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开始全国范围之内开始推行人头税,也就是说只要生孩子就要交税,在太平的时候这种税还是可以被执行的,不管是地方官还是中|央|政|府都对于这个很认可,他们才不管老百姓如何艰难,想的也就是如何可以搞到更多的钱维持自己的统治。
这也是为什么人口一直都忽高忽低的原因,因为只要一出现社会波动,那么就会有大量的人口忽然消失,都已经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了,谁还会给你上税?不过老百姓不是真的消失了,只是他们都加入了大户人家,成为了那些特权者的一种储备。
不过战乱年代老百姓也是最悲催的存在,不是他们不想交钱就不交钱了,毕竟只要是有人能够举起大旗,就可以自封草头王,然后他们的士兵就会提着刀枪上门收钱,不交钱那就不要活了,所以他们想要活下去也只有投靠一个比较强硬的东家,这也是大量人口都成为别人部曲的真实原因。
汉桓帝时期全国人口统计,大约一千零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户,人口数是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到晋初五帝太康元年统一之初的粗略统计是户口数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人口数是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余人,这也是三国最后的户口,也就是说经过东汉末年和三国之间的战乱,人口数量和户口数,都不及东汉恒帝的三分之一了。
可这些是真的么?两晋时期一个八王之乱就死了多少人?那么多士兵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动辄就会有人可以组织起来几十万军队,难道那些都是稻草人么?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老百姓为了可以不交税,所以能躲就躲能藏就藏,他们找到了一个对抗人头税的办法,而且乐此不疲。
而此时只要推广这个摊丁入亩的政策,那么就等于将老百姓身上的枷锁彻底打开了,他们不需要东躲西藏,也不需要为了成为别人的部曲,而丧失自己的自由,他们自然就敢于生活在灿烂阳光之下。
这将导致人口的暴增,而诸葛亮最想要的也就是这个,想要凭借两个半州对抗魏国,那么必须要有更多的人口,这就是刚需。
接下来的改土归流,自然就是要解决少数民族和手里掌握权力的土司,其实也不光是土司,还有那些大户自治的地方,这些都将改为由中央政府直接派任流官治理。这一改革旨在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土归流后,地方势力不再拥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而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接受中央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好处显而易见,通过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促进民族融合,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让他们更加快速的融入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
但这也是有相当大的风险的,因为一定会有部分民众担心改土归流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于造成反叛,所以推行的时候将会有些难度。
第三个建议,就更好理解了,科举制度基本上就是最厉害的大杀器。
此时蜀汉执行汉制,也就是推荐当官,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要是没有一个当官的人推荐,那么你就只能当个普通人,就算关二爷张三爷这样的天下英雄,没有人推荐,不也就是个马弓手么?谁又敢说自己比他们两位还要强大?
甚至于刘玄德都是汉室宗亲,为了生活也只能织席贩履,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上升通道对于老百姓其实是完全封闭的,大家想要升上去基本上没有可能,而科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打开一条全新的上升通道,让那些普通人有了奋斗目标,只要一推行,那么就一定会让天下英雄侧目,英雄嗯都希望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来,而现在给他们这个机会,唯一的要求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就像是李世民说的那样,只要推行天下英雄就要全都进入我的彀中了。
这三条建议也是马通知道的封建社会最厉害的三种手段,现在一下子都拿出来献给了丞相,也是想要可以尽量帮助他一下,至少也给蜀汉最后的一个希望,至于丞相是不是想推行,那就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