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郑士良接到孙先生的消息,说他在日本订购了一批军火要在厦门登陆。
要他们去攻打厦门,于是他便带领军队向厦门进发。
可就在这时,日本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突然改变了对华政策,下令禁止军火出口。
并不准许孙文等革命党在日本和台湾一带活动。
因此破坏了孙中山在海外接济起义军的计划。
郑士良得知这一消息后,如遭晴天霹雳。
军队已在前往厦门的途中,士气本就因连日血战而低落,如今没了军火接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行军的队伍里,士兵们脸上的疲惫与迷茫愈发浓重。
不少人开始窃窃私语,担忧着未来的命运。
当他们赶到厦门附近,却发现不仅没有期盼中的军火,周围还出现了清军的重兵布防。
清军似乎早有准备,对起义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起义军本就弹尽粮绝,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清军,形势岌岌可危。
郑士良望着眼前的困境,握紧了拳头,心中满是不甘。
但他知道,此刻不能退缩,于是振臂高呼:“兄弟们,咱们血战半月都没怕过!”
“如今就算没有军火,也不能让清军小瞧了去!跟他们拼了!”
士兵们听了,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拖着疲惫的身躯,毅然决然地冲向清军阵营,一场更为惨烈的战斗即将爆发。
喊杀声瞬间响彻云霄,起义军如猛虎般扑向清军。
可清军训练有素,火器齐发,起义军士兵纷纷倒下。
但他们毫不畏惧,用手中简陋的武器与清军近身搏斗。
刀光剑影中,鲜血飞溅,双方士兵扭打在一起,战况异常惨烈。
郑士良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砍翻了一个又一个清军。
然而,清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起义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
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后方传来一阵喊杀声。
原来是附近一些受起义军影响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前来支援。
他们拿着锄头、棍棒,加入了战斗。
这突如其来的力量让清军阵脚大乱,起义军趁机发起反攻。
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战斗持续到了傍晚,清军渐渐力不从心,开始缓缓后退。
郑士良望着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他知道,这场仗还远未结束。
这时,一名信使骑着马飞奔而来,来到他面前跳下马抱拳道:“郑会长!孙先生有亲笔信!”
说完从怀中将信掏出递了过去,郑士良急忙将信打开仔细一看。
见上面写着让他将部队解散,带领一部分随从去香港避难……
郑士良的手微微颤抖,目光死死地钉在信纸上,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甘心啊,起义军好不容易在百姓支援下扭转了些许战局,可如今却要解散部队。
半月的血战,兄弟们的牺牲,难道就这么付诸东流?
他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周围的喊杀声渐渐模糊,只剩下他内心的不甘在咆哮。
但他也清楚,孙先生的决定必有深意,继续战斗下去,可能会让更多兄弟丧命。
他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心中的愤懑与不甘,缓缓放下信。
他望向那些浴血奋战的兄弟们,眼中满是不舍与愧疚。
最终,他大声下令:“兄弟们!孙先生有令!”
“将部队解散,部分兄弟随我去香港避难!”
士兵们虽有不解与不满,但还是服从了命令。
郑士良带着一部分随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战场。
心中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定要卷土重来。
郑士良一行人抵达香港后不久,便听闻李鸿章因他逃脱而恼羞成怒,下令清剿革命党人员及家属。
郑士良心急如焚,深知那些留在大陆的同志和他们的家人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他在香港四处奔走,联络各方力量,希望能想办法营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
与此同时,在大陆,清军的清剿行动异常残酷。
许多革命党人家属被抓,房屋被烧。
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百姓暗中保护着革命党人及其家属,将他们藏在自家地窖或秘密据点。
郑士良在香港筹集了一些资金和物资,准备冒险潜回大陆,组织营救行动。
他知道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路,但为了那些为革命付出的同志和他们的家人,他义无反顾。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带着随从悄悄登上了返回大陆的船只。
可刚走了几十海里就遇上了强风暴,狂风呼啸,海浪如小山般汹涌扑来。
船只在波峰浪谷间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会被吞噬。
郑士良死死抓住船舷,心中满是焦急与担忧。
风暴越来越猛烈,船身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似乎不堪重负。
随从们也都面露恐惧,在风浪中苦苦支撑。
就在众人以为船只即将被掀翻时,突然,船底触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剧烈的震动让众人险些摔倒。
原来是一座暗礁,船身被撞出了一个大洞,海水疯狂地灌了进来。
郑士良当机立断,下令弃船。他们跳入冰冷的海水中,紧紧抱住漂浮的木板。
在风暴中随波逐流,不知过了多久,风暴渐渐平息。
他们发现自己竟漂到了一座荒岛上。岛上荒草丛生,四周一片寂静。
郑士良知道,他们必须尽快想办法离开这里,去营救大陆上的同志和家属。
他强打起精神,带领随从们开始在岛上寻找生存的物资和离开的办法。
他们在岛上四处搜寻,终于找到了一些野果和淡水,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
郑士良观察着四周,发现岛上有一些破旧的木材。
他心中有了主意,带领众人用这些木材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木筏。
经过几天的努力,木筏终于完工。他们再次踏上了归程。
然而,海上并不平静,一群海盗发现了他们的木筏,迅速围了过来。
海盗们凶神恶煞,叫嚷着让他们交出财物。
郑士良毫不畏惧,与海盗们对峙起来。
他的随从们也纷纷拿起简陋的武器,准备战斗。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远处一艘船只快速驶来。
原来是一艘爱国商人的货船,他们听闻革命党人的事迹,一直暗中关注着。
看到郑士良等人遇险,便赶来相助。在货船的威慑下,海盗们灰溜溜地逃走了。
几日后,郑士良终于在货船的搭载下回到了香港。
他顾不上休息,立刻着手策划营救大陆同志和家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