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这紫禁城的重重宫闱之中,凌霄(溥仪)就像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一片孤叶,明明知晓前方的惊涛骇浪,却因现实无力改变分毫。
每日,凌霄穿梭在宫殿之间,看着周围的一切,表面上波澜不惊,可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凌霄深知光绪皇帝即将被毒死这一既定的历史走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各方势力在这命运的棋局上步步紧逼,展开激烈的博弈。
那些王公大臣们,表面上对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病情忧心忡忡,可背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
众多朝臣勋贵在宫廷的暗处频繁往来,眼神交汇间,是权力的算计与争夺。
凌霄看到袁世凯之流,在这风云变幻之际,神色匆匆地穿梭于各宫殿之间,与各方势力暗中勾结,企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谋取最大利益。
而宫中的太监宫女们,也被这紧张的氛围影响,人人自危。
这些宫中的奴才眼神中除了不安,更多了几分对未来的迷茫。
这些奴才们不知道这宫廷易主之后,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
凌霄(溥仪)虽贵为即将登基的皇帝,可在这复杂的局势面前,不过是个弱小的旁观者。
凌霄试图从众人的言行举止中,捕捉到一丝能改变光绪皇帝命运的契机,哪怕只是徒劳。
凌霄试图在无人之时,去偷偷观察光绪皇帝的寝宫,但看着太医们神色凝重地进出,心中满是无奈与悲凉。
夜晚,凌霄独自坐在养心殿的角落,望着那摇曳的烛火,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凌霄痛恨自己的弱小,痛恨这无法改变的历史轨迹。
凌霄知道光绪皇帝的悲剧即将上演,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这权力的旋涡边缘,眼睁睁看着悲剧一步步降临。
而自己能做的,唯有等待,等待那未知的命运将自己吞噬,又或是在这无尽的黑暗中,寻找一丝微弱的曙光。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这一天,紫禁城的空气仿佛都凝结了,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宫中气氛异常,每个人都像是预感到了什么,脚步匆匆,神色惶然。
当光绪皇帝病逝的消息传来,整个宫廷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后又如同煮沸的开水般,议论声此起彼伏。
太监宫女们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恐惧与好奇。而那些王公大臣们,也都神色凝重,匆匆朝着慈禧太后所在的宫殿赶去。
光绪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听闻消息后,先是一阵昏厥,被宫女们匆忙扶起。
皇后脸色苍白如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又强忍着悲痛。很快,皇后便整理好情绪,带着几分肃穆与威严,朝着慈禧太后的宫殿走去。
慈禧太后尽管卧病在床,可在这关键时刻,慈禧太后依旧强撑着精神,端坐在榻上。
慈禧太后的脸色愈发憔悴,眼神却依旧犀利,扫过众人时,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待大臣们齐聚后,慈禧太后微微咳嗽了几声,缓缓说道:“皇帝驾崩,乃我大清之殇。当务之急是为确立新帝,国不可一日无主,如今溥仪已立为嗣皇帝,当尽快筹备登基大典,以安民心。”
慈禧太后即刻下旨,令溥仪继承皇位,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是为宣统帝。
另外就是为大行皇帝安排丧葬。光绪帝的梓宫(灵柩)暂安于乾清宫,后移至景山观德殿。
丧礼遵循皇家典制,有复杂的仪式流程,如举行大殓、小殓,各种祭祀等。
清政府还为光绪帝的葬礼拨出专款。葬礼中有大量的纸扎明器等随葬物品,送葬队伍规模庞大。
考虑溥仪年幼,慈禧太后任命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监国理政。
慈禧太后规定遇重大事件,摄像王载沣须向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请旨,试图以此维持清廷统治秩序,在权力交接上做了一定布局。
隆裕皇后在一旁微微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哭腔却又努力镇定:“老佛爷所言极是,皇上突然驾崩,臣妾痛心疾首。”
“往后,臣妾定当辅佐新帝,不负老佛爷与皇上的期望。”
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老佛爷、皇后娘娘节哀顺变,愿大清国运昌盛。”然而,在这整齐的呼声背后,每个人心中都各怀心思。
袁世凯等大臣,表面上悲痛万分,可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这些大臣们深知,光绪的离世与新帝的即将登基,意味着权力格局的又一次大变动,这是他们谋取更大权力的绝佳时机。
而一些忠诚于皇室的老臣,虽神色悲痛,却也为大清的未来忧心忡忡。
众大臣看着慈禧太后日益衰弱的身体,担忧着这风雨飘摇的王朝,在新帝年幼的情况下,将何去何从。
凌霄站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光绪皇帝的死,让自己对这宫廷的残酷有了更深的认识。
人心难测,各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能够不择手段。凌霄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害人性命,对凌霄而言,前世活得太安逸了。
凌霄深知,自己即将登上那看似尊贵无比,实则危机四伏的皇位,而在这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紫禁城中,未来的路,必将充满艰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