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终于又过来了!”
“可惜靖康之后,它就失去光彩了!”
击败金国的西路军,朱武命卢俊义、孙安、董平率领骑兵追击,自己带林冲、杨春等人,前去接收东京。
看着眼前的东京城,朱武感慨万千。想到了当初被人逼出东京、以及落草后偷偷进京、和林冲等人相遇的往事。
如今,再一次来到东京后,朱武决定在占据这座城市后,把都城前往燕京。把宋国的历史,彻底埋葬在这里。
“东京虽然在中原腹心,汴河等河流的水运也非常便利。”
“但是这里无险可守,想要安稳就必须常年维持大量兵力。”
“而且临近黄河,以后有被淹的危险。”
“不如建设燕京,以燕京作为都城!”
对燕京多次整治,朱武在那里的统治称得上十分稳固。即使在此时占据东京,朱武仍旧想要以燕京为都。
尤其是想到历史上开封在宋朝后六次被淹,朱武更觉得不能把都城放在这里,免得发生水患,朝廷中枢受损:
“黄河的泥沙一直在增多,宋国三易回河,又让河道不定。”
“开封附近的黄河即将成为悬河,发生水患的危险太大,不能冒这个险。”
“万一都城被淹,容易给野心家机会。”
提前占据东京,阻止了未来杜充扒开河堤让黄河南流,朱武可以确定不让黄河搅乱淮河水系。但是上游的植被破坏和下游的三易回河的事情此时已经发生,黄河水患频发,早已是个事实。
在不确定能不能治理好黄河的情况下,朱武不可能冒着危险,仍旧定都东京。他心中早已决定把都城前往燕京,以那里作为中心。
“燕京虽然也有水患,但是卢沟河、潮白河相比黄河来说,危害要小多了。”
“而且定都燕京,朝廷就直面草原的威胁,更有动力北伐,彻底消灭金国。”
“更何况我早已命人发展海运,从江南走海路运粮到燕京,相比走汴河运粮到东京,未必会提高多少成本。”
“燕京作为都城,优势多于东京!”
分析燕京和东京的优劣,朱武认为燕京虽然偏北,却更适合作为都城。东京这个地方,更适合作为陪都:
“有汴河的水运在,东京一时半会儿不会衰落。”
“这里可作为中原的中心,作为陪都存在。”
“对东京不用大肆整修,也不会大肆破坏。”
“就让它维持原样,继续发挥作用!”
所以,在进京前,朱武就颁布严格的命令,让士卒遵纪守法,不得随意破坏。
尤其是对东京的民众,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坏了形象,遭到他们反对:
“东京民众因为金兵残暴,在城墙被攻占后自发构筑街垒防御。”
“所以金兵才会在攻破城墙后,仍旧无法进城。”
“我们可不能学习金兵,重蹈这个覆辙!”
在军中威严甚重,朱武的命令下达后,明军将士尽皆提起小心。拥有独立的军法官、并多次用军法维护法纪后,明军上上下下,对军法充满了敬畏。很少有人敢以身试法,用性命挑战法纪。
所以,东京民众在和明军一起打败留守在城墙上的金兵后,看到的就是一支得胜之师、威武之师、仁义之师。让他们对这支打败金兵的兵马,感到无比信任。
尤其是林冲先前的活动,让东京一部分禁军倾向明军。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些东京民众自发组成的义军,纷纷向明军靠拢。在朱武颁布开仓放粮、固定米价的命令后,许多民众都欢呼雀跃,迎接明军进城。
朱武在没有进入东京时,就用东京城储存的粮食,赢得民众信任。
许多宋国大臣,此时也看清了形势,架着龙德宫的道君太上皇帝,出城迎接朱武。
“宋国皇帝赵桓呢?”
“怎么没来迎接?”
对这些亡国君臣没有好脸色,朱武见到他们后,直接开口喝问。
听到朱武这毫不客气地问话,宋国一众君臣,俱是感到屈辱。然而,皇帝赵桓去金营求和、被金兵扣留的事情,让他们在面对朱武的羞辱时没有丝毫底气,只能包羞忍耻,告知朱武此事。
像是刚知道一样,朱武听到宋国君臣的回应,毫不客气地道:
“既然皇帝不在,就由我这个明王摄政吧!”
“晓谕各地大臣,让他们各安其位!”
道君太上皇帝闻言,想说自己还在,可以重新复位。但是在看到朱武冷冽的眼神后,知道自己如果敢说出这句话,说不定就会病死。只得带头回应,赞同朱武摄政。
其他大臣见道君太上皇帝都赞同了,自然更不会反对。一些心思活泛的臣子,已想着什么时候上表,谋求拥立之功。
只是,朱武这时的心思,还不在登基称帝上。作为一支外军,朱武在进入东京后,最重要的就是拉拢东京民心。在固定物价要求东京商户保障供应后,朱武又根据各路义军的表现,授予相应官位。把他们编入明军,作为明国军队。
这些自发组织人手抗金、却很难在宋国获得官位的豪杰在获得明国官职后,对朱武的忠心,可谓油然而生。朱武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快就接管了东京,接收周围州县。
因为离河北、山东很近,东京和两地的道路,很快就被打通。朱武在得到河北、山东的援兵支持后,在东京的地位更是稳固,开始攻略四方,接收宋国各地。
此时,卢俊义已率军收复西京洛阳,把金兵赶到黄河北岸。朱武得知之后,把卢俊义的军衔提升为大将。成为明军之中,第一个获得大将军衔的人。
随后,朱武便任命卢俊义为征北大将军、关胜为镇北将军、董平为平北将军,统领河东兵马,追逐金国残兵。杨志为安北将军,从居庸关出兵,夺取云中府路。
如此三面包围,金国的几万残兵,已形不成威胁。朱武让他们尽力消灭金兵,救回宋国皇帝。
宋国君臣听说后,稍稍有些安心。一些对宋室还有忠心的,甚至劝朱武像前朝郭子仪那样,扶保大宋皇帝。
对于这些言论,朱武嗤之以鼻,把他们记下之后。朱武任命杨春为征西将军、鲁智深为镇西将军、孙安为安西将军,率领五万人马,负责攻略关西。
同时,因为收到西夏攻占西安州、怀德军的奏报,已经在威胁镇戎军和渭州等地,朱武以摄政名义任命杨春为关西五路经略使、鲁智深为关西五路廉访使,命令关西官吏将士,听从他们调遣。
鲁智深接到任命,丝毫没有为自己位居杨春之下而不满,反而摸着脑袋,哈哈大笑着道:
“镇西将军,关西五路廉访使。”
“洒家打死个镇关西,没想到自己成了镇关西。”
“哈哈哈哈……”
对朱武给自己册封的这个官位,感到极为满意。
杨春则深感职责重大,又为自己能衣锦还乡而欢喜。尤其是想到关西正在遭受西夏进犯后,杨春向朱武请求,自己能便宜行事,册封关西官吏。
知道事急从权,此时也不是纠结地方权力是否太大之时,朱武赐杨春节杖、并赐尚方剑,允许他册封官吏、斩杀一切不臣。
同时,朱武还告诫杨春,让他尽快以明国名义,册封关西官吏:
“初到关西,可以用宋国安抚使的名义发布命令。然后在见到宋国官吏后,任命明国官职。”
“只要有明国官吏存在,就让明国官吏主政。明国官吏不存在的地方,再以宋国经略使的职位下令。”
“尽快用明国的官职,掌控关西等地。”
闻言心中沉思,杨春很快就想明白朱武这是在区分敌友,用是否愿意转任明国官职,区分官吏阵营。
“愿意转任明国官职的,自然就是自己人。让他们以原官留任,以后再做调整。”
“不愿转任明国官职、却不抗拒明国官吏接收地方的,可以看做中立。给这些人议员身份,放在地方咨议局。”
“抗拒明国官吏的,就是明国敌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消灭,无论他们地位。”
听着朱武的命令,杨春对接收关西,开始充满信心。宋国的官职本就大小相制,没有人能掌握绝对权力。只要这些人不能完全齐心,杨春就有把握找到突破口,用更高的官职,拉拢他们转任。
只要这些人愿意接受明国官职,自己就能用明国的制度,管辖处置他们。关西自然能纳入明国掌控,像河北、山东那样,成为明国辖地。
对关西五路极为重视,朱武深知宋国唯一能打的军队就是西军。只要把这支兵马掌握,宋国其余地方作乱,也完全不足为虑。
嘱咐杨春和鲁智深招揽种家、姚家等西军将门,朱武还特意吩咐他们招揽曲端、吴玠等后起之秀,把宋国最有战力的西军,完全掌握在手里。
尤其是得知曲端、吴玠都在镇戎军抵抗西夏后,朱武更是让杨春全力支援,赶走西夏军队,收复被占土地。
杨春和鲁智深领命而去,汇合留在洛阳的孙安,浩浩荡荡地前往关系。朱武又召见从山东赶来的晁盖,任命他为征东将军,和平东将军刘唐、安东将军史进等将领一起,接收淮南等地。
同时,朱武还任命李俊为镇东将军,带领出身江南的费保、倪云、卜青、狄成、邓元觉、方杰等将领,走海路南下江南,接收东南等地。
至于在东京之战中立下大功的林冲,被朱武提升为大将,并且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带领镇南将军李逵、平南将军郭药师,接收荆湖等地。
考虑到这一路人马较少,还有洞庭的钟相等隐患,朱武将出身潭州、一直在自己身边做护卫的吕方派到这一路,用他的本地人身份,招揽荆湖豪杰。
这些人外放的同时,被朱武以摄政身份授予两淮经略使、两浙等路经略使、荆湖等路经略使等职,同样让他们招揽宋国官吏,出任明国官职。
宋国朝臣得知,尽皆议论纷纷,对朱武的做法,感到很是不安。朱武能够用地方官职拉拢地方官员,但是中枢要职,却不可能让全部让出来。他们这些朝臣,不可能全部留任。
甚至,因为在东京保卫战中的过失,他们很可能在朱武接收地方后被追查罪责,在民众的欢呼声中,遭到罢官免职。
这让一些大臣的心里,更加感到不安。在一些朝臣的提议下,这些人纷纷向朱武上表请求太上皇复位,然后将皇位禅让给朱武,朱武成为皇帝。
对这些人的打算一清二楚,朱武当然不会中计。别说太上皇复位的事情不够名正言顺,朱武本人也不愿意接受禅让,从宋国接受皇位。
一旦接受禅让,朱武要安置已有的宋国官员不说,还要把宋国的制度继承,在此基础上修改。
这对早已立制、有心用新的体制改变治乱轮回的朱武来说,如何能够接受,所以朱武对这些人的上表,可谓一概不理。
“如果从宋国接受皇位,那置明国的大臣于何地?”
“当年我在燕京没有用辽主禅让的名义登基,现在就不会用宋主禅让的名义,登上明国皇位。”
“天下是我自取,不需他人禅让!”
斥责随宋国朝臣上表的吴用、闻焕章等人,耶律大石在听到朱武提到辽国后,对朱武不用宋主禅让的名义登基,感到极为欣喜:
“殿下不接受宋主禅让,说明在他心中,皇位并非是从宋国而来。”
“而且还提到了辽国,显然是认同宋辽是南北朝。”
“先祖建立的大辽,也有正统地位。”
对此极为看重,耶律大石知道朱武的对辽国的态度,关系到他们这些前辽遗民在明国的地位。只要不想让辽史附在宋史后面成为外国史、自己这些辽国遗民成为番邦后裔,他这个辽国宗室,必然要反对朱武单单从宋国得到皇位。
所以,耶律大石在看到宋国君臣毫无反抗,不需要禅让也能夺得天下后。毫不犹豫地支持朱武,反对禅让之议:
“明王驱逐胡虏、混一天下,何必让南朝禅让,屈尊南朝皇帝。”
“当为四海共主,天下唯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