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马士英试探陈子龙,李毅心中的担忧
浙江巡抚陈子龙在水路接了个空,直到马士英到了杭州城外三里才知晓。
陈子龙出城迎接马士英并把他带入城,路上马士英说明来意,暗中向陈子龙打听消息。
马士英认为李毅现在绝不会冒着与隆武皇帝闹翻的危险,所以才主动请了这个命令。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复杂,只有看透形势的人才知道这就是送上手的功劳。
陈子龙很谨慎地回道:“这事实际上是江南总督府的方以智在主管,我只是挂了个名而已。”
“王爷如今不在城内,他回来后一直住在西湖的别苑当中,马阁老明天可以亲自去拜见询问。”
马士英闻言一怔,好一会才问道:“对于朝廷开科取士这事,陈巡抚有何看法?”
陈子龙弓着眉头走了十几步后回道:“朝廷开科取士是大事,与江南总督府找幕僚不是水火不容。”
马士英试探着问道:“王爷愿意把此事放在科考之后吗?”
陈子龙摇头,不再多说。
陈子龙与李毅的关系太过亲密,有些话不好直说,无论对李毅支持还是反对,都会对刚安稳的江南产生巨大的影响。
至少,在解除满清的威胁之前,江南总督府的地位不可动摇。
不过,李毅近日的作为让陈子龙越来越无法安心。
武将太强,已有喧宾夺主之势,难怪皇帝不安心,他们这些文臣也多在观望之中。
马士英在杭州城中住了一宿,次日前去西湖边的镇南王府拜见李毅。
马士英特意挑准了时间,亥时出发,半上午到了西湖边。
不知是故意还是偶然,李毅并不在家。
柳随风出来接待到哦:“马阁老,王爷去西湖边散步去了。”
马士英很乖巧地回道:“无妨,我在这里等王爷回来。”
宰相门前三品官,马士英与柳随风是老相识,马士英初始与方国安联系就是柳随风出面的。
柳随风指向水波荡漾的湖面说道:“王爷最近常到西湖边游玩,有时候中午也不回来,马阁老要是有急事,不如随我去那边看看。”
马士英仔细观察柳随风的表情,稍作犹豫后点头道:“满清在江北驻扎大军,王爷视之如粪土,整个大明怕是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马士英夸赞完,笑着朝柳随风一拱手:“有劳柳总管引路!”
秋天的西湖像一个才渡过人生最灿烂年华的妇人,虽然有些萧索,但依旧可以看出徐娘半老的丰腴。
柳随风走的很慢,马士英没有一点心思在沿途的风光上。
两人且走且说话,柳随风絮絮叨叨诉说李毅近日的操劳,江南各地缴纳的粮饷不足以供应军饷,将士们的兵甲与火器还缺了不少。
马士英只能频频点头。
两人走了半个时辰,见到前面有两个甲士站在一座小拱桥头。
柳随风快步走过去问道:“王爷在何处?”
“柳总管!”两个甲士先见礼,再看马士英的衣着,知道是个大人物,指着前面说道:“王爷一刻钟前才从这里过去。”
柳随风显然知道李毅在这里,两人继续前行没多久,又见到十几个骑兵守在路边。
“王爷就在前面!”柳随风脚步加快,到近前命亲兵营前去通报。
那亲兵营统领年纪轻轻,站在那里不似其他人那般冷峻,开玩笑似地说道:“难得柳总管能找到这里。”
不一会功夫,林宪出来迎接:“王爷在里面!”
马士英随柳随风往里面走,他是朝廷的钦差大臣,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拜见李毅,其用意已不言而喻。
往里走了半里路,李毅正背身站立。
林宪停下脚步指向那里:“王爷在那!”
柳随风也随之停下脚步。
马士英独自向前,脚步踩着松软的土地上没有声音。
马士英见李毅正对着一座坟墓发呆,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开口。
也不知过了多久,李毅扭过头来说道:“马阁老,让你久等了!”
马士英松了口气答道:“哪里哪里,王爷好生惬意,让在下心生羡慕!”
“西湖是个好地方!”李毅走到马士英身边,指着身后的坟墓:“岳武穆(岳飞)、于肃愍(于谦)两位太保安息在此,更让这里令人神往!”
马士英目光掠过,才知道这是岳飞、于谦的墓碑,两人都葬在西湖之侧。
“王爷忠君为国之心,可比两位太保!”马士英此话一出口,立刻后悔不已,岳飞、于谦的下场可是很不好。
李毅冷笑道:“我岂能与两位太保相比?”
李毅的笑容让马士英心底发寒,好像岳飞、于谦的命运已经在昭示李毅的未来。
前年,马士英是弘光朝内阁首辅,眼前这个人深夜到他的住处拜访,表示对大明的忠心,那时的他对大明也是一片忠心。
去年,江南剧变让很多人显露出原型,他挺过来了,但眼前这个人已经爬到离最高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
“王爷收复江南的功勋,与两位太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岳太保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太保也……而我只怕死后无法葬在这么好的地方!”李毅语气不善,让马士英满肚子的话无法开口。
李毅说出来的正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担心。
这条路走下去,不再受自己控制,不是他想如何或是不想如何。
这就像一片丛林,只有一个王者在食物链的最高端。
“王爷,江南百姓会记住你的大恩。”马士英干笑一声,然后转入正题:“我此来是奉陛下之命。”
“陛下有何吩咐?”
“王爷准备开考取士,陛下也准备开科取士,陛下的意思是希望江南总督府把开考的事往后推一推,等朝廷科考之后再进行。”
“朝廷何时开科,我怎么不知情?”
朝廷中有什么事能瞒过眼前这个人的耳目?
马士英索性闭嘴,他只需等待李毅的决策。
李毅两年前能顾全大局,不同左良玉联手清君侧,今天就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与朝廷公然对抗。
李毅在揣测隆武皇帝的心思,也有很多人在猜测他的心思,这是身居高位者必须要承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