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暗杀叶善依失败后,冷幽凝心中的恨意犹如熊熊烈火,愈发炽热。她深知,叶善依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真正让她忌惮的,是苏悯贤对叶善依的提醒开始有了一丝动摇。在她眼中,苏悯贤是自己达成目的的关键棋子,绝不能因旁人的几句告诫就脱离掌控。于是,一场更为恶毒、缜密的阴谋在她心底悄然成型。
冷幽凝整日在寝宫踱步沉思,她的目光时常落在墙壁上悬挂的一幅描绘边疆战事的画卷上。那画卷上,士兵们浴血奋战,硝烟弥漫,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家国的命运。看着看着,一个大胆且残忍的计划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
她唤来心腹太监,又将几个平日里为她办事得力的宫女召至跟前。众人鱼贯而入,在她面前整齐站定,神色紧张,大气都不敢出。冷幽凝压低声音,将计划细细交代一番,声音冰冷而又充满威慑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众人听后,皆是面露惧色,有的宫女甚至吓得微微颤抖,但在冷幽凝的威逼利诱下,只得战战兢兢地领命而去。
数日后,京城中开始流传一些关于苏悯贤的流言蜚语。起初,只是在街头巷尾,几个好事者窃窃私语,说苏悯贤与边疆敌国暗中勾结,意图出卖国家机密,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些话就像一颗小小的火星,很快点燃了整个京城的舆论之火。紧接着,流言愈演愈烈,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曾亲眼看到苏悯贤在深夜与敌国的密使会面,两人神色鬼祟,交谈甚欢。这些流言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很快便传入了朝堂之上。大臣们私下议论纷纷,看向苏悯贤府邸的方向,眼神中充满了怀疑与猜忌。
与此同时,冷幽凝买通了苏悯贤府中的一个小厮。这个小厮名叫阿福,在府中负责打扫书房,对苏悯贤的日常习惯和行踪了如指掌。冷幽凝指使他在苏悯贤的书房中偷偷放置一些伪造的信件。这些信件制作得极为逼真,纸张、墨色都与苏悯贤平日所用无异,内容皆是苏悯贤与敌国互通消息、商议叛国之事的“铁证”。阿福心中虽害怕,但在冷幽凝丰厚的钱财诱惑和严厉的威胁下,还是趁着夜色,偷偷潜入书房,将信件藏在了苏悯贤的书案抽屉深处。
布置妥当后,冷幽凝找准时机,在皇帝面前装作不经意地提起这些流言。那天,皇帝在御花园散步,冷幽凝得知后,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带着一副忧心忡忡的神情匆匆赶来。她走到皇帝面前,盈盈下拜,眼眶微红,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陛下,臣妾近日听闻一些关于苏大人的传言,本不愿相信,可如今流言愈演愈烈,臣妾实在担忧,这关乎国家安危,还望陛下明察。”皇帝听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对苏悯贤一直颇为倚重,若这些传言属实,那后果不堪设想。他停下脚步,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下令严查此事。
负责调查的官员在苏悯贤的书房中发现了那些伪造的信件,顿时如获至宝。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信件取出,仿佛发现了天大的秘密。这些信件被呈到皇帝面前时,皇帝龙颜大怒,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苏悯贤竟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来人,将他打入大牢,等候发落!”
苏悯贤得知自己被诬陷后,震惊不已,他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他试图辩解,可证据摆在眼前,无人相信他的清白。他在大牢中来回踱步,牢房阴暗潮湿,墙壁上爬满了青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臭的味道。他心中懊悔不已,此刻才明白叶善依的提醒并非空穴来风,可一切都已为时已晚。
叶善依听闻苏悯贤被打入大牢的消息,心急如焚。她不顾自身安危,四处奔走,试图找到能证明苏悯贤清白的证据。她偷偷潜入冷幽凝的寝宫,在杂物间里翻找,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希望能找到冷幽凝陷害苏悯贤的蛛丝马迹。她的手被杂物划破,鲜血直流,可她浑然不觉。她还贿赂了冷幽凝身边的一个小宫女,从她口中得知了一些冷幽凝谋划此事的细节。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不足以推翻那些伪造的证据,救苏悯贤出狱。
而冷幽凝看着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得逞,心中得意万分。她坐在寝宫的贵妃榻上,手中端着一杯美酒,轻轻摇晃着,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她深知,只要苏悯贤倒了,就再无人能阻碍她实现自己的野心,她离那个更高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可她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