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初升,阳光透过议政殿雕花的窗棂,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映出一片金黄。新帝身着龙袍,神色凝重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群臣,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要从根本上杜绝苏悯贤冤案这类悲剧重演,仅靠宣扬正义精神远远不够,必须对宫廷的制度与风气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今日,他再次召集朝中重臣,齐聚议政殿,共商变革大事。
新帝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苏将军的冤案,乃我朝之殇,是朕心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痛。如今虽已为他昭雪,但若是不革新宫廷,日后难保不会再出奸佞之徒,祸乱朝堂,危及社稷。众爱卿有何良策,尽可畅所欲言。”
此言一出,议政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各抒己见。一位须发皆白、资历深厚的老臣,缓缓站了出来,他先是整了整朝服,然后恭敬地向新帝行了一礼,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完善官员考核制度。如今的考核,大多流于表面形式,致使一些官员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甚至胆大妄为,为非作歹。往后不妨增设民意考察环节,让百姓也能参与评价官员的政绩与品行。如此一来,官员们便不敢肆意妄为,而会将心思放在为百姓谋福祉上。”新帝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示意老臣继续说下去。“此外,还应规范官员选拔流程,杜绝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乱象,务必确保有才德者入朝为官,为朝廷注入清正廉洁的新鲜血液。”老臣补充道,言辞恳切,掷地有声。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也快步走出队列,向新帝行礼后,进言道:“陛下,宫廷内部的信息传递也至关重要。过去赵康之所以能蒙蔽先帝,与信息传递不畅、闭塞不无关系。臣建议设立专门的信息汇总机构,广纳贤才,全面收集朝堂内外的消息,并进行整理、筛选,确保陛下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实情,避免偏听偏信,被奸臣的谗言所误导。”
新帝认真聆听着大臣们的建议,不时与身旁的谋士低声交流,权衡利弊。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新帝深思熟虑,最终拍板,下令实施一系列变革措施。
首先,成立了“吏治司”,专门负责官员的考核与监督。吏治司选址在京城繁华地段,衙门宽敞气派。司内招募了一批公正严明、刚正不阿的官员,他们深入民间,走街串巷,与百姓交谈,详细了解官员在地方的施政情况,将百姓的评价、诉求一一记录,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同时,规范科举选拔与官员举荐流程,设立多层审核机制,每一层审核都由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官员参与,互相监督,防止权贵操纵,确保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
其次,设立“通政院”,负责汇总各方信息。通政院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内部机构设置严谨。这里广纳人才,有擅长文书整理的幕僚,他们能将纷繁复杂的信息条理清晰地分类汇总;有善于调查暗访的密探,他们乔装打扮,深入各个角落,获取最真实的情报。他们从各地收集消息,经过层层筛选、核实后,第一时间呈递给新帝,保证皇帝能全面掌握朝堂动态与民间舆情,不再被奸佞的虚假言辞所蒙蔽。
为了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教育,宫廷还定期举办“德政讲堂”。讲堂设在皇宫内一处幽静的庭院中,环境清幽雅致。每到开讲之日,官员们身着朝服,整齐入座。新帝会邀请国内德高望重的大儒前来讲学,内容涵盖忠君爱国、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等诸多方面。大儒们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结合历史故事与现实案例,为官员们剖析为官之道。官员们必须按时参加,学习结束后还要撰写心得,交流感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政治觉悟。
在新帝的大力推动下,宫廷的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每日早早入朝,处理政务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朝堂之上,进谏之声不绝于耳,大臣们为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福祉积极建言献策。曾经那些勾心斗角、结党营私的现象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清明、和谐的朝堂气象。苏悯贤的冤案成为这段变革历程的催化剂,时刻提醒着宫廷众人坚守正义,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新帝看着朝堂的显着变化,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只有不断革新,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让苏悯贤的悲剧不再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