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位大典第二日,瀛寰帝即位后的首次早朝。
大部分臣子以惴惴不安的心情,迎接与新帝的第一次正面“交手”。
秦仪君穿着玄色袍服,头戴冠冕坐于龙椅之上,毫不收敛锋芒。
因身量高挑,很多时候让人忽略了她的年龄。然而座下臣子都知道,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没有哪个敢轻视于她。
兵权在握火器在手,掌控京都城和整个皇宫,漠然看着死谏的文官们哭天抢地攻讦于她,甚至反将一军说他们不死便是在做戏,“帮”他们去撞柱的,能是什么简单人物。
说起来,在这个女孩子初现风华的年纪,又经历了战场洗礼,秦仪君的五官身量也长开了些,婴儿肥消退之后的面容十分姣丽,但从来没人在意她的容貌。
毕竟,谁会把美貌当做对一位帝王的夸奖呢?
温小泉和温石头立于下侧,温石头手上的托盘里,放着三道圣旨。
百官觐见行礼后,温小泉拿起第一道圣旨。
瀛寰帝的圣旨仍由温小泉宣读,众臣颇感意外,这位先帝的心腹太监,竟然仍受新帝看重,是不是说明,他们这些旧朝老臣也不会丢了官位?
有些记得往事的臣子,想起十年前新帝小时候封福惠县主的圣旨,便是由这温小泉去宣的,当时皇帝力排众议发了好大一通火,还借机给温小泉升了品级。
他跟新帝有这份老交情在,只要听话识趣儿,新帝当然不介意留着这条忠诚的狗继续使唤,还能彰显自己的大度。
这第一道旨意,是纪年之法的改革。
往常中原王朝一般用年号纪年法,即按照君王登位的年次纪年,比如建隆帝是三十二年前的11月登基,从次年一月起称为建隆元年。
有些皇帝若是遇到什么祥瑞大事,还会重新改元,既更改年号再重新开始计算。本朝皇帝没这个习惯,今年还是建隆三十一年。
另一个世界的祖国为什么能那样强大,疆土辽阔,是有历史基础在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包,盛唐之时甚至一度将东亚各小国、部落都收为附庸,才使得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将汉字作为书面语言。
同化度高,说的话、写的字都一样,这为后期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只要统一政权保持先进,便能很轻易地进行文化“入侵”。
秦仪君想了很久,该如何处置女真、倭人等后世罪孽深重的种族。
现在他们还没行过那等天怒人怨之事,这口气得出,但先前一时火上心头所想的杀光,是很浪费的行为,还不如留着打工,然后慢慢同化,断其传承!
没错,她认为最彻底的,还是来自文化层面的消灭。而所有的文化入侵,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从纪年这种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最好。
若继续采用年号纪年法,每隔十几年几十年变动一次,很不利于形成持续的文化输出。现在的中原王朝疆域还不算很广阔,很多边远地区的百姓都不知今夕是何年,更别说周遭语言不通的各个部族了。
而这道圣旨下令废除年号纪年法,新开大秦历,自始皇帝建立秦朝那一年算起,距今一千四百三十二年,即称今年为秦历1432年。
从此以后,像建隆、瀛寰这种就只是某个帝王的名号称呼,不与纪年挂钩。
只要这次的大秦存在得足够久、变得足够强大,从此以后千万年,无论帝王更替甚至消失,大秦历都会永远使用下去!
至于她占下的疆土后人能不能守住,那就看造化了。
而十月初一是大秦复立的重要日子,定为国庆节。
这事儿秦仪君早与礼部和司天监通过气,听过她的设想之后,他们也明白这位女帝所图不小,自然没有疑义,纷纷站出来赞颂瀛寰帝的宏才大略、高瞻远瞩。
此道圣旨也只与礼部和司天监有关,他们没意见,其他人自然不会跳出来找不痛快。
众臣都知道,这只是“开胃菜”,剩下的两道圣旨,才是正餐呢。
第二道圣旨,是开恩科,科考内容改革,无论男女皆可参加,以及朝堂官员也必须重考策论,通过后才能继续任官。
这道圣旨念着念着,大殿之中便逐渐从呢喃细语到沸反盈天。
开恩科倒没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早想过会有许多臣子逐渐被撤换成新帝心腹。
因新帝是女子,大臣们也想过她多少会提拔些女官,却没想到她会如此大胆,竟然想直接让女子参加科举。
已经任官的,上至三公、下至九品小吏,竟都要重新考试才能继续任官,自古以来哪有这样的道理!
秦仪君一个眼色,魏源举起手中重刀,猛地高喝一声:“肃静!”
列于大殿两旁的御军也随首领抽出刀剑,嚷嚷得正欢的朝臣顿时安静下来,殿内落针可闻。
温小泉继续读圣旨,读完后,众臣面面相觑好一会儿,才有人站出来开始进言。
然而不管众臣如何感到屈辱,慷慨陈词十年寒窗一朝中举的艰辛与不易,力争官员们都是,不该被卸磨杀驴。
话语又隐隐透出几分威胁,说若是没有旧臣相帮维持朝堂运转,或将天下大乱。
对此秦仪君都只有一句话,不愿意重考,那就辞官。
她并不需要这些旧臣,来维持所谓的秩序和朝堂运转。对秦仪君来说,那都是要被淘汰、被替代的东西了,维不维持没什么影响,反正马上都要改的。
天下大乱?他们太看得起自己了,只要没有兵马战戈,哪里乱得起来。
秦家这些年培养安插了这么多人在各地,也不是吃素的,就算哪地总督城尹被他们撩拨得撂挑子,短时间内有当地的秦家管事撑场,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一时间,对于这道圣旨,众臣的重点都放在了他们还需要重新考策论才能继续当官一事上,反而忽略了另外两条。
女子参加科举这事儿听起来荒唐,一细想现在有几个女人通读圣贤书的,就算让那些女人科考,她们哪能考得过饱读诗书的儒士?
至于科考内容改革,圣旨里又没写出具体改成什么样儿,若是改得不妥,到时再一一反驳便是。
第三道圣旨,则是由国库出资,开办义务教育学堂,无论男女,所有适龄的孩子即六至十二岁,都必须上学读书,完成学业,否则其父母要被罚做劳役。
这一下子,可是捅着了世族的死穴。
失去知识垄断的世族,如同被斩断了双腿,再也没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