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我们不是神
“主子,果然不出您所料,他们二人想偷汤底。”
“有人揣碗了?还是窗外有人递碗了?再将汤递出去?”
这是楚惜能想到的最可能的两个方式。
“都不是……他们两人一人喝了一大口汤……没有咽下……”
金元宝都要说不下去了。
楚惜正喝水着,“噗~”的一口水喷了出来。
“那,谁喝的辣汤?”
金元宝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小的并未注意。”
“行了,没事了,你去忙吧。”
“主子,不用拦住他们吗?”
“不用理会,你去拦了他们咽下去也死无对证,难不成他们还能回去将汤吐出来让伙夫研究?”
楚惜一想到“进口汤底”被人细品,就一阵恶寒。
“那倒也是,真这样,还不如叫掌勺师傅亲自来尝一回。”
殊不知,离去的二人,匆匆加快步伐,角落有人迎了上来。
吴人机口中含汤,腮帮子已经感觉困了,给人比划着碗,那人却半天领会不到他的意思。
最后在那人惊恐瑟缩的目光下,他从对方衣袖摸出两只小碗。
“拿去给掌勺,让他务必参透其中的调味料。”
那人颤抖着接过碗,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愣着干嘛,快去啊!耽误了赚钱先拿你祭梅老板。”
被踹了一脚的男子,一狠心,直奔福临门酒楼后厨。
“恶心道友,不恶心贫道。”
次日,白知府传信楚惜,说看好了几处可供廖家村百姓落脚的地方。
“白大人,您是父母官,您决定就好,百信也信您。”
“诶~此言差矣,这些百姓是你救回来的,自然是最信任你,何况,本官如何安置他们,也算是给你一个交代。”
看好的地方共有三处。
一是他们来时走过的路,和关州接壤之处,而且偏南,也是去往渝州、京城方向的必经之处。
二是定州偏北的一个县里,那边有几个村镇可以落脚。
三是往西,洪景镇,楚惜回村的必经之路。
楚惜思索片刻,敲定了洪景镇的位置。
“二那边地广人稀,村民可以分到更多的耕地,当地百姓也更容易接纳他们,楚娘子为何不选这个地方?”
“白大人,他们原来的住址位于关州偏北,越是接近边关越可能荒凉,咱们定州最北的情况,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白大人一脸严肃,他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要是真如关州那边土壤沙化,百姓该如何是好?”
楚惜微微一笑,这老狐狸,想请教她又不直接问,拐着弯的套路。
“还记得前几日给大人的土豆吗?土地沙化,但不完全成为沙漠,此物最适合种植,且产量可以最大化。
当然还有红薯、西瓜、哈密瓜、沙棘、山楂、花生等很多农作物。”
白大人心中一喜,面上却展露愁苦之情。
虽然他都未听过这些作物,既然楚惜知道,那必然也能弄到这些作物的种子。
“可我从未听过这些,又要如何得到他们的种子啊?”
楚惜不语,只是一味的看他演,最后败下阵来,无奈叹气。
“大人,我倒是有种子,但是只够种一小片。”
“无妨,我会如实上报陛下,司农司那些吃干饭的闲人会负责培育的。
而且前几日,我已将土豆事宜上报,韩司主那老匹夫竟然还想要一麻袋回去,我只给了他五颗。”
楚惜嘴角微微抽搐,没想到白大人竟然是这样的白大人。
“要是拿去培育,是为惠及百姓,倒是可以多给一些,不差哪几个。”
“我还是先顾自己辖下的百姓,分完要是有余,就再给他几颗。”
楚惜点头,略过这个话题,反被动为主动。
“我看大人首选之地是和关州接壤之处,我不甚明白,大人可以说说您选此地的依据,或者说您有什么打算吗?”
白大人有一种被看穿的窘迫,摸了摸鼻子,心中腹诽:这人聪明是好,可太聪明了,就不好糊弄了啊。
“唉,你想听实话吗?”
“当然。”
楚惜也毫不客气:即使我们很熟,想让我想法子出主意,还不想开口欠人情,哪有这种好事?
“还是因为之前蝗灾的事,届时,咱们定州百姓有了土豆就是有了希望,用仅剩的余粮、挖点野菜,只需要撑到土豆成熟,今年大概就可以平安度过。
但其他地方没有土豆的百姓怎么办?野菜挖绝种能拖到明年收成吗?
今天廖家村能举村迁走,那还有千千万万个廖家村,到时候得不到救济,不被各地接纳,他们会如何?”
楚惜早在刚穿来的时候就想过,如果继续灾荒,自己也可能和家人走上逃荒路。
好在绑定了系统,又找到了水源,解决了蝗灾,也熬过了旱灾。
但是其他地方的百姓没有啊,基本都会向京城方向流动。
如果发现进不了京城,时间久了,必然会有人发现定州百姓都没有逃,转头再逃到定州。
逃荒不可怕,可怕的是难民太多,更可怕的是时间久了,能存活下来的,又岂会是什么良善之辈?
“白大人,我们不是神,救不了所有人。”
“我知道,正因为知道,才想把他们安排在三府一京进定州的必经之路,有人能先替我定州百姓挡起第一道防线。
可是,我又良心难安,户籍进了我定州城,那便也是我定州百姓啊。”
“那大人把难题推给我,若我选了一,岂不是做了坏人?”
“我知道你不会选一,我只是很难顾全大局,我这个知府当之有愧。”
白大人掩面而泣,楚惜惊觉他不过而立之年,已有丝丝白发,掩藏在墨发之中。
做官难,做好官更难。
楚惜也能理解这个节骨眼上,作为一府之首的知府大人内心有多煎熬。
“大人,尽人事,听天命。”
停顿半顷,复又语。
“大人只管跟随本心,如遇难处,尽管开口,我或许也能想出一二个点子。
我会永远支持清正廉明的好官。
百姓也会永远拥戴爱护子民的上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