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支援两湖有无必要,隆武皇帝拒绝李毅请战
朱大典是一杆锐利长枪。
李毅和隆武皇帝都想使这杆枪,但朱大典最终选择了站在朝廷那一边。
何腾蛟兵围武昌,堵胤锡连日攻打荆州,明军在两湖的战事进展很顺利,这也许是隆武皇帝敢再搞出点动静的底气。
如果明军再收复荆襄,南明与满清将处于僵持之势,这可不是李毅期望出现的局面。
隆武皇帝登基后首次科举如期举行,李毅的目光一直盯着两湖,派往江北的斥候把清军的动向送往江南。
如今堵胤锡在荆州城下打的很辛苦,这场战事不仅仅干系到两湖,更牵涉到李毅后续的策略。
柳随风常陪在李毅左右闲逛西湖,他们相识多年又常常对弈,彼此都能猜到一些对方心里的想法。
“也许我该派兵前去支援两湖!”李毅好像很难做出决定。
“王爷如果真想派兵支援,谁又能拦得住?”柳随风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两湖战局的失败更符合李毅阵营的利益需求。
何腾蛟是隆武皇帝底气的重要来源,那是他想用来对抗李毅的人选。
如果明军在两湖胜利了,对李毅阵营绝对是个坏消息。
某种程度上讲,这对大明也未必是好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有时候一场胜仗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柳随风稍作思考,献上一条计策:“王爷可以向朝廷请命,大张旗鼓地请命!”
李毅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感慨道:“两湖胜负只有两可之数!”
柳随风微微一笑道:“王爷,不管两湖的胜负将会如何,朝廷必然会驳斥王爷的请求,然后……”
然后两湖明军若是失败了,隆武皇帝和朱大典必会威望扫地,再无人敢质疑江南总督府的命令。
两湖明军胜利了,江南总督府不会失去什么。
但在柳随风看来,满清绝不会眼睁睁看着两湖失守,也有能力保证两湖不会失守。
柳随风见李毅陷入沉思,又继续说道:“金桓在江西首鼠两端,朝廷办事拖拖拉拉,我愿意为王爷说服此人归降。”
李毅摇头道:“现在还不是招降金桓的时候,那个人我留着还有用。”
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风景当然不同。
柳随风一心为李毅筹划,而李毅眼里放着的是整个天下的格局。
如果任由满清在两湖守住了明军的反扑,甚至击败两湖的明军,江南将会直面两个方向的压力。
集权更优先还是稳定战局更优先?
李毅的矛盾便在于此!
两湖在江南上游,何腾蛟如果战败了,满清既可顺江而下,也可在扬州渡江。
江南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局面,李毅已成为多尔衮的头号大敌,江南将会直面满清最大的压力。
李毅必须要尽快做出决定,西湖虽然很美,但他还远没到解甲归田的时候。
没有人能给李毅分担什么,这就是身居高位者的孤独。
李毅现在明白了,难怪皇帝会自称“孤”或者“寡人”。
在西湖休整了近一个月时间,李毅抽空往陈应设立在余杭兵器作坊走了一圈。
杭州境内有运河和新安江水运的便利,陈应的兵器作坊已有两千多人,比几个月前扩张了一倍,不少人是新招收的学徒。
徐明义为江南总督府下的订单一直排到明年中旬,火器出厂立刻付一半的定金,另一半会在交货两个月后支付。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李毅走了一圈后,对兵器作坊的运转情况很满意。
江南火器和兵甲的产能比半年前扩充了一倍,而且再没有从前质量不过关的毛病。
徐明义之所以要压两个月的款,正是等候兵营将士操练的反馈。
李毅预料的没错。
只要从事兵器制造的商人有钱挣,也许过不了几年,李毅不但不用担心火器、兵甲不够用,还要担心生产出来的火器和兵甲没有地方可去。
杭州平静,南京嘈杂。
一个多月后,南京城内的科举结束了。
此次科举与往次不同,一切从快从简,很多士子留在南京等候放榜结果。
李毅在一队亲兵护卫下,悄无声息返回镇江大营。
李毅隐在杭州时,南京城内有各种说法。
等李毅到达镇江的消息传开,这些消息都像是在一夜之间消失了,没有朝臣再敢随意议论。
隆武皇帝也只是先放出点风声,当然不会就此幻想李毅真的就把田赋上缴朝廷。
这不仅仅干系到江南一地,还关系两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隆武皇帝把希望寄托在何腾蛟身上,只要两湖稳住脚跟,能坚定支持朝廷,他才好一步步施为。
李毅没有进南京,那里发生的一切现在与他没有关系。
二月中旬,两湖传来很不好的消息。
何腾蛟率东路大军攻打武昌,结果被满清贝勒勒克德浑率军击败,五六万败军退向了长沙。
李毅与郑芝龙商议后,上书请命,愿率军西进援助两湖。
对于何腾蛟的战败,隆武皇帝那是又失望又惊恐,没想到他寄予厚望的何腾蛟居然如此不堪。
不过,两湖军虽然败了一阵,但何腾蛟麾下还有近十万部众,并且湖北战役还在进行中,堵胤锡正率军围攻荆州。
基于此,隆武皇帝以江南防线更为重要为由,断然拒绝了李毅的请战。
在隆武皇帝看来,再让李毅的势力扩充到两湖,他就再也没有与军镇讨价还价的本钱,说两湖是他的救命稻草也不为过。
李毅再上书,隆武皇帝再驳回。
朝廷的特使匆匆前往南昌招降金桓,隆武皇帝在密信中许诺,如果金桓割掉鞭子反正后驰援两湖,击败清军可封王。
在隆武皇帝看来,既然已经封了两个王,那何妨再封一个王,毕竟,王爷多了就不值钱了。
南京城沉浸在一种期待的气氛中,这里只有极少数人在关注两湖的战事,烟花柳巷谈论的多半是科举的话题。
秦淮河畔又重新热闹起来。
朝廷本次开科举是被江南总督府赶鸭子上架,隆武皇帝多半心思在两湖上,一直由内阁首辅朱大典亲自负责开科举这事。