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上的小弟子日渐增多,读书修行论道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会经常组织在一起论道的聚会。刘莲也加入其中。
甲:“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应当如何解释?这于后面的一些段落,好像有矛盾,比方说道德经第十三章:‘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这句话说,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身体那样对待,那么选择这个人治理天下是明智的。”
乙:“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地是没有分别心的,祂没有好坏之分,对万物都是一样。圣人也没有任何分别心,所以对好人、坏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圣人教化世人,是不应当区分种族、宗教、行业、贵贱的。”
丙:“刍狗主要在古代祭祀的时候使用,祭祀期间会备受重视,但是祭祀完成后就毫无用处,被随意丢弃,或用火烧掉。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哪怕再成功,不管有多少高光的时刻,也终将被上天舍弃,所以功成身退,才是最好的归宿。否则,被天地抛弃后就不会有好下场。”
刘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意思是天地并不仁慈,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即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包括运气、因果,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按照其发展规律,得到应有的结果。
同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字面意思是:圣人没有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般。实际上是说圣人没有区别之心,对待所有人都一样,任凭人们自作自受。也就是说,自然的法则是对待世间万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里,也应如此才是正道。”
丁:“那慈悲心,慈悲众生是不是有为?如果无为,一切顺应自然,应该少管闲事,与慈悲救渡是否矛盾?”
这时众人都陷入思考之中,一时很难给出答案。
刘莲:“无为和少管闲事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无为是指不刻意追求结果,不强制干预自然规律,而是顺应自然,让事情自然发展。而少管闲事则是指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干涉别人的私事和个人空间。
慈悲救度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是指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难,尽力去帮助他们,给予关爱和支持。这与无为并不矛盾,因为慈悲救度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爱,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结果或回报。在慈悲救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顺应自然,不去强制干预自然规律,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因此,无为和慈悲救度并不是矛盾的,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实现。我们可以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去帮助他人,不去强制干预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发展,同时也可以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痛苦,尽力去帮助他们,给予关爱和支持。这样就可以实现无为和慈悲救度的共同目标,即实现内心的大愿。”
戊:“原来如此,受教了。道德经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还请大家帮我解惑。”
己:“‘谷神’是指自然之道,‘谷神不死’意味着这个神妙的道是永恒不灭的,它不断地赋予生命以新生,永远不会枯竭。
‘是谓玄牝’,玄牝指的是雌性的生殖器官,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道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一样,是生命之源,具有生殖、繁衍的功能。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根指的是天地之间的根源,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道作为天地之间的根源,就像女性的生殖器官一样,是生命的源头。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就像细水长流一样,这个道是连续不断、永恒存在的,而且不会被用尽。这句话强调了道的无限性和永恒性。”
庚:“师兄,这些解释完全是从字面理解,我认为应该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谷在古代有精气养分的含义,‘谷神’就是我们人体内的精气神,精气神充足则五脏不衰,人则不死。玄为天也,在人身为百会穴,牝为会阴穴。百会穴连会阴穴就是中脉,此脉贯通以后,从会阴穴到百会穴真气自由出入,气通天地。这就是玄牝之门,通天彻地,可以滋养人体,对人来说,这就是天地之根。要利用天地之气滋养身体,必须精神内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指一个人在修行的时候不要过于急躁,应当平和,若有若无,不可有心追求。”
辛:“这个解释还第一次听说,难道是你师傅教你的吗?”
庚:“是的,我的师傅说不懂修行的人看道德经就是一本讲做人道理的书,而且看不懂其中内涵,就是空入宝山而不得!懂得修行的人会反复阅读道德经,从中领会修行之道。”
壬:“原来道德经是讲修行的书,我一直以为是道家学说,从来没有仔细认真看过。”
癸:“黄帝内经也是讲修行的书,现在人只当做中医书来看的。而且很多的中医根本不看黄帝内经,导致中医衰落,很多与修行相关的中医知识被舍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