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机这个东西民国时期已经有了,就是还比较原始,比较富裕家庭常见的是唱片机。最早的录音机并不是用塑料基质磁带的,早期的录音资料是记录在钢丝带上的。直到塑料的出现,电影摄像机和录音机才有了更好的存储介质。当然这个东西和平民没多大关系,也说不上推广,只能算专业设备,或者是富贵人家的奢侈品。
碧云轩店里卖出去过,但卖出的数量也不多,一台要卖快五百块大洋,只挣富人的钱。大概是推广的力度不够,销路不十分好。不过明慧这里的录音机算是体积小的,可以提起来就走,便携性能好,而且音质清晰,还原度好,葛掌柜自己爱听点戏都可以自己录下来反复听。明慧也只让出售空白磁带,戏曲大师的作品复制了就让葛掌柜自己听听罢了。人戏曲大师的作品没版权可不能拿出去盈利。
“我家里倒是有唱片机,我额娘听曲用的。”载琦摸了摸头说。
现在明慧正在放一盘录了“百鸟朝凤”的弦乐演奏带给他们试听。
“这个也不太一样,这个机器可以让你自己把感兴趣的录下来,比如老师傅的技艺传承,或者老人准备给后人留下点嘱托,或者婚庆典礼就不用请乐队了。”明慧给他解释用途。其实民国时期老百姓也没有太多娱乐方式,但生活的艰辛掩盖了这个问题,活着就很难了,听曲什么的大概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到的。如果能有点余钱花五毛钱倒是可以看一场电影也算是不错的消遣。
介绍到冰箱,载琦却说见过,就在隔壁一楼的西洋点心店里。
“哦,你是说那个卖蛋糕的一楼啊!”明慧想起来了,她驾校的一楼租给别人开零食蛋糕店了,她家还卖咖啡呢!她家倒是在自己店里买过冰箱存储奶制品和一些易腐坏的原料。
“这个东西自己家里夏天冰汽水冰个西瓜也不错哈!”载琦说。
这明慧很同意他,不过这个货店里出的也不多,类似电风扇冬天基本卖不动。东西挺好就是小百姓消费不动。也就是饭店、商户和载琦这种富贵人家才肯花这个钱。
像电风扇这种季节性产品店面都没有摆出来,不过去年夏天明慧店里倒是卖出去不少,这个成本低,明慧在这个产品上赚了一笔。
至于电视机店里没有,因为民国没有电视台,明慧也没技术去建个电视台,没有内容这电视一点用没有。
洗衣机也没有,因为民国没有普及自来水,更谈不上上下水的配套设施。再说洗衣服的人力成本很低。一个木盆、一块肥皂、一块搓衣板加一个家庭主妇。人力并不值钱,所以洗衣机也没有推广的土壤。
靠墙还陈列着两辆自行车,这个东西卖了大半年,民国的潮人们也都熟悉了。不过明慧不打算在本地再分销了,外地还是可以考虑的,不过看载琦估计是第一次自己做生意,大概也是打算在本地开业。到了外地除非是有本地人帮衬,否则也不容易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