叹。
书院内部比外面看起来还要宏伟,宽阔的广场上整齐地摆放着数百张桌案,每张桌上都备好了笔墨纸砚,摆放得一丝不苟。
阳光洒在青石地面上,映出一片明亮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这种教学环境,真的特别符合,他对古代书院的遐想。
风景好,场地大,设施看起来也很齐全,真的不错。
张时安和徐子睿他们按照指引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刚坐下不久,便见几名管事推着独轮车缓缓走来,车上堆满了厚厚的考卷。
几名灰衣学子紧随其后,手脚麻利地将考卷分发给每一位学子。
张时安接过考卷,指尖触到纸张的瞬间,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他深吸一口气,抬眼望向四周,只见所有人都低头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这一刻,张时安知道,他的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
看到考卷都是密封好的,这可是每个人拿到的考卷都不一样。
张时安还是十分期待。
把考卷从油布当中拆开,检查里面,考卷是否有错漏的地方?
好家伙,就这纸张的质感就有点跟府试那种纸张是同一个类型。
这只是一个招生的现场,场面果然甚大,不愧是顶尖学府。
检查完毕之后,张时安,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笔墨纸砚通通准备妥当,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
说句实话,就这种场面与小型的府试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第1张考卷上面,也是经义题,并不是什么多罕见的题目。
只不过就是把常规的题目变换了一个方式,让你来回答。
也就是换汤不换药。
张时安是觉得,没有什么难度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张时安,都不用停顿半刻,手中的笔墨,就已经行动了起来。
“夫大学之道,其要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而已。
明明德者,修身之本也;亲民者,推己及人之道也;止于至善者,圣人之极则也。
盖天之所赋,人皆有明德,然为私欲所蔽,故德不明。
学者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复其明德之本然。
德既明矣,则推而及于民,使之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谓亲民。
亲民者,非徒施恩惠而已,必也教之以礼义,导之以中和,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至于至善,则明德亲民之功已至,天理流行,人欲尽去,而天下归于大同矣。
昔者尧舜之世,明明德于上,而亲民于下,故能成雍熙之治。
后世学者,当以尧舜为法,先明己德,而后及人,循序渐进,以至于至善。此大学之道,所以为万世不易之典也。”
这一道题的典故他知道的清清楚楚,回答的更是得心应手。
其实这些经义题一般都挺简单的,答案都是固定的那些。
接下来这道题,也是没什么悬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子路》篇。
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在处世态度上的深刻对比。
君子能够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追求共识;
而小人则只顾私利,表面上附和他人,实则心怀异志,难以真正和谐。
张时安动作不停。
“君子小人,其心术之异,判若天渊。君子之心,公而无私,故能和而不同;
小人之心,私而无公,故虽同而不和。和者,以义相合也;
同者,以利相从也。君子以义为质,故能包容众善,虽意见各异,而归于大同;
小人以利为趋,故虽貌合而心离,终至乖戾。
昔者管仲与鲍叔,和而不同者也。管仲之才,鲍叔荐之,虽其行事或有异同,然皆以国事为重,故能成齐桓之霸业。
若夫李斯与赵高,同而不和者也。李斯阿附赵高,虽一时同谋,然各怀私意,终至相倾,秦遂以亡。
是故君子之和,和于道义;小人之同,同于私利。学者当明辨于此,以君子为法,以小人为戒,庶几可以立身行道矣。”
周围除了风声和脚步走动的声音之外,基本上都是笔尖触及纸张的沙沙声。
基本上前来求学的学子,多少是有点本领在身上的。
而且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一般考上童生的学子被录取的几率更大一些。
所以能来此地求学的学子基本上都是有些真材实料在身上的。
一般炮灰,也是附近城镇的学子,碰碰运气。
像这种千里迢迢前来,没有一定的真材实料,一般是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当然,家境条件差的,也根本就走不到这里来。
本来以为,这考题一般就是千篇一律了 ,却没想到接下来,竟然有好几个地方都埋了暗坑。
要不是他行事小心,差点就着了对方的道。
果然不愧是致远书院,正当人做得顺畅的时候,突然就给你一个惊喜。
而且,要不是,他一般有审题审两遍的习惯,还真的难以发现这些小坑。
这坑,也就是说,哪一段你熟悉的经义,每一个字都相差不大。
可就是前后顺序颠倒,当你下意识就认为,那句话就该这么读。
殊不知几个字的颠倒排论,解释出来的意思大相径庭。
可以说,你的眼睛和大脑,并没有保持同样的频率。
也不知道这种小心思,能不能多淘汰点人?
这样的话,他们几个的机会也就能够大一点。
毕竟论细心,他和两位师弟,这方面都是佼佼者。
十分小心谨慎的把这一段的考题结束,接下来,本来以为是墨义。
倒没想到竟然直接就上来一道律法题。
果然律法题都是刚需,这么快就出现了。
看来致远书院,对于律法这一块,非常有自己的原则。
张时安反复审题,足足看了三遍之后,再加上这段时间恶补的律法知识。
思索了片刻之后才终于动笔,这道律法题,出的并不是非常的刁钻。
但涉及的内容却非常的严谨,可以说,每一步,有丝毫的错漏,不但拿不到分,还可能,全军覆没。
“某甲因家贫,无力偿还债务,债主乙遂将其幼子丙强行带走,以充抵债务。
甲诉至官府,称乙强夺其子,乙则辩称此乃以子抵债,合乎情理。
请依《律例》断此案,并详述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