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樗里疾、甘茂说的话,并非不无道理的。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话秦王荡以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人的秉性、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手不沾土,脚不粘泥,有的严重脱离劳苦大众,有的还自命清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一般处在顺景时还好,但凡一有点风吹草动,或稍有点对自己不利的地方,就要么放弃正义,要么昧着良心说假话,甚至是做出负心的事情来。
他们大多就像这幅对联中讲述的那位秀才,人家屠夫仗义救了他的性命,他在强权的威逼利绣下,反而倒咬一口,与仇人沆瀣一气,当堂翻供,这或许就是所谓旧文人的劣根性。
相反,屠狗之辈,他们头脑简单,接触的都是些凡夫俗子,但大多受古戏文、说书人的影响,因为自古江湖上多是侠义的剑客,所以他们脑子里反而都是古道热肠。
当然了,这个时代,文武不分家,士子一般都学过六艺,文武兼备的。
只不过读过书的士子,见多识广,城府颇深,花花肠子可要比粗鄙的百姓多的多。人人读书,人人都追求高官厚禄,谁为国家作战,谁为国家耕地?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子夏,你有何看法?”秦王荡又将目光放到弥子夏的身上。后者本来是一言不发,看见秦王荡询问自己,不得不低着头,回答道:“王上,臣的看法与严君、甘相的大致相同。”
“王上开启民智,何苦来哉?士子与农家子弟,不是一个阶层,且不说王上要提拔,要开启贫苦出身的农家子弟的智慧,千难万难,要耗费巨大的财物,最终,都有可能得不偿失啊。”
“王上可知道坊间的‘魏才秦用’之说?”
“自然知晓。”秦王荡微微颔首道。
“魏国曾是霸主大国,盖因其土地肥沃,位于中原之交通要地,利于商旅往来,再者,就是君明臣贤之故。魏国鼎盛之时,人才是天下列国当中最多的。魏有其才,故成其大,故成其强,秦有魏才,方能东出而称霸天下!”
闻言,秦王荡陷入了沉思。
樗里疾趁势进言道:“王上,弥子所言极是。诸如商鞅、张仪、公孙衍、魏章等人,俱都是魏人,亦或是曾效力于魏国麾下,只可惜魏惠王没有识人之明,致使贤能明珠暗投,辗转到了秦国,他们才能一展抱负。”
“既然列国的人才能入秦,为王上所用。王上又何必花太多的心思培养人才?”
秦王荡依旧沉默不语。
甘茂道:“王上,士不唯秦人,这是先王临终前所言,难道王上你忘记了吗?先王之意,是要王上你任贤用能,无论是秦人、魏人,还是齐人、楚人,只要有才干,王上尽可重用,使之各得其位,各司其职,不是吗?”
看见三位重臣都这般劝谏自己,秦王荡的心志不由得为之动摇。
难道自己错了?
魏才秦用之典故,秦王荡还是一清二楚的。
春秋时期,有“楚才晋用”的典故,说的是楚国朝纲不振,优秀人才投奔他国,特别是被晋国重用。
其实,更加令人感叹的是“魏才秦用”。那个时候,商鞅、张仪、范睢都来自于魏国,相继入秦,帮助秦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魏国在战国时代最先崛起,曾是天下英才向往之地。
魏文侯治下,群贤毕至,以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以李悝、翟璜为相,以乐羊、吴起为将,文武并进,开创霸业。但魏惠文王沉溺虚名,察举不明,举措失当,人才流失,国势日下。
商鞅生于卫国,入仕魏国多年,算是大半个魏国人。公叔痤身为魏相,深知商鞅之才,却未重用,在临死之前才劝说魏惠王对其委以重任,并建议如不用之必除之。
虽然魏王不以为意,但商鞅在职场失意和生命威胁的双重打击下,响应秦孝公《求贤令》的“集结号”,西行入秦。
张仪本为魏国贵胄之后,辗转各国,不为所用,却在秦国找到了新天地,被委以重任,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国。
范睢和张仪同命相怜,身负奇才,却在魏国无立锥之地,受中大夫须贾、魏相魏齐的迫害,心死投秦。
失意之人百折千回之后都投奔秦国,绝非偶然,秦国海纳百川,引天下之士,初现鹰隼试翼之态。
说真的,秦王荡不必自己培养人才,盖因以秦国当前如日中天之国势,只要他继续礼贤下士,任贤用能,就会有许多山东列国的人才争相入秦的。
秦王荡长叹一声,又道:“王叔,你们的意思,寡人明白。寡人开启民智之举,虽意在培养人才,但更多的,还是想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秦法严苛,秦人惧于刑罚,闻战则喜,而人情稀薄矣。”
“寡人并不生于孝公时代,不知此前的秦人生活究竟如何。不过从史书的记载中,从老人的口口相传中,还是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
顿了顿,秦王荡又道:“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百姓虽蒙昧,但不失血气,不失融洽,不失礼节。但是变法之后的秦国呢?人人畏惧连坐,邻居犯法,而人人告发,多半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国家,能有多少的活力?”
“再者,秦已大出,魏之河东,韩之三川,多归于秦,那里的百姓能适应秦法吗?寡人说这些,不是要更改商君之法,而是要阐述一个事实。”
“商君之法,已经禁锢了老秦人的思想。老秦人是为我秦国之根本。有朝一日,秦国大出,雄于天下,然则朝野上下,朝中及其地方,少有秦人主政,而尽是列国之士子主政,则当何如?”
“……”
樗里疾沉默良久,又道:“王上多虑了。若是真到了那一日,王上欲开启民智,老臣无话可说。但是现在,老臣绝不能容忍王上不顾国本,改革教育,坏了大秦的尚武之风!”
秦王荡最终,还是没能说服樗里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