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三十九
雄关破晓,盛世展望:《早度蒲津关》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
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春来一作深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
所希常道泰,非复候一作俟,又作弃。鑐同。
《早度蒲津关》出自唐玄宗李隆基之手,作为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清晨渡关为切入点,生动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河画卷,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国家安定昌盛的由衷赞叹,淋漓尽致地彰显出盛唐时期雄浑豪迈的时代风貌。
首联“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起笔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又充满希望的氛围。破晓时分,远处传来的钟鼓声,一声声清晰而庄重,有条不紊地宣告着黎明的到来。这钟鼓之声,不仅是时间的报晓,更像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肃穆,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为整首诗奠定了沉稳的基调。站在蒲津关上,极目远眺,山河大地尽收眼底。辽阔的原野与连绵的山脉相互交织,没有丝毫的遮挡,视野无比开阔。这一望无垠的山河景象,既是自然的雄浑壮丽,也象征着大唐疆域的广袤无边,展现出国家的强大与昌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颔联“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将镜头聚焦到诗人自身的行程。銮铃清脆作响,在这宁静的清晨传得很远,伴随着这悦耳的声音,车队缓缓驶下蒲坂。蒲坂,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时也因帝王的出行而增添了几分威严与庄重。车队的行进有序而缓慢,彰显出帝王出巡的尊贵气派。而“飞旆入秦中”,描绘出队伍中的旗帜高高飘扬,如同灵动的火焰在风中飞舞。这些旗帜引领着队伍迅速向秦中进发,展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飞旆”的动态与“入秦中”的方向感相结合,不仅形象地描绘出行进的迅速与壮观,更让人感受到大唐国力的强盛和行动的果敢。
颈联“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深入剖析蒲津关的战略意义与国家的安定局势。蒲津关地势险要,它依凭山川之险,矗立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成为守护国家的一道坚固屏障。险要的地势不仅没有让它显得局促,反而更凸显出它的雄壮与威严。这种雄壮,既是地理形势赋予的天然优势,更是人为建设和军事防御的成果,突出了关隘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天平镇尚雄”,在天下太平的盛世之下,蒲津关镇依然保持着雄伟的姿态。这暗示着即使国家处于和平时期,军事防御也丝毫没有松懈,体现出大唐统治者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是国家安定的保障,更是盛世繁荣的坚实后盾,展现出大唐在和平时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威慑力。
尾联“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宁静的画面。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渡口边的树木在春风的吹拂下,纷纷抽出嫩绿的枝叶,逐渐变得郁郁葱葱。“合”字生动地表现出树木枝叶繁茂、相互交织的状态,展现出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而“月落戍楼空”,随着月亮缓缓落下,天边泛起鱼肚白,戍楼上原本值守的士兵已经换岗,此时显得空荡荡的。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紧张的戒备,只有和平与安宁。月落与戍楼的结合,不仅描绘出时间的流逝,更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清晨的平和,让人感受到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诗的后四句“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进一步深化主题。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世间万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马匹在这明媚的晨光中,毛色显得格外分明,或棕或黑,或白或黄,每一匹马都精神抖擞,充满活力。这清晰可见的马色,不仅描绘出清晨的明亮与清晰,更象征着新的一天充满希望。而“鸡声逐晓风”,雄鸡的啼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随着晨风远远地传来。鸡声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人们开始新一天的劳作,象征着百姓生活的安宁与有序。“所希常道泰”,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期望,希望国家能够永远保持太平昌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种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许,体现出一位君主的责任与担当。“非复候繻同”,“候繻”是古代出入关隘的通行证,这里诗人感慨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严格地用通行证来把守关隘。这一对比暗示着国家治理的高效与开放,在大唐盛世之下,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的往来更加自由,体现出国家的强大自信和统治者的治理有方。
整体来看,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清晨的报晓到山河的眺望,从出行的队伍到关隘的险要,再到自然的生机与宁静,最后表达对国家的期许,每一句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如“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又有对国家治理成就的赞美,如“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体现出国家的强大与安定。语言雄浑有力,意境开阔深远,充分展现出李隆基作为一位君主的自信与自豪,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整首诗宛如一曲盛世的赞歌,奏响了大唐繁荣昌盛的乐章,充满了令人心潮澎湃的盛唐气象,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领略到那个辉煌时代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