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昭容诗二
重阳登高寄情,诗韵佛塔生辉——上官婉儿《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赏析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一作结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上官婉儿以其灵动笔触与非凡才情,留下了诸多令人赞叹的佳作,《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便是其中闪耀的一颗。这首五言律诗创作于重阳节,彼时唐高宗幸临慈恩寺登塔,上官婉儿以诗记之。全诗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细腻描绘了节日的盛景、皇家的威严以及佛塔的神圣,字里行间渗透着典雅的气质与深沉的情感,展现出她炉火纯青的诗歌造诣 。
首联:京城佳节,皇家驾临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诗的开篇,上官婉儿便将镜头聚焦在京城长安的重阳节。重阳佳节,本就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一片热闹欢腾。而此时,皇帝的车驾浩浩荡荡驶入慈恩寺,更是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尊贵。“帝里”点明了地点为京城,凸显出皇家的核心地位;“香园”一词,巧妙地描绘出慈恩寺的清幽与雅致,寺院中香烟袅袅,花香弥漫,为皇家的到来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皇家的尊贵身份,如同这香园一般超凡脱俗。“万乘来”则形象地展现出皇帝出行时的威严气势,庞大的车队、众多的随从,彰显着皇家的无上权威,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宏大与庄重之感,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盛大的节日场景之中 。
颔联:佳节习俗,敬祝圣安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颔联紧扣重阳节的习俗展开描写,将节日的氛围渲染得愈发浓厚。在重阳节,人们相信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消灾,所以群臣纷纷将茱萸佩戴在身上,那一串串鲜艳的茱萸,不仅为节日增添了一抹亮色,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菊花,自古以来就与长寿、吉祥紧密相连,此时群臣手持菊花酒,相互传递,共同向皇帝敬酒祝寿。“献寿菊传杯”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臣子们对皇帝的尊敬与祝福之情,在温馨的节日氛围中,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更加融洽。诗人通过对这些节日细节的捕捉,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重阳节的独特魅力以及皇家与臣子之间的互动,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 。
颈联:佛塔巍峨,神圣庄严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此联将视角转向慈恩寺的浮图,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意境。高耸入云的佛塔,仿佛是从天地之间自然涌出,直插云霄,其雄伟壮观的气势令人震撼。“承天涌”三个字,赋予了佛塔一种超脱尘世的力量感,仿佛它是连接天地的纽带,承载着上天的旨意。而紧闭的塔门,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在静静等待着佛祖的降临。这种描写,不仅让佛塔本身的庄严肃穆得以凸显,更暗示了皇帝的崇高地位,如同佛祖一般受到众人的敬仰,具有无上的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在这一联中,诗人巧妙地将佛塔的神圣与皇家的威严相融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
尾联:睿词如日,敬仰千秋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诗的结尾,上官婉儿以极高的赞誉之词来赞美皇帝。她认为皇帝的诏令、言辞,犹如高悬于天空的日月一般,光明璀璨,普照四方。这些睿词不仅蕴含着皇帝的智慧与治国方略,更对臣民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长得仰昭回”则表达了臣民对皇帝的永恒敬仰之情,他们如同仰望日月一般,永远追随皇帝的脚步,遵循皇帝的旨意。这两句诗,既是对皇帝的崇敬与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皇家盛世的由衷赞叹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展现了诗人对皇家的忠诚与热爱 。
上官婉儿的《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以其精妙的构思、典雅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一首描绘重阳节皇家活动的经典之作。从节日的热闹氛围到皇家的威严气势,从佛塔的神圣庄严到对皇帝的赞美敬仰,全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它不仅是上官婉儿诗歌创作水平的杰出代表,更是唐代宫廷文化与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领略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