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冬,成都丞相府。
我独自坐在诸葛亮的书房内,面前摊开着他生前最后的手稿。窗外飘着蜀地罕见的大雪,为整个成都披上素缟。丞相去世已三月有余,朝廷追谥\"忠武侯\",举国哀悼。
\"秦将军。\"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我抬头,看到姜维站在门口,一身素服,面容憔悴却仍保持着军人的挺拔。自从五丈原归来,这位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便肩负起了蜀汉的军事重担。
\"伯约来了。\"我示意他入座,\"前线情况如何?\"
\"魏军暂时退兵,但来年必再犯。\"姜维坐下,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此乃陇西密报,言魏有异动。\"
我接过信,却没有立即查看。这三个月来,我一直在整理诸葛亮的遗物,寻找他所说的\"七年计划\"线索。那枚玉佩中的\"升维计划\"太过深奥,我需要更多指引。
\"伯约可曾听丞相提起过'守望者'一词?\"
姜维眉头微皱:\"似在五丈原听丞相提及,然不解其意。将军何故问此?\"
我犹豫片刻,决定试探:\"丞相临终前,托付我一些...特殊使命。\"
姜维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维只知军事,余者非所能及。\"
他的反应太刻意了。我决定更进一步,从案几下取出诸葛亮的青铜手镯——当然,是空手做动作,手镯其实正戴在我的手腕上,被袖子遮住。
\"丞相留下此物...\"
姜维的目光立刻锁定我的袖子,尽管他看不到手镯:\"将军已受信物?\"
果然知道些什么!我正欲追问,姜维却起身告辞:\"军务在身,容日后再叙。\"
他离开得太过匆忙,几乎像是逃离。我眯起眼睛,这绝非寻常反应。待脚步声远去,我立刻检查他坐过的位置——果然,蒲团下压着一片竹简!
竹简上只有三个字:\"观星台,子时\"
观星台?成都旧城确实有一座废弃的观星台,据说是西汉时所建。姜维这是在暗示我今夜见面?
收起竹简,我继续整理诸葛亮的文书。案几最下层有一个上锁的木匣,之前一直无法打开。今日我再次尝试,鬼使神差地用青铜手镯碰了碰锁孔——
\"咔嗒\"。
锁应声而开!匣中是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上书《七曜巡天录》。翻开第一页,我的呼吸为之一窒:
\"守望者培养计划:自建兴十二年至十九年,七位关键人物须依次引导入道。首,姜维...\"
后面列出了一系列时间节点和地点,精确到每个月的特定日子。这分明是诸葛亮留下的七年培养计划!
继续翻阅,后面详细记录了每位\"关键人物\"的特质和引导方法。姜维篇写道:
\"伯约性刚志坚,然缺变通。须于建兴十三年春分日,引至锦屏山古观星台,授以'璇玑玉衡'之法...\"
我越看越心惊。诸葛亮不仅安排了军事接班人,更在秘密培养一个跨越时空的组织!而根据计划,第一个就是姜维,时间就在三个月后。
册子最后一页是一幅星图,标注着七个光点,形状与我在静时亭地下见过的相似,但更加精细。每个光点旁都注有名字:姜维、董厥、诸葛瞻...最后一个赫然是\"秦泽\"!
我的名字?在七年计划的最后?
正当我困惑之际,手腕上的青铜手镯突然发热。同时,案几上的核电池也开始发光。两者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共鸣!
我下意识将手镯靠近核电池。一道耀眼的蓝光爆发,在天花板上投射出一幅全新的星图——比册子上的复杂百倍!七个主要光点之间有无数的连线,形成一个立体网络。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光点并非固定,而是沿着预定轨道移动,如同真正的星辰!
\"这是...未来七年的星象变化?\"
手镯越来越烫,我不得不将它取下放在核电池旁边。两者接触的瞬间,星图再次变化,显示出七个主要光点的具体位置——它们分散在蜀汉各地,甚至有一个在魏国境内!
\"七位关键人物...\"
我仔细辨认,发现姜维对应的光点正在成都附近移动,与另外六个小光点保持联系。这些小光点是谁?其他守望者候选人?
星图突然闪烁,姜维的光点变成了红色,旁边浮现出一段文字:
\"建兴十三年春分,锦屏山古观星台。关键节点,不可延误。\"
这与册子上的记载一致。但星图提供了更多细节:姜维必须在特定星象下接受引导,否则\"资质不全,难承大任\"。
收起核电池和手镯,星图随之消失。我陷入沉思:诸葛亮要我在这七年内,按照计划培养新一代守望者。而七年后,我必须回到2043年的实验室,完成某个\"循环\"。
窗外,雪停了,暮色渐沉。距离子时还有两个时辰。我收拾好册子,将核电池和手镯贴身藏好,准备赴姜维的约。
丞相府外,成都的街道上积雪未消。我披着斗篷,骑马向旧城观星台行去。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巡逻的士兵偶尔经过。
观星台是座古老的圆形建筑,高约十丈,台顶已部分坍塌。我沿着残破的台阶拾级而上,月光透过云隙,为雪地镀上一层银边。
台顶空无一人。我正疑惑是否来得太早,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
\"秦将军果然来了。\"
姜维从阴影中走出,手中捧着一个木盒。与白天的拘谨不同,此刻的他神情肃穆,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伯约深夜相邀,必有要事。\"
姜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木盒放在观星台中央的石桌上:\"将军可曾打开此盒?\"
我摇头。姜维深吸一口气,按下盒上的机关。盒盖缓缓打开,里面是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内部封存着一滴鲜红的液体。
\"这是...\"
\"丞相之血。\"姜维声音低沉,\"五丈原之夜,丞相命维收集,言他日交予将军。\"
我胸口发紧。诸葛亮留下自己的血液?用意何在?
姜维继续道:\"丞相有言,待星图现世,血晶为引,可开'璇玑玉衡'。\"
璇玑玉衡?这不是册子中提到要传授给姜维的吗?
仿佛看穿我的疑惑,姜维苦笑:\"维自知非'璇玑'人选。丞相临终前夜,曾密召维至榻前,言此物唯将军可启。\"
我接过木盒,水晶在月光下泛着妖异的光芒。手镯再次发热,似乎在呼应水晶中的能量。
\"伯约,丞相可曾告诉你守望者的事?\"
姜维摇头:\"丞相只言,蜀汉命脉非在疆场,而在星辰。嘱维辅佐将军,共护'七曜'。\"
七曜...就是星图中的七个光点?
我决定部分坦诚:\"丞相留下计划,需七年时间培养七位关键人物。伯约是第一个。\"
姜维并不惊讶:\"维已猜得七八。自五丈原归来,夜观星象,见将星虽陨,然有七新星渐明,必是丞相后手。\"
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此乃维近年所录星象异常,或对将军有用。\"
我展开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天象变化,每个异常旁边都标注了日期和地点。翻到最后几页,一组特殊的星象记录吸引了我的注意:
\"建兴十二年冬月十八,夜见七星连珠,光射锦屏山。按《星经》当五百年一现,然去岁刚现,今又复见,异甚。\"
这不就是前天晚上吗?而且地点正是这座观星台!
\"伯约,这组七星连珠...\"
\"正是邀将军之由。\"姜维指向北方天空,\"今夜若晴,当复见之。\"
我抬头望去,云层已经散开,北斗七星清晰可见。而就在北斗下方,另外七颗较小的星辰正逐渐形成一条直线——七星连珠!
几乎同时,水晶中的血滴开始发光,由红转金,最后变成纯粹的蓝白色。手镯和核电池也剧烈反应,三者之间形成了能量回路!
一道光柱从水晶射出,直指七星。奇异的是,七星光华随之增强,反射回观星台,在我们周围形成一个完美的光圈。
\"这是...\"
\"璇玑玉衡启动!\"姜维惊呼,\"丞相预言应验了!\"
光圈中浮现出无数细小的光点,组成了我之前见过的星图,但更加立体、动态。七个主要光点如同恒星,周围环绕着行星般的次级光点,整个系统缓慢旋转,美得令人窒息。
\"七曜星图...\"我喃喃道。
姜维突然单膝跪地:\"维奉丞相命,自今日起辅佐将军,共襄守望之业。\"
我正要扶他起来,星图突然聚焦在其中一个光点上——正是代表姜维的那个!一段文字浮现:
\"首曜入位,六曜待引。春分日,锦屏山,授'璇玑'之法。\"
这与册子上的记载一致,但此刻的星图显示,姜维的光点正在吸收其他小光点的能量,变得越来越亮。
\"伯约请起。\"我终于明白姜维的角色,\"丞相安排你为首位'曜主',负责联络其他六人。\"
姜维起身,眼中闪烁着决心:\"维虽不才,必竭尽全力。\"
星图继续变化,显示出下一个关键节点:建兴十三年春分,锦屏山古观星台。届时需要带姜维前往,完成正式引导仪式。
光圈渐渐暗淡,七星连珠的天象也开始消散。水晶中的血滴恢复了平静,但颜色变成了淡蓝色,如同被漂白了一般。
\"血晶之力已耗尽。\"姜维小心地合上木盒,\"丞相言,一晶仅能用一次。\"
我握着手镯,感受着它逐渐平息的温度:\"伯约,从今日起,你我需紧密配合。丞相的计划关乎蜀汉存亡,远超战场胜负。\"
姜维郑重点头。我们约定每月朔望之夜在此密会,交换情报。
离开观星台时,东方已现鱼肚白。回到丞相府,我彻夜未眠,反复研究《七曜巡天录》和姜维的星象记录。
随着深入研究,一个惊人的模式浮现:七个关键人物的引导时间,恰好对应着七次特殊天象。而最后一次,建兴十九年冬至日的天象旁,标注着我的名字和一段 cryptic 的文字:
\"秦泽归位,七曜合一。升维启程,时空闭环。\"
这与我七年后的实验室回归完美对应!诸葛亮究竟是如何计算到这一切的?
疲惫不堪的我终于伏案睡去。梦中,我看到了奇怪的景象:一个白发苍苍的\"我\"站在实验室中央,周围是荷枪实弹的起义者。墙上屏幕显示着\"时间管理局暴政终结\"的标语。老年的我举起青铜手镯,对着镜头说:
\"记住,七年后...\"
我猛地惊醒,冷汗浸透衣衫。窗外已是日上三竿。那个梦...太真实了。是预知未来,还是单纯的幻觉?
案几上,核电池不知何时滚落出来,表面浮现出一行新字:
\"记忆回流开始。剩余时间:2548天。\"
七年倒计时已经开始,而我的梦境,似乎正是来自未来的记忆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