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
“内阁?”朱元璋若有所思,他想揽权的心思从来没瞒过谁,如今觉得有更好的办法,自然会多考虑一番。
朱元璋还在思考,朱标已经坐不住了,他起身说道:“父皇明鉴,神迹所言实为良言。我大明后世之君并非都如父皇般英明神武,儿虽不才也自信能制私心,可后继者若出一二不肖子孙,恐我大明江山就万劫不复了!”
朱元璋治国的思路就是给后代子孙把路都铺好,他们按部就班即可。为了强化这一点,他还特地写下了《皇明祖训》。可朱棣的靖难让他明白了,只要他一死,他的话可以被随意解释,人气可就真的如灯灭了。
到这时,朱元璋也不再藏着掖着,对朱标说道:“为了我大明不落入奸臣手中,这宰相咱是一定要废黜的,皇帝必须手握大权,否则如何称得上是天子?至于这个内阁,咱还要好生想想,太子莫要再劝了。”
【在梳理完朝政之后,朱棣又把目光转向另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朱棣刚刚即位,便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抬高北平的地位。】
【北京作为朱棣的龙兴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作为元朝旧都。交通便利,形势险要,也可以作为新的首都。】
【而反观南京,作为朱允炆的大本营,即便是朱棣已经上位了,反对他的人也是不断出现。更何况作为都城,南京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短板。】
【其实早在洪武后期,定都南京的弊端便已经显现。既要维持边疆军队强悍的战斗力,抵御草原南下,也要这支军队忠心耿耿,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
【朱元璋也做到了极限了,他将儿子们分封在边塞,以藩王作为边塞的防御体系。】
【但事实证明了,就是自家人,也不可信。守边的藩王们弱了,边疆守不住。强了,中央也就危险了。】
【如果不派儿子守边,而是派遣大将守边,那可以了解一下安禄山,李隆基想必有很多话要说。】
【再一个,自宋代以来,中国南北已经分裂许久了。说实话,宋朝很难称为大一统王朝。如果北宋勉强还算的上的话,那南宋绝对算不上,南宋充其量不过算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罢了。】
【明朝初年,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都集中在南方,确切的说是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其漫长辽阔的北方边防线都需要江淮汉人去进行财政支付转移和转运物资,这本就容易招致他们的不满。】
【更严重的是江淮汉人认为,除了江淮以外的北方之地,已经沦陷百年,早就礼崩乐坏了,就是夷狄腥膻之地。】
【洪武末期的南北榜案,就是起自于此等风波。其实南北榜案出了之后,就已经说明了明朝这个大一统帝国定都南京绝对是严重的错误。只是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威望太重,根本看不出这种错误。】
【其实朱元璋也并非不知道这个问题,他也曾想过迁都,但种种掣肘之下,最终未能成行。】
【总之,朱棣登基后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藩王守边制度必须取消,否则时间长了朝廷根本控制不住边疆;那边军交给异姓将领能放心吗?】
【参考东晋、北魏、唐朝的情况,结论不言自明:异姓边镇大将靠不住。参考大宋朝,过度钳制边军将领也不行,军队不能打仗,国家更危险。】
【于是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把朝廷搬到边疆去,由皇帝亲自守边,就近控制边军。】
【正是朱棣的迁都,才真正使得明朝这个朝代能够正常存续下去,并且他顶着各种压力,坚持推进洪武时期的移民政策。】
【不仅在辽东河西扎下来几十万汉人军户和家属,他们很多都是江浙沪一带或山西的百姓。而且从江淮大力移民到河北,彻底重整了河北人口结构。】
【这次迁都极大地深化了中国南北一体化进程,避免了再度进入长期的南北朝大分裂。】
【不仅如此,朱棣还远离了南京的这种反抗势力,将他们尽数边缘化,将国家的首都置于自己大本营,更是加强了自身对于朝廷的控制。】
【永乐四年五月,朱棣开始营建北京,正式为迁都做准备。北京的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大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四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落成。同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明朝至此也进入了,天子守国门的新时代。】
【自从迁都北京后,伴随着几次大规模连续出击蒙古,明朝一直对周边异族保持着压制力,一直持续到明英宗时期。】
【鞑靼本部和兀良哈人根本不敢轻易南下西拉木伦河和赛音山达以南驻牧,北京边外有很大一片无人区。】
【后来,明军被西边的瓦剌再加鞑靼一起联军整了个土木堡之变,世纪大翻车之后,北京边外的确风声鹤唳了一段时间。】
【但是到了成化朝,朱见深深思熟虑之后,在兀良哈人被重新崛起的鞑靼本部追着打时,他果断出兵,出钱,出粮,又重新树立了明军的威名。】
【此后,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祖孙三代,北京都非常安全,大明也真正的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北京也成为了大一统王朝保持最长时间未被攻破的都城。】
【也是从朱棣开始,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是当时奠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