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新内阁矛盾重重,开始清算汉奸
这场祭祀之礼其实也是李毅成为镇南王后,所属势力和亲近势力的聚会。
坐在李毅的位子上,想办一件单纯的事情已变得很难,即使李毅没多想,别人也会揣测,让李毅的叩拜更显得像一场作秀。
年轻的郑森一身白衣,到了这里后他的眼睛就一直没离开过李毅。
郑森随郑芝龙到达南京,虽然走对了一步棋,但无法阻止郑芝龙被眼前这人玩弄在鼓掌之上。
郑芝龙只要福建和广东,实在是目光短浅,如果不能控制朝政,终将成为别人刀俎下的鱼肉。
朝政在哪里?
当然在南京!
郑森看李毅的表演,心中给出了一个评价:“乱世之奸雄!”
没有经历过那一场血战的人,不明白李毅对卢象升的感情。
不是常年跟随李毅的人,不会明白他的为人。
李毅当然不会知道背后有人在腹诽自己,即使知道他也不会在乎。
这天下有人爱戴他,也有人憎恨他,现在看来,还是爱戴他的人更多一点。
在长江两岸大军严阵以待中,南京城的大明朝廷慢慢走上轨道。
一月十五日,隆武皇帝在明孝陵祭拜,并再次举行登基大典。
与这一次相比,在福州的登基只能算是寒酸,江西、两湖、两广等地都派来了使者。
隆武皇帝正式登基后,封朱大典为兵部尚书,内阁首辅,黄道周为礼部尚书,张肯堂为吏部尚书,周应期为刑部尚书,马士英为户部尚书,郑宣为工部尚书。
原本工部尚书是给张之维留的,但张之维一直不奉诏,让隆武皇帝乐得给从福建带出来的内阁大学士多一个位置。
内阁缩编,除了这几个尚书外,其他人不再是内阁大学士。
黄道周到达南京,带来了金桓的求降书,金桓愿意剪去辫子重归大明,但求隆武皇帝封他为江西提督。
满清已经放弃江南,金桓要么投靠大明,要么退回江北,否则将面对四周明军的围攻。
一个月前,金桓收到了隆武皇帝的亲笔信,等了这些天后,见江南局势逐渐平缓,他才下定决心背清投明。
隆武皇帝很照顾黄道周,把他夸赞了一遍,毕竟黄道周是当年拥戴他为君的首功之臣,值得隆武皇帝信任的人不多了。
黄道周却没给隆武皇帝面子,他拿着金桓的求降书奔走了近千里路,但并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听小太监念完求降书后,黄道周义正言辞地劝谏道:“陛下万万不可,大明从未有过封武将为提督的先例,若封金桓为江西提督,天下武将必将效仿,天下必然大乱。”
隆武皇帝并没想到有人会当堂反对,他之所以让小太监读出来,正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隆武皇帝深吸一口气,回道:“黄阁老,眼下清虏大军在长江北岸集合,朝廷无法从江南调集兵马去征剿金桓了。”
隆武皇帝语意委婉,黄道周此番的态度让他没来由一阵厌烦,现在已经不是从前了,当然无法再遵循先例。
对隆武皇帝来说,他现在首先要考虑的是把满清击败,保证满清对江南再无威胁,之后才能腾出手来解决军镇的威胁。
李毅和郑芝龙已经尾大不掉,他不介意多树立几个军镇,只有这些人相互制衡,他这个皇帝才能稳稳地坐下去。
黄道周一副犟脾气,坚持道:“陛下,江西总督万元吉正在赣州驻军,两广也可调集兵马北上。”
满朝堂的人都在听黄道周说话,朱大典忍不住了,语气尖酸道:“黄阁老如此坚持,敢督大军攻金桓否?”
这是当面揭人伤疤了。
黄道周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嚅嚅半晌后,梗着脖子道:“有何不敢?”
朱大典转向隆武皇帝,启奏道:“陛下,黄阁老德高望重,若能去江西督战,必定能击败金桓,请陛下恩准!”
隆武皇帝哪里还会让黄道周督战,连连摇头,他见自己最亲信的两个文臣也无法和睦,心中烦恼丛生,说道:“此事容后再议!”
李毅和郑芝龙以巡视江防为由,并没有参加朝议,但南京城的任何一点风声也逃不出两人的耳目。
朱大典此刻气焰嚣张,黄道周这样与他争斗没什么好下场。
马士英在内阁一言不发,每天向两位新封的王爷通报消息,他经历过江北四镇拥立的风波,知道这个朝廷究竟是谁在做主。
冬至过后,天气越发寒冷起来,江南战事没有变化,两湖却又掀起了大风浪。
两湖总督何腾蛟和两湖巡抚堵胤锡受江南战局鼓舞,调集收编的大顺残兵从湖南攻向满清占领的湖北。
其中,堵胤锡率军围攻荆州,何腾蛟率军兵进武汉。
果不其然,黄道周在十天后奉命离开南京,前往何腾蛟处督战。
隆武皇帝在黄道周和朱大典之间必须要做出选择,何况他现在也觉得黄道周有些不可理喻,他要借助黄道周的声望,但并不希望朝堂中有这么一个不知变通的人。
黄道周前脚刚离开,朱大典立刻启奏,要追究前几个月江南投降满清乡绅的罪过。
隆武皇帝初始不许,不愿再在江南掀起风浪,让难得安定的局势生出变数。
李毅听说这个消息后,以江南总督的名义也上了一道奏折,说投靠满清的乡绅残害江南义军、百姓,不追究不足以平民愤。
但为大局考虑,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可把所有在满清为官的乡绅抄家。
户部尚书马士英紧接着上书表示支持,隆武皇帝见朝堂内外意见一致,最终批复了朱大典的提议。
对旧臣清算的同时,即是新臣巨富的时刻。
银子对朱大典有无穷的诱+惑+力,他这么做并非是为了李毅。
除了应天府李毅没有插手,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和广德府,七府之内江南总督府的甲士横行。
徐明义的动作之快,让内阁都没反应过来。
朱大典才得到隆武皇帝的批复,七天之内,江南总督府抄了三百四十八户人家。
这些人家所有的家产、田契全被徐明义收入江南总督府,共三四千人被追捕集中在杭州府。
真正的首恶早已随清军退到江北去了,他们人走了,家中的银子和财物带走了,房子和田地却是带不走。
李毅没有杀人,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何必一定要见血。
各地趁机清查所有侵占军屯卫所土地的官吏,把那些土地重新收回,以江南总督府的名义租借给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