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军营驻地的大帐内,灯火通明。
朴文德须发皆张,双目赤红,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
他重重地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桌上的茶碗都跳了起来,滚烫的茶水洒了一地。
“张辽!又是张辽!”
朴文德的嗓音嘶哑,仿佛破风箱一般,“此贼一日不除,我高句丽永无宁日!”
下方众将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他们都知道,朴文德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自从张辽率领军队进入境内以来,高句丽便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那些神出鬼没的骑兵,如同幽灵一般,不断地袭击他们的村庄、粮仓和补给线,让他们防不胜防。
“大将军,末将请战!”
一员身材魁梧的将领抱拳而出,声如洪钟,“末将愿率领精兵,将张辽碎尸万段,以雪我高句丽之耻!”
朴文德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
他知道,光靠匹夫之勇是无法战胜张辽的。
这个张辽,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用兵如神,狡猾得像一只狐狸。
“不可轻敌。”
朴文德沉声道,“张辽此人,诡计多端,不可力敌。当以智取!”
“大将军,那依您之见,该当如何?” 那将领有些不服气地问道。
朴文德眼中闪过一道寒光,缓缓说道:
“传令下去,全军集结,全力找出张辽的位置!分兵牵制,主力合围!这一次,我要让他有来无回!”
月明星稀,荒野之上,寒风呼啸。
张辽坐在篝火旁,默默地擦拭着手中的亮银枪。
跳跃的火光映照在他冷峻的脸庞上,显得格外肃杀。
虎豹骑的士兵们,则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着,偶尔传来几声疲惫的叹息。
自从进入辽东以来,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不停的奔袭、战斗、屠杀,让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感到疲惫不堪。
更何况,长时间的高强度作战,也让他们损失了不少兄弟。
“将军,喝口水吧。”
一名虎豹骑校尉端着一碗水,走到张辽面前,恭敬地说道。
张辽接过水碗,一饮而尽。
他放下水碗,目光扫过周围的士兵,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
“弟兄们,都辛苦了。”
张辽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我知道大家都很累了,但是,我们不能停下来。”
“高句丽人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对付我们。”
张辽继续说道,“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给他们任何可乘之机。”
“将军放心,我们誓死追随将军!” 虎豹骑校尉挺起胸膛,大声吼道。
“誓死追随将军!” 其他士兵也纷纷响应,声音震耳欲聋。
张辽满意地点点头但是,他更清楚,仅仅依靠忠诚,是无法赢得战争的。
高句丽的反扑远比他想象得更加猛烈,而且乙支文德也的确是个难缠的对手。
张辽沉默了片刻,忽然说道:“传令下去,明日一早,我们……”
他的话还没说完,便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
一名斥候飞奔而来,神色慌张地说道:
“将军,大事不好了!我们被包围了!”
张辽的眉头猛地一皱,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无数的火把正在迅速逼近。
“看来,朴文德,终于忍不住要动手了。”
张辽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转头对着身旁的亲卫说道:“去,把地图拿来……”
张辽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指尖最终停留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谷上。
“飞狐谷。”
他低沉的声音在夜风中回荡,带着一丝决绝,“就这里了。”
“将军,飞狐谷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若是高句丽人提前埋伏……”一名虎豹骑校尉面露担忧之色。
张辽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他沉声道,“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拖下去了。长期的奔袭和战斗,已经让将士们疲惫不堪,粮草也所剩无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他猛地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所有士兵。
“将士们,我们已经深入敌后太久,是时候结束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了!”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向飞狐谷进发,与高句丽人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士兵们齐声高呼,斗志昂扬。
他们早已厌倦了这种东躲西藏的日子,渴望着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实力。
大唐,长安。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一言不发。
在他面前,是堆积如山的奏折,每一份都控诉着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
“陛下,科举制度已形同虚设,世家子弟凭借祖荫,依旧占据朝堂要职,寒门子弟纵有才华,也难有出头之日!”
一位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懑。
“科举,科举,考的都是些无用之物!”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于国于民,有何益处?如今国家百废待兴,正需要的是精通农桑、水利、军事的实用之才!”
李世民揉了揉太阳穴,只觉得头疼欲裂。
科举制度是他一手推行的,本意是为了打破世家垄断,选拔真正的人才。
然而,事实证明,他还是低估了世家的势力。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操控考试结果,让科举沦为了他们巩固地位的工具。
“继续办,还是停止?”李世民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继续办,只会让科举更加腐败,寒门子弟更加绝望;停止,则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世家将更加肆无忌惮。
就在这时,房玄龄快步走入金銮殿,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
“陛下,臣有喜事禀报!”
李世民抬起头,疑惑地看着他。“喜事?什么喜事?”
房玄龄微微一笑,俯身在李世民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世民听后,先是一愣,随即“当真?”
房玄龄点点头,肯定地说道:“千真万确!臣已派人确认过,此事绝无虚假!”
李世民猛地站起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好!好!好!”他连说了三个好字,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走,随朕出宫!”
“陛下,这是要去……”
“楚河村!”
御辇辚辚,卷起长安街上的尘土。
李世民心中虽被科举的阴霾笼罩,却因房玄龄口中的“喜事”而燃起一丝期待。
这楚河村,自打一年前那奇异的“天降祥瑞”后,便屡屡创造奇迹,莫非真如传言那般,受神灵庇佑?
此刻正值秋日,道旁的梧桐叶已被染成金黄,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发出阵阵“沙沙”声,如同低语。
李世民掀开车帘,目光落在那些飘落的叶子上,心中却想着楚河村的稻田。
据说那里的稻子,一年能熟三次,颗颗饱满,晶莹剔透,宛若珍珠。
若是真有这样的稻种,推广开来,大唐的粮食危机便可迎刃而解。
一路疾行,御辇终于抵达楚河村。
还未进村,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稻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举目望去,田野里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宛如金色的波浪,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李世民走下御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只觉得神清气爽。
他看着眼前这片丰收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喜悦。
“陛下,请随老臣来。”房玄龄神秘一笑,引着李世民往村中走去。
穿过一片稻田,来到一处被篱笆围起来的院子前。
房玄龄停下脚步,转身对着李世民说道:“陛下,就在里面。”
李世民推开院门,走了进去。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陛下,请看!”房玄龄指着院子中央的一块空地,声音激动得微微颤抖。
李世民顺着房玄龄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