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局势陷入僵持。明军的空心方阵因移动不便,只能坚守原地,而蒙古骑兵则忌惮伤亡,不敢贸然冲击。这般胶着的状态,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防御态势,明军的火枪手们逐渐显露出疲态。阿玉见此情形,果断下令火枪手们原地坐下稍作休息。蒙古骑兵见状,也纷纷下马,有的从皮囊里倒出水来解渴,有的则赶忙从马背上的袋子里取出草料,细心地喂给战马,让这些一同征战的伙伴也能补充体力。
此时,李明双眉紧锁,正苦苦思索破局之策。随军书记官张德快步走上前来,建言道:“将军,我观察许久,发觉这些蒙古人看似人多势众,实则训练不足,犹如一盘散沙,还惧怕伤亡。依我之见,咱们不妨列成方阵,主动出击,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一举将他们歼灭。”
李明面露担忧之色,说道:“我们列成方阵后,倘若他们绕到侧面或背后,攻打我方步兵方阵,亦或是偷袭随军的马匹、辎重,那可就棘手了。”
张德哈哈一笑,说道:“将军,咱们不是还有一千骑兵吗?他们若敢率队偷袭,咱们的骑兵正好大显身手,难道还怕他们不成?”
李明听后,觉得此言有理,当机立断,下令吹号。刹那间,鼓号齐鸣。士兵们在百总、千总的指挥下,迅速开始变阵。
只见明军火枪手们右手稳稳托着枪托,将枪口向上靠在右肩,以这样的姿势,井然有序地向着蒙古骑兵列队前行。如此安排,是李明借鉴了后世相关资料。毕竟在当时,火器质量较差,常常出现炸膛、哑火等情况,再加上明军火枪手们缺乏训练,临战时精神高度紧张。敌人还未进入射程,就极易慌乱放枪,一人开火很容易引发身边人的连锁反应,导致一阵乱放,结果放了一轮空枪。等敌人真正冲到跟前时,火药和子弹都还没装填好,最终只能大败。所以李明严令,没有进入射程,枪口不许放平。
整个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咚咚的脚步声中稳步推进,向着僵持的局面,坚定地踏出破局的步伐。每一名火枪手都神情专注,全神贯注地听从指挥,等待着进入射程后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蒙古首领阿古达木一见明军列阵逼来,脸色骤变,当即下令部队迅速上马,缓缓向后撤,拉开距离,避免被击中,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外。这时,他儿子苏赫巴鲁在一旁急切地建议道:“父汗,要不咱们率人绕到他们后方偷袭,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阿古达木沉着脸,双眼紧紧盯着明军的动向,语气严肃地说道:“苏赫巴鲁,你仔细瞧瞧,明军旁边不到一里地,那骑兵方队正跟着一同推进呢。若是咱们派兵绕后偷袭,他们的骑兵必定会半路拦截。咱们的骑兵战力本就比不上对方,派的人手少了,去了无疑是羊入虎口,白白被他们吃掉;可要是派多了,就等同于和他们主力决战,这恰恰中了对方的计。一旦咱们的骑兵被缠住,他们的步兵再从后面包抄上来,咱们就插翅难飞了。”
苏赫巴鲁听父亲这么一分析,心中一凛,仔细观察一番后,不得不承认形势确实极为不妙。
这时,大将哈日勒台策马靠近,拱手说道:“大汗,如今形势对我们不利,明军来势汹汹,咱们怕是讨不到便宜,不如暂且撤退,回大营再做打算。” 阿古达木听后,陷入沉思,思索再三,觉得撤退确实是当下最为稳妥的选择,于是果断下令撤退。蒙古骑兵们接到命令,纷纷调转马头,扬尘朝着大营方向撤去。
李明见他们撤退,立刻让传令兵挥动旗号,指挥王大力率领一千骑兵追击。王大力所率骑兵中,大约一半多是之前的蒙古俘虏,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他们不仅保留了原本出色的骑射本领,还懂得了纪律,知晓如何列阵,战斗力直线上升。接到命令后,王大力一声令下,这一千骑兵立马策马追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
与此同时,李明又传令步兵方阵跑步前进,大声叮嘱道:“跟上骑兵的步伐,千万不要脱节!”大军顿时叮啷咣啷地跑步前进,脚步声声震大地,一路追击了十里地,到达了保安县南城门下。
此时,蒙古骑兵已撤回城北大营。而保安县内,知县宋知礼正率领全县的乡绅、士绅以及百姓在城墙上严阵以待。他们神情紧张,目光紧紧盯着城外的动静,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由于蒙古人撤得迅速,王大力率领的骑兵基本上没什么斩获,只砍了十几个跑得慢的敌人脑袋。李明见状,下令全军在城南安营扎寨。随后,又专门派了一队骑兵,返回之前双方交战的战场打扫。这队骑兵仔细搜寻战场,将战场上击毙的近百个蒙古兵的脑袋砍下来,以便日后论功行赏时作为凭证。
李明与保安县的知县宋知礼乃是老相识,他径直让宋知礼打开南城门,带着谭师爷、张德等人进入城中。一行人一路来到北城门上的城楼,远眺蒙古骑兵大营。只见蒙古营中一片喧嚣,蒙古骑兵们正纷纷收拢抢夺来的物资,骑上战马,一副准备撤退的模样,人嘶马叫之声不绝于耳。
李明如今已官至延绥镇总兵,在武将之中已达高位,再往上晋升,大多也只是授予些爵位之类的虚衔,而且难度颇大。因此,他对一般的战功已不太看重。眼见蒙古人的阵势,他便知晓对方已有撤退之意。为稳妥起见,李明决定命令大军在城南扎营休息一晚,明日再去进攻城北的蒙古大营。他寻思着,若蒙古人识趣,今晚想必会连夜逃走,如此便能避免一场恶战。况且,通过此次实战检验新式速发枪的想法已然达成,这新式速发枪在实战中表现出色,经过了战火考验,李明觉得可以在全军大范围列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