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末以来,河北地区就跟中央朝廷不对付。
当初是因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河北地区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唐朝建立,又接连跟河北的窦建德打了几场大仗,再后来又有刘黑闼之乱,以及幽州燕王之乱。
可以说,河北地区在朝廷眼中,一直都不是什么安分的地方。
就这,都还不是矛盾的全部。
最主要的矛盾,是山东、河北地区的士族门阀林立,垄断了太多的资源和权利,导致朝廷都没办法对这部分地区实行管理。
都没法管,自然也就谈不上治理,所以干脆就摆烂。
随便你们怎么折腾,只要不叛乱就行了。
就这样,双方的矛盾一直积攒了下来,一直到玄宗朝才终于爆发出来。
安史之乱时,为什么安禄山、史思明这些叛将,能一口气拉起几十万的大军?
因为当地的百姓,一样对朝廷不满,他们也早就想推翻这个朝廷了。
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他们才不管什么大唐盛世,只知道现在过得很差,快要活不下去了。
为了活下去,就只能造反了。
于是,当有人举起叛旗的时候,河北的百姓立刻蜂拥而至,成为造反的主力。
在临走之前,韦安平特意将安史之乱的例子,详细讲给了李世民听。
通过这个例子,让他明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后果。
京城的繁华,终究只是京城一地,只有全天下都变得富裕,才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
否则迟早有一天,被遗弃的地方会成为引爆炸药的火星子。
“陛下说的,莫非是河北山东一带……”长孙无忌很快就猜出了李世民的想法。
“不错。”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看向东北方向:“朝廷对那里亏欠太多,需要好好地补偿他们。”
“可是……那里士族林立,门阀遍地,恐怕不容易啊。”长孙无忌担心道。
河北、山东地区不同于岭南。
之前的岭南,完全是一片未曾开发过的蛮荒之地,唯一能称得上是豪族的,就只有冯家。
只要拿捏住冯盎,什么都好说。
在一片未开发的土地上,做事也很简单。
但河北山东地区则完全不同。
一来,河北山东早就开发得十分成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二来,那里门阀士族林立,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都被门阀士族掌控,朝廷派人过去,根本没办法做到有效管理。
三来,那里人口众多,管理成本巨大,朝廷一旦插手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朕当然知道。”
李世民看着河北方向,微笑道:“这些问题,朕和先生早就说过了。”
“那……先生怎么说?”长孙无忌好奇的问道。
“先生说,后世有一位圣人曾说过: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嗯……啊?”
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平地起惊雷。
短短一句话中,包含了杀伐果断的决心,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无比信心。
打扫屋子……这是要对河北的士族动手了呀!
而且还要彻底“打扫干净”!
不留半点污渍……
“辅机觉得此话如何?”李世民转过头来,笑着向长孙无忌问道。
“臣……以为不能轻易动手。”
长孙无忌思虑再三,还是不敢赞同此事。
河北山东的门阀士族,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就算是他这种新兴贵族集团的领袖,也不敢撄其锋芒。
这几年以来,朝廷虽然一直在打压门阀士族,但也只敢敲敲打打,重来都没有正面对决过。
李世民闻言,直勾勾地望着他问道:“辅机,你是对朕没有信心,还是对大唐的朝廷没有信心?”
“我……臣,不敢。”
长孙无忌摇头苦笑道:“先生不是明知道朝廷跟河北地区有矛盾,为何还要选择火上浇油?”
李世民也摇了摇头,坚定道:“这不叫火上浇油,而是拔出病灶,消除毒瘤。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治愈河北的创伤。”
此话一出,长孙无忌顿时无话可说。
想来想去,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句话。
“臣,请陛下三思!”
“臣等,请陛下三思!”
当天下午,当李世民召集朝中重臣,向众人询问意见的时候。
几乎所有人都说出了这句话,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
没有一个人认为,此时是跟门阀士族决战的时机……甚至许多人都不认为门阀士族是什么大问题。
虽然他们一直盘踞在河北、山东一带,控制着大量的田地和人口,一直跟当地的官府对着干。
但是……他们替朝廷管好了当地的百姓。
对于朝廷来说,只要能收得上税,百姓不造反……其他的都不重要!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李世民差点就气笑了。
历史上,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
不过,他也不怪说话之人,毕竟……除了他和韦安平,谁能知道一百多年后的事情呢?
在现在的人看来,山东、河北之地一直都安安稳稳,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谁能想到,在这一片平静的表象之下,有一股暗流一直在涌动,并且不停地积蓄力量呢。
更没人想到,这股力量会在一百多年后,将盛唐炸得粉碎!
安史之乱,不仅毁灭了盛唐,让大唐由盛转衰。
还彻底改变了大唐的风气,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的民族政策。
从此以后,整个华夏大地的风气,都由开放转为了内敛和排外。
因为影响太过深远,所以无论如何,韦安平都想要尝试着拯救一下,哪怕是百年之后的事情。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他留下来的计策。
看到所有大臣都在反对自己的意见,李世民的目光下意识的看向左下的一处,才发现那里不仅没人,连椅子都没有了。
先生啊,你为什么就这样走了呢。
他不由得在心中喊道。
此时此刻,李世民总算是理解了当初韦安平的心情,或许当初先生就是这种感觉吧。
明明知道很多,但却不能说出来,还得面对无数人的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