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苏旭都在忙于徐贵妃别院的设计图稿,同时也在积极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殿试。
一日,突然他收到了同科贡士吴论的帖子,信上说他即将订婚,邀请同年贡士赴宴一起来庆贺下这个好消息。
若是往常苏旭,是不会去这种宴会的,
只是他帖子中提到,吴论的订婚对象是薛家的大小姐,他心中便起了好奇,决定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薛宝钗眼见贾宝玉整日里替贾府带来祸事,
连娘娘也被连累,便开始为自己打算,想要寻一位有功名的夫婿。
后面薛姨妈与宝钗谈及她和宝玉的婚事,宝钗便直言道:
“女儿不愿嫁宝兄弟。他既无爵位可继承,也无家产可依靠,原有个贵妃姐姐,如今也失了势,前途渺茫。
他眼下唯一的仰仗便是舅舅王子腾,可他也是我与哥哥的舅舅,我嫁给他,于哥哥和薛家都无益处。”
薛姨妈听后,也觉得女儿言之有理,便说道:
“我的儿,你素来有主见,你若不愿,娘也不勉强你。只是你年纪也不小了,总要嫁人的,娘和哥哥也不能照顾你一辈子。”
宝钗此刻突然想起林黛玉的夫婿即将高中进士,心中很不是滋味,凭什么她林黛玉可以嫁进士,自己只能嫁那些于科举一道无能为力之人?
便对薛姨妈说:“娘,我想寻个读书人,像宝琴妹妹那样,日后夫君若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也能帮衬哥哥。”
薛姨妈觉得此话有理,便托人四处打听。
恰巧,吴论与薛家一个铺子的掌柜是同乡,经人介绍,两家便打算安排相看。
宝钗得知吴论是本届第五十二名,二十多岁,一直专心读书,未曾娶妻,心中甚是满意。
她心里想的是,殿试还未举行,这吴论也不一定就比林妹妹的夫婿殿试名次差。
若是到时候情况反转,自己见了林妹妹,说不定能看到她长吁短叹、心理不平衡的样子,岂不妙哉?
苏旭得了消息吴论宝钗即将订婚的消息,便拿了吴论下给自己的帖子给黛玉看。
黛玉听闻后,脸上却露出了几分不可思议,立即拿起那帖子,低头细细端详,将帖上的文字逐一读过,一字一字辨认。
过了好一会儿,她仍觉得不甚真实,便再三确认,生怕自己一时看错,
直到彻底确信那帖子上分明写着“吴论”和“薛家大小姐定亲”,并清楚标注是紫薇舍人薛家时,她才一脸恍然。
她不自禁开口说道:
“这宝姐姐是我以前在贾府住着的时候,认识的舅妈家的表姐。
样貌性格都是出类拔萃。
我一直以为她最终会嫁给宝二哥哥,谁能想到,这样的佳人竟然出人意料地嫁给了别人,实在耐人寻味。
我在贾府住了这么久,也从来没听他们有人提起过这桩事,想来应该是最近才定下来的吧。”
她言辞之间隐含一丝唏嘘,更多的是难以置信的感叹。
苏旭听罢,思忖片刻,温和说道:
“这位吴论,我倒是知道的。
他算得上是颇有才学的人,只不过出身家境稍显不足,是个尚未摆脱清贫的寒门士子。
他的家族世代读书,父亲生前是名举人,后来早早病逝,他与寡母相依为命多年。
好在考上举人后得了一些乡绅的资助,家中有了几十亩薄田可以维持日常,不过比起薛家的富贵荣华,自然是差得远了。”
黛玉听闻此言,轻轻点了点头,脸上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惊讶之色。
她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宝姐姐择婿的眼光,果然与众不同。”
黛玉顿了顿,又道:“年纪轻轻就能考中贡士,这样的人,才学见识自然是极好的。宝姐姐的眼光,果然高远。”
她又想起了宝钗管家理事的能干模样,
补充道:“宝姐姐自幼便协助家中管理商铺,见识阅历远胜于一般闺阁女子,自然不会拘泥于男方家境是否富裕。”
黛玉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赞叹,仿佛对宝钗的决定十分钦佩。
“她看重的,应当是才华、人品和气节吧。”黛玉最后总结道,“如此看来,宝姐姐果然不是寻常女子可比,她的眼光和胸襟,非常人所能及。”
苏旭听着黛玉对宝钗的评价,心中也对这位薛家大小姐产生了好奇。
他想起现代的电视剧里,经常有女子陪嫁铺子的情节,便开口问道:
“林妹妹,你刚才说你宝姐姐替家里管铺子,这大家小姐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吗?她怎么还能抛头露面去管着铺子?”
黛玉解释道:
“寻常世家大族的小姐,的确是很少抛头露面的。
她们的家族大多拥有大量田产,靠收租便足以维持生计,即便知道经商能赚更多钱,也碍于面子不会亲自经营商铺。”
黛玉顿了顿,继续说道:
“宝姐姐家不同,他们是皇商,世代为皇家采办货物,自然也就有了商铺。”
她解释道,“宝姐姐现在管理的这些铺子,以后大概也会作为她的嫁妆。”
苏旭听后更加好奇了。
他穿越到红楼世界后,发现这里的女子嫁妆里很少有商铺,便追问道:“这么说来,除了你宝姐姐这种皇商,大部分官宦人家的小姐都不会陪嫁商铺了?”
黛玉略带疑惑地反问道:
“那是自然,既然家中不经营商铺,又哪里来的铺子陪嫁呢?”
她随即又笑着解释道:“官宦人家的小姐若是陪嫁商铺,别人恐怕会以为你在诅咒他们仕途无望。
前朝律法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本朝已经取消了这条律法,但人们的观念一时之间还难以改变,因此官宦人家依旧不愿沾染商贾之事。
毕竟,读书做官才是正途,经商难免被人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